俗话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装得下世界的心胸,才有可能去赢得世界。
——李嘉诚
有了伟大的开始才有伟大的结果
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似乎成了这个时代人们不约而同的想法。按时上下班、领薪水这样的日子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满足,他们从不考虑当一个为自己打工的业主,因为那“太冒险了”。这样风平浪静的日子虽然有惊无险,但也确实很难有大的出路,也无缘体会那种人在巅峰的快感。
好男儿志在四方,是好男儿就应当仗剑走天涯,建功立业,不论这功在何地所建,业立在何方,这行万里路的过程总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的知识与能力是靠感知外界所来,如果终生呆在同一地方,缺乏新的知识来源,自然会局限思维,遏制创造力。
不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都能听到关于款爷富翁的议论,也能听到和看见许多人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辞掉稳定的工作离开家乡,但总有那么一些人只是在议论,或惧怕外面的世界,或留恋安乐的现实,于是整个的人生就停留在那衣食无愁富贵无望的平常水准之上。于是乎麻将、电视与闲聊充满了生活空间,只待到昔日同学腰缠万贯、衣锦还乡之时才发现自己学识未长,智识未加,空留惆怅。
这样说,并不是反对人按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同样的生活,但不论你怎样休闲娱乐,始终应在自身的目标上不断求取自身的进步。否则,只是艳羡外面的精彩、别人的富有而又驻足不前,不思进取,那么就是白白耗费青春。整日里重复上班下班、洗衣煮饭、电视棋牌自然不能有多少进步,长年只见家乡的风景就不知他乡的新生事物。
李嘉诚虽主张在本职岗位上敬业工作,但他更推崇走出去寻找自己的天空,去看看别人的商铺,去学学别人的先进技术,去领悟别人的管理思想。
1950年刚刚22岁的李嘉诚就开始独立的创业,在当时内乱外乱不断、谣言四起的香港,李嘉诚凭借着自己对于美好香港的发展前景和自己努力刻苦的精神,以独到的眼光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最后才有现在这个被世人艳羡的“超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敢于独立门户,就算你是一无所有的人,也应该时刻有自己独立开拓事业的想法,只有这样你才有独立创业的可能,如若不然那你永远不会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事业,只能永远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为了你的独立梦想早日成为现实,就应该从现在做起,没有什么比依赖他人更能破坏独立自主能力的了。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将永远坚强不起来,也不会有独创力。谁能想到,如今资产达310亿美元且闻名于世的惠普公司当年是以538美元在一间车库起家的。
“与其去找工作,不如自己创业。”正是这种宏大的人生座右铭,赋予了成功者非凡的智慧,非凡的毅力,非凡的苦干精神,从而才形成其傲视一切困难,不惧任何风险的品格,在商海中驶向胜利的彼岸!
老板每个人都能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个好老板。要想成为一个好老板,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百战不殆,攀登致富高峰。创业成功的果实是甜美诱人的,但创业成功的过程必须付出许多代价。创业只是奋斗的开始,因为只有在事业建立基础之后才能有所收获。
小处着眼,从赚小钱开始
一口吃不成胖子,那种不顾自己的技术、资金、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不能“量体裁衣”,盲目地轻小贪大者,到头来,往往西瓜没有抱住,芝麻也让别人捡完了,落得个两手空空。
人们创业,往往都是白手起家,或刚刚起步,他们没有钱或是本钱小,根本无力从事汽车、钢铁、石油等需要大规模投资的行业,但如果能够从身边的小生意做起,逐步发展壮大,也不失为一条良策。只要经营有方,再小的生意也同样能有发展。
世界上多数富翁都是由一无所有中脱颖而出的。他们原本是手空空、袋空空的一个人,但几十年后,他们的财富多得数不胜数,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能看得起小事,从小事做起。
世界闻名的大企业家摩托车大王本田宗一郎和电器大王松下幸之助有一次会面时,本田对松下说:“先有一个小目标,向它挑战,把它解决之后,再集中全力向大一些的目标挑战。把它完全征服之后,再建立更大的目标,然后再向它展开强烈的攻击。这样苦苦搏斗了数十年,这样辛辛苦苦从山脚下一步一步坚实而稳定的攀登,我就成为全世界的摩托大王了。”
李嘉诚也是从做小生意才奠定下现在的基础的。他常对员工们说:“想从事发明必须先从身边的小发明入手,想做大事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翻一翻他们的创业史,松下起家的是小小的电源插头,而不是一度价值昂贵的收录机、大彩电等家用电器。本田起家的是一家小小的摩托维修部,而不是现代化的摩托车生产线。“海不辞小流,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欲想发家致富,在经商营利中,从小处着眼,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汇成财富的汪洋大海。在激烈的竞争中,经营者千万不要看不起小生意,而要善于实行积少成多,扎扎实实,埋头苦干,才能成就一番不俗的业绩。参与市场竞争,关键是经营者要看得起“捡芝麻”的生意,一步一步筑起自己的财富丰碑。走向社会,看看五彩斑斓的市场,竞争之乐莫过于证券押宝。顷刻之间,便成亿万富翁;但一念之差,也便倾家**产,甚至家破人亡。
竞争之乐,莫过于超级大亨、国王、元首,迎来送往,便要知道,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就算通用公司、福特公司那样称霸全球的顶尖企业,亏损翻船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竞争之道犹如做人之道: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西瓜”虽大,然强手如林,刚刚毕业的创业者则无法抢到手,“芝麻”虽小,然愿求者寡,锲而不舍能破致富之门——积土成山,风雨能兴;积水成渊,蛟龙能生。
古往今来,靠“捡芝麻”,创业者们走出了一条又一条成功的发家之道。
日本的索尼、松下等超级电气公司在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从没有松懈的时间,但有一些专营“捡芝麻”之类的小企业却相对轻松一些。因为大公司所抢的是几百元、几千元一类的“大西瓜”,而对一分钱、几分钱一类的“小芝麻”无意顾及,这就使得这类市场的竞争态势相对较为平缓,发展余地也较大。如有一小企业专门制造用于电器中的接线柱,占了世界总产量的60%;有一企业生产集成电路陶瓷管壳,占世界总产量的90%等等。
身为美国超级富翁行列的森姆·沃尔顿,就是靠“一角钱的生意”发迹的。早年,他在阿肯色州新港开设了第一座专卖“一角钱小杂货”的商店,生意兴隆。尔后,他又陆续在美国各地开设起连锁店,其中不少是“一角钱小杂货店”、“折旧商店”等等。
上述例子,无论是外国的,还是中国市场上的,都说明“捡芝麻”是创业成功的好方法。
“大”有可为,“小”同样也有可为。你如果渴望成为大老板,一心想做大生意,还不如就从小生意做起。小公司、小商业、小产品,经营灵活,应变力强,只要经营者能够从繁杂的消费行为中,善于抓住消费苗头,发明、生产、销售出新颖别致、一物多用、便利的小产品,去适应和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便可进入宽阔的疆场,拥有无限的天地。
机会来的时候一定要抓住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这里为大家讲述一个李嘉诚创业之初的例子。
在塑胶厂刚刚投产不久,李嘉诚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增强竞争实力,便不惜重金网罗全港最优秀的塑胶人才,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可是,由于资金不足、设备短缺,长江公司的生产规模受到严重阻碍。就在李嘉诚大伤脑筋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来到他面前。
有一个欧洲的批发商,看了李嘉诚派往欧洲的推销员带去的样品,对长江厂的塑胶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即飞抵香港,来到北角的长江公司。这位批发商一边看样品,一边对李嘉诚赞不绝口:“确实比意大利产的还好。我在香港跑了好几家,就数你们的款式齐全、质优物美。”
接着,他要求参观长江公司的工厂。来到工厂之后,他非常惊奇,这么漂亮的塑胶花,竟然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工厂里生产出来的。这位批发商快人快语,说:“我们早就看好香港的塑胶花,无论品质还是品种,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价格却不到欧美产品的一半,我是打定主意来订购香港塑胶花的,而且希望大量订购。我也看到了,可是以你现有的生产规模,根本满足不了我需要的数量。李先生,恕我直言,我知道你在资金方面有一些问题,但你的优质产品确实吸引了我,所以我们可以先做生意,但你必须找一个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来担保。”
李嘉诚已了解到,这位批发商的销售网遍及西欧和北欧大陆,那是欧洲最主要的消费市场。他更深知,若能与他结成生意伙伴,将对长江公司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意义。这无疑对李嘉诚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
然而,现实的困难又摆在李嘉诚面前,找谁担保呢?
担保人尽管不必借钱给被担保人,但必须承担被担保人违约的一切风险。被担保人一旦无法履行合同,或者丧失偿还债务能力,风险就落到了担保人头上。虽然根据当时塑胶花的市场前景,以及李嘉诚的信用和能力,应该说风险微乎其微,但李嘉诚费劲周折,依然没能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毕竟这是他从未运用的一种生意模式,可是面对欧洲那样大的市场份额,对谁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尤其是李嘉诚创业初期。
虽然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李嘉诚仍不想放弃。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得全力以赴去争取,这也正是李嘉诚的性格特点。
这天早晨,已经是那位欧洲批发商快要离开的日子了,李嘉诚急匆匆地来到他下榻的酒店,然后请他到酒店的咖啡厅喝早茶。咖啡厅当时人不多,十分幽静。
李嘉诚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从包里取出了9款样品,整齐地摆放在这位批发商面前。这9项样品,每3款为一组,分别是花朵、水果和草木。摆好样品,李嘉诚依然一言不发,只是用眼晴静静地观察着这位商人脸上一丝一毫的表情变化。
李嘉诚内心里太渴望做成这笔交易了。要是能通过对方将长江的产品打入欧洲最主要的消费市场,该有多好啊!可是,自己未能找到担保人,还有希望吗?
尽管希望渺茫,他还是决定最后搏一把,碰碰运气。所以,他和设计师通宵达旦,连夜赶制出了这9款样品,他期望能以样品打动批发商,做成这笔生意;若不成,就权当礼品送给他做留念,争取下一次合作。
机遇是不会经常出现的,但既然出现,李嘉诚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放弃。
此刻,李嘉诚紧张地看着对方的反应。因为这位批发商的一丝表情就关系着此事的成败。只见这位批发商全神贯注,足足看了这些样品有10多分钟,尤其对那串紫红色葡萄爱不释手。见此情景,李嘉诚绷紧的神经,方才稍稍放松,这证明对方对这些样品颇为看好。批发商终于抬起头,目光落在李嘉诚熬得通红的双眼上,他猜想这个年轻人大概通宵未眠。
他太满意这些样品了,同时更为欣赏这位年轻人的办事作风和工作效率,在不到一天时间里,竟然拿出了9款别具一格、品质极佳的样品。他记得,当时自己只表露出想订购3种产品的意向,没想到,李嘉诚针对每一种产品都设计出了3款样品。也许正是李嘉诚这种敬业精神与诚恳的合作态度打动了批发商。
批发商终于开口了:“李先生,这9款样品,是我所见到过的最好的一组,我简直挑不出任何毛病。李先生,我们可以谈生意了。”
按事前约定,要谈生意,李嘉诚必须拿出担保人亲笔签字的信誉担保书,可李嘉诚手中至今并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或个人的信誉担保书,但是事已至此。无奈之下,他只能告诉对方:“承蒙您对本公司样品的厚爱,我和我的设计师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总算没有白费。我想您一定知道我内心的想法,我是极其希望能与先生您做成生意。然而,我又不得不坦诚地告诉您,我实在找不到可靠的厂商为我担保,十分抱歉!”
批发商目光炯炯地看着李嘉诚,他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一点,并未做出太多的反应。也许,在批发商的心中早已下了定单,只是要看看这年轻人接下来的表现。
于是,李嘉诚用自信而执著的口气,接着说:“请相信我的信誉和能力,我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小业主,在同行和关系企业中有着较好的信誉。我是靠自己的拼搏和同仁朋友的帮助,才发展到现在这般规模的。
“先生您已考察过我的生产规模和车间了,大概不会怀疑本公司的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因此,我真诚地希望我们能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且是长期合作关系。
“尽管目前本公司的生产规模还满足不了您的要求,但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扩大生产规模。至于价格方面,我保证会是全香港最优惠的。我的原则是做长期生意,做大生意,薄利多销,互利互惠。”
李嘉诚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批发商,他说:“李先生,你奉行的原则,也就是我奉行的原则。我这次来香港,就是要寻找诚实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互利互惠。李先生,我知道你最担心的是担保人问题。我坦诚地告诉你,你不必再为此事担心了,我已经为你找好了一个担保人。”
李嘉诚愣住了,不知道批发商说的是什么,哪里有由对方找担保人的道理?批发商微笑道:“这个担保人就是你。你的真诚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担保。”
李嘉诚很惊讶的同时,紧张的心情这才彻底松弛了下来。
两个人都为这种幽默笑出了声。李嘉诚的心里更是充满了感激与兴奋。因为这笔生意将对他以后事业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紧接着,谈判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继续进行着,双方很快就签署了第一份购销合同。按照协议,批发商要提前交付货款,这就间接地解决了李嘉诚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的资金问题。更让李嘉诚惊喜的是,这位批发商又主动提出将一次性付清货款,可见,他对李嘉诚的信誉及对他的产品质量有了充分信任。
这次成功的合作使长江公司从此站稳了脚跟,并在香港塑胶行业内有了相当的竞争力。
通过这件事情李嘉诚明白,不抓紧机遇,不坚持到最后一分钟,那么成功只会离你越来越远。
长江不择细流
在用人方面,李嘉诚认为,只要像长江一样具有博大的胸襟,承认他人的长处,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而成就事业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做事。李嘉诚由一个微贱的打工仔成为香港首富,“长江”企业由一间破旧不堪的小厂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这些巨大的成绩离不开这一“用人之道”。李嘉诚的企业取名“长江”,就是基于其不择细流,有容乃大。企业的发展因素众多,其中总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在李嘉诚看来,这个因素就是人才的吸引和使用。李嘉诚多次在接受传媒访问时表示,企业能否吸引到足够的人才,将是新经济竞争胜出的关键。
有人总结说,李嘉诚的成功是因为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才华横溢的商界英才。在长江实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之后,李嘉诚便开始着手选拔人才和发掘人才。他打破东方家族式管理企业的传统格局,构架了一个拥有一流专业水准和超前意识而且组织严密的现代化“内阁”,来配合他苦心经营起来的庞大的李氏王国。正如一家评论杂志所称:“李嘉诚这个内阁,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色彩,是一个成效极佳的合作模式。”在李嘉诚看来,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企业主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而企业主下属的辅佐人才,在不同的阶段,亦不相同。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主最希望有忠心耿耿、忠实苦干的人才。而李嘉诚身边的盛颂声、周千和就是这样的人才。李嘉诚深谙用人之道,盛颂声、周千和都忠心耿耿,埋头苦干并且能够同甘共苦,因此,在创业之初,对他们予以重用。虽然,创业阶段是艰苦的,如果没有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共识,很容易见异思迁。所以创业之初,李嘉诚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为大家树立榜样。他宁亏自己,不亏大家,使企业富有凝聚力。
当时,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佐李嘉诚创业,是长江劳苦功高的元勋。周千和回忆道:“那时,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纸(港元)上下,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仔所想像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拼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在这段时间,李嘉诚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为了适应企业后来的发展,1980年,李嘉诚又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当时,有人说:“这是很重旧情的李嘉诚给两位老臣子精神安慰。”其实不然,李嘉诚委以重职又同时委以重任:盛颂声负责长实公司的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长实的股票买卖。
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才脱离长江集团,而李嘉诚和下属为他饯行,使盛氏十分感动。另一名元老周千和仍在长实服务,他的儿子也加入长实,成为长实的骨干。正如李嘉诚所说:“长江实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是要归功于属下同仁的鼎力合作和支持。”
如此看来,创业以来,长江有起有落,但不管怎样,鲜有跳槽者,这不能不说是李嘉诚吸引和使用人才的成功之处。而反观一些事业上没有像李嘉诚般飞黄腾达的富豪,倘若说他们有什么缺失的话,那往往就是不晓得任用人才,以至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环顾香港的上市公司,虽然很多公司资产不少,但至今始终摆脱不了家族式管理。李嘉诚在运用外籍人才方面,更有其独特的地方,例如,曾有记者问李嘉诚:“你的集团,雇用了不少‘鬼佬’做你的副手,你是否含有表现华人的经济实力和提高华人社会地位的意思呢?”李嘉诚回答道:“我还没那样想过,我只是想,集团的利益和工作确确实实需要他们。”
20世纪70年代初期,长江实业的工厂分布在北角、柴湾、元明等处,员工2000余人,管理人员约有200名。在这些管理人员中,就有不少洋人,而ErwinLessner和PanlLyons更是李嘉诚的得力助手。
为了彻底从塑胶业脱身,李嘉诚全身心投入地产业,便聘请了美国人ErwinLeissner任总经理,主管日常事务,而李嘉诚只参加重大事项的决策。其后,长江公司又聘请美国人PanlLyons为副总经理。
这两位美国人都是掌握最现代化塑胶生产技术的专家,李嘉诚看中了他们的能力,便大胆地赋予他们实权,而付给他们的薪金,也远高于他们的华人前任。
到80年代中期,李嘉诚已控有几家老牌英资企业,这些企业中都有不少外籍员工,李嘉诚为了这些企业能够继续平稳发展,并没有解雇原有职员,也没有安插新的领导,继续利用这些企业原有的管理班子。
李嘉诚认为,用洋人管洋人,不仅有利于熟悉业务,更有利于相互间的沟通,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收购英资公司之后,如果进行排外,势必会使公司出现人员混乱,陷于停滞或瘫痪。这样一来,经济上势必遭受惨重损失。相反,保持稳定,则可起到稳定军心、控制局势的作用,能继续保证公司的合理化运转。
当然,李嘉诚之所以这样做,还有他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他从长远考虑,长江集团未来必将走向世界,走上跨国化的发展道路。而这些老牌英资企业,与欧美市场都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日后,若用这些洋人打头阵,凭他们在血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在开拓国际市场时,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华人大富豪,李嘉诚发展出一套融合东西方优点的管理战略哲学,他曾表示,自己的管理风格,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重承诺、重信誉、重义气以及勤奋,在大意上要律己严,待人宽,留有余地,但他也吸收了西方管理的精髓,人事制度化,只要表现好,忠于职守,公司一定会提供员工良好的保障和晋升的机会。
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不但留用原来的外籍员工,还专门聘请了不少外籍高层管理人员。长实董事局副主席麦理思(GeorgeMagnus)是英国人,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经济系。麦理思曾任新加坡虎豹公司总裁,其间因业务关系与李嘉诚相识。
在1979年,麦理思正式进入长实。此后,长实与香港洋行和境外财团打交道,多由麦理思出面。李嘉诚非常器重他,这不仅因为他具有英国血统、名校文凭,更因为他是个优秀的经济管理专家。
李嘉诚入主和黄洋行后,麦理思卸职,李嘉诚提升李察信(JohnRichardson)为行政总裁,自已任董事局主席。到1983年,李察信与李嘉诚在投资方向上意见不能统一。李察信离职,李嘉诚又雇用另一位英国人,这就是当初名不见经传、后来声名显赫的马世民(SimonMurray)。李嘉诚对马世民的管理才能极为看重,为了让他加盟长实,便连马世民的公司一道买了下来。1984年,马世民坐上了和黄集团第二把交椅,任董事行政总裁。接着,马世民又先后出任港灯、嘉宏等公司的董事局主席。
马世民在长实系权高位重,是除老板李嘉诚外第一个有权有势、炙手可热的人物。另外,青州英泥行政总裁布鲁嘉,也是英国人。在和黄、港灯两大老牌英资集团旗下,留任的各分公司董事长、行政总裁有数十人之多,他们大部分都是英国人。
马世民曾把李嘉诚的左右手比喻为“内阁”。
不过,到1993年9月,马世民辞去和黄行政总裁职务时,由霍建宁接替,马世民便成为和黄最后一位洋大班了,这就是说,从霍建宁开始,李嘉诚以后不太可能起用洋大班了。
后来,李嘉诚表示,和黄以后用人,要多用本地人,并且要通晓普通话。因为他此时的投资大计已放眼于内地。
事实证明,李嘉诚并不偏向于用什么人,而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用最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人才。
不仅如此,李嘉诚还特别积极地适应时代潮流,改变用人策略。例如,随着“九七”临近,李嘉诚向高层表示,以后用人,要多用本地人,并且通晓普通话是必要条件。有人说,李嘉诚用人的一大特色是拥有众多的“客卿”,堪称“当代孟尝君”,此言确实不虚。
通过对李嘉诚用人观念的研究,企业家应该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以一种科学的、发展的、客观的观点来指导用人。任何企业要想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更离不开科学的用人。李嘉诚的创业之路和用人之道告诉我们,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要想使企业得到发展,关键是要遵循长江不择细流的用人准则,选择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而不是盲目挑选通才让他们一手抓。现代的商业竞争如此激烈,只有科学地用人,使人才尽展其能,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得到健康的发展。企业家要勇于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大胆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管理人才充实自己的企业,并且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遇。勇于起用年轻的、专业的人才,并且放手使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热情、才智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常盛、常新,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