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李嘉诚
忍耐是一门必修课
忍耐是欲成大事者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局势明显不利或形势不明时,宜保持谨慎,一方面积极准备必要条件,一方面静候时机。如果为眼前利益驱使,企图侥幸取胜,很可能招致败局。
李嘉诚深有体会地说:局势如何,应以大势而定,如自身实力强弱、市场低潮或景气等,而不能被一时困难所迷惑。在大势有利于我时,如果实力稍弱,也可一拼;在大势不利于我时,唯有忍耐才是上策。
嘉湖山庄原名天水围村,是李嘉诚的另一浩大的屋村计划。天水围位于新界元朗以北,与深圳西区仅隔一条狭长的深圳海湾。很让人寻味的是,嘉湖山庄计划的推出,也同样历经了10年之久。早在1978年,长实与会德丰洋行共同出资购得天水围的土地。第二年下半年,中资华润集团等购得其大部分股权,共同组建了巍城公司,决定共同开发天水围。巍城公司51%的股权属中资华润集团所有,长实集团仅占股权的12.5%,为第三大股东。大股东华润集团踌躇满志,雄心勃勃,计划在15年内将天水围建成一座可容纳50万人口的新城市。
当时,李嘉诚正忙于收购和黄公司,并未直接参与天水围的策划。整个开发计划,都是由华润来主持的。但是华润是一家国家外贸部驻港的贸易集团公司,缺乏地产发展经验,并不熟悉香港地产业的游戏规则。结果,计划进行不久,便遇到了挫折。
1982年7月,港府宣布动用22.58亿港元,收回天水围488公顷土地,而将其中的40公顷作价8亿港元批给巍城公司,要求巍城公司在12年内,在这块40公顷的土地上完成价值14.58亿港元以上的建筑,并负责清理318公顷土地,以交付港府作土地储备。如果巍城公司达不到要求的话,那么,这些土地及8亿港元就要充公。
另外,港府于1983年底宣布:计划投资40亿港元用于市政工程。其中,整理地盘工程预计投入16.2亿港元,基本建设预计投入9.6亿港元。港府将这两项共25.8亿港元的工程批给巍城公司承包,并要求确保15%的利润。
事情已成定局,华润集团兴建50万人口新城市的庞大计划基本泡汤,并且已有些心灰意冷,其他一些股东眼见前景不妙,均想退出。然而,李嘉诚依然看好天水围的前景。他丝毫不动声色,稳坐钓鱼台,采取了慢功吸股、后来居上的策略。
李嘉诚按部就班,丝毫不着急,逐年从其他股东手中,购入他们急待抛出的“垃圾”股票。到1988年,李嘉诚最终控得除华润外的49%的股权,成为与华润并列的两家股东(有人估计李嘉诚与华润事先是否达成默契,这样丧失信心的华润并未抛股)之一。
1988年12月,长实与华润签订了协议,其主要内容如下:长实保证华润在天水围发展中,可获纯利7.52亿港元,并即付3/4——5.64亿元给华润;如果将来楼宇售价超过协议范围,其超额盈利部分由长实与华润共享,华润得51%;今后天水围发展计划及后期销售工作均由长实负责,费用由长实支付,等以后在收入中扣回。此时,距政府规定的12年期限只剩下一半时间了。按该协议规定,完成这一浩大工程,风险完全由长实承担,而华润不用劳神费力,即可坐收渔利。很明显,风险大,收益也大。若能如期完成计划,则长实按协议售价,约可获利43亿港元。但据业内人士估计,将来实际获利数可能达到70亿港元。但是,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工程,损失将会是十分惊人的。如此庞大的工程,仅用不到7年时间完成,大概唯有长实具备这个经验及实力。对此,李嘉诚有充分的自信。
果然,工程投入兴建后,进展神速,天水围大型屋村很快便矗立在了人们面前。天水围大型屋村定名为嘉湖山庄,共建58幢住宅及商业楼宇,总楼面积1136万平方英尺。共有住宅单位16728个,可容纳6.5万人口,总投资63亿港元,分七期于1995年中完成。天水围屋村又一次创下了一项屋村新纪录,直到目前,天水围屋村仍然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第一期发售的7幢,税后利润共计10.86亿港元,其中长实得6.23亿港元,华润得4.63亿港元。另外7幢,华润可赢得协议范围中的7.52亿港元利润。以后六期华润所分得的利润,完全等于是“额外”所得,而长实的利润所得,更是难以估计。这样华润与长实都得到了回报。比较符合现在企业合作中的双赢模式。李嘉诚的独具慧眼,不仅为自己带来了财富,也让华润尝到了甜头。
在这个项目中,李嘉诚自己大赚特赚,又让陷入绝境的华润集团坐享其成,等于是挽救了华润,这又进一步为长实集团与中资的关系奠定了良好合作基础。
正是因为李嘉诚能忍,能够耐得住时间的考验,制定详尽计划,胸有成竹,不多花冤枉费用,才能在机会合适时顺利接手,取得令人瞠目结舌的成绩。
不要躺在过去的成绩上自我陶醉
一个人成功之后,面临的压力可能会更大。需要时时记住的是,现在所取得的只是阶段性的胜利,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说到危机感,可能有的人会认为那是没有成功的人或失败者才要考虑的,成功者只需尽情地举起庆祝的酒杯,好享受成功后的喜悦。成功了,该庆祝庆祝,该享受一下成功后的喜悦。即使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不管怎么说,都是成功了。但如果认为成功了就不需要危机感,那就大错特错了。
人常说,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这也就是意味着,世界上没有常败将军。这次成功了,下次完全有可能失败;而另一个人这次失败了,说不定下一次他就成功了。如果因为这次的成功而沾沾自喜,甚至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恐怕最终难成一个成功者。真正的成功者绝不会因为一时一地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更不会忘乎所以地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每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时时都充满了危机感。要知道,影响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充满了变数,而这些因素又不能完全控制。这就意味着成功只是暂时的,一旦明天某个因素发生变化,可能后天就需要面对失败。如果没有危机感,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情缺少应对的策略,到那时候,可能就会束手无策。
今天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们开始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生活质量,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愉快的心情,美满的家庭。这时候,一个普通的政府职员看准了其中隐藏着的巨大商机,毅然从单位辞职,办了一家集生产、经营、销售于一体的保健品集团公司。经过成功营销策划,一时间火透中国,只要打开电视机,无论哪家电视台都可以看见该公司铺天盖地的广告,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凡是有中国运动员参加的运动会,都能从媒体上读到该公司赞助获奖运动项目的新闻。他的确成功了,而且是极大的成功。可是他被这巨大的成功冲昏了头脑,掩盖了双眼,没有发现成功底下隐藏的巨大危机。公司一直没有开发出新的产品,国内其他的保健品一拥而上,而他所谓的“民间验方”、“宫廷秘方”神话一一破灭,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迅速地由成功的顶峰滑落。如今,当其他“系列”保健品如保健茶、保健水、保健鞋垫等等纷纷出笼、占据各地市场的时候,他却欠了一堆债务,破产了。
成功了,更需要企业家们冷静下来,考虑这次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原因,而对于可能出现的竞争,对于社会可能出现的变化,对于消费者口味的更新等等,都要进行冷静的分析,并制订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才是一个成功者应有的态度。
李嘉诚认为,每一次成功的商业交易之后总会伴有重大危机的到来,所以躺在过去的成绩上自我陶醉,是无一毫益处而十分有害的。这既不是李嘉诚的做法,也不曾在他心底出现过。但与他相比,有些企业家最大的缺点就是在经营过程中因为过往成就而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最终冲昏了头脑,倒在了危机四伏的商场中。对于这种情况,李嘉诚认为,应该采取的正确办法是:
1.将自己取得的全部成就,包括自己的获利进项、声誉地位等等,一律以七折至八折来计算。通俗一些说,比如今年赚了50万元,自己要把它看成只赚了35万元,这样做有若干个好处,最大的好处是将敌者的妒恨减弱,同样也就压抑了自己的自满,在这个双重有利的情势下,便容易来年取得更大成绩。
2.不要把自己所得到的成绩任意夸大而大谈特讲,这样会使你如芒刺在身,长久下去终究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包括有朝一日被人戳穿、难以下台的压力。
3.时刻不忘记自己的失败之处。尽管公司发展很快,但小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企业老板可以通过记录经营中的失败之处的方法来提醒自己正确经营。
4.将可能避免经营错误的经营法则以制度方式记录下来,以备改正。凡涉及公司成败,无论大小事都要白纸黑字地记录下来,拿法律来保障做出的承诺。有些老板在理性上来讲愿意避免失误,也认为健全制度是正确恰当的处理方法。然而,事实却往往很难尽如人意,经商中有许多交往,生意里面包含有很多细则,并不是每一项都能够列表记录下来的。因此,一旦小有成功就忘乎所以,这样就容易导致经营失败。
小利不舍,大利不来
李嘉诚曾说过:“有时候看似是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有时吃亏可以得到一些教训,以后就可以避免大的损失,有时候舍弃一点小利,吃一点亏,换得的是更大的利益。吃亏是福,李嘉诚是经商的天才,有时候看似吃了亏,实际上却是得到了更大的利润。
李嘉诚曾庄严地讲道:“我的金钱,我赚的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不白赚来的钱。”
香港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竞争自由港,巧取豪夺而致富的人肯定不会太少。所以李嘉诚认为,金钱的多寡并非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惟一标准。能像李嘉诚这样完完全全清清白白赚钱的人,商界中堪为楷模。李嘉诚创造了一个神话,他的不凡业绩,将载入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史册。
1996年2月6日,长实集团宣布集资53亿港元,外界一致觉得这是超人又有大的行动信号。李嘉诚的神话并未划上句号,他在内地数百亿投资,大都是长期性投资项目。进入全面回报期,超人还渴望一飞冲天。李嘉诚的旗下公司以及他本人自香港回归后都在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以前,李嘉诚在董事袍金上的做法,早已成为香港商界、舆论界的美谈。李嘉诚虽然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归入长实公司账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这5000港元,还不及公司一名清洁工在80年代初的年薪。按照20世纪80年代的工薪水平来计算,像长实系这样盈利状况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袍金,一间公司就该有数百万港元。进入90年代,便递增到1000万港元上下。李嘉诚20多年始终不变,就拿5000港元,按现在的水平,李嘉诚万分之一都没拿到。
李嘉诚的经商天才在这里表露无遗。李嘉诚其实有着小利不取、大利自来的长远想法,甚至可以说是以小利为诱饵钓大鱼。李嘉诚每年放弃数千万元袍金,却获得公司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自然也就信任长实系股票。甚至李嘉诚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莫不步其后尘,纷纷购入。李嘉诚是大股东和大户,得大利的当然是李嘉诚。有公众股东督守,长实系股票被抬高,长实系股值大增。就这样,李嘉诚如果想决策一个大的项目投资,总会很容易得到股东大会的通过。
对李嘉诚这样的超级富豪来说,袍金并算不得大数,大数是他的持股份所得的股息的价值。李嘉诚所持长实生啤、新工股份,自1994年到1995年一年,所得年息共计12.9亿港元,这尚未计他的非经营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
有人说,一般的商家,只能算作精明。惟有李嘉诚一类的商界超人,才具备经商的大智慧。舍小取大,李嘉诚是其中最聪明的人,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而大部分商人的目光只会停留在眼前利益,做生意不舍一分一厘,但求自己独吞利益。恰好是一时赚得小利,而失去了长远之大利。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李嘉诚却正好相反,他舍弃了小利,而赢得了大利。
小利不舍,大利不来。这是李嘉诚做事的一个定则。
李嘉诚说过:“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李嘉诚认为,生意人应该利益均沾,这样才能保持久远的良好合作关系。如果光顾一己之利益,而无视对方的利益,只能是一锤子买卖,自己将生意做断做绝,以后再没有人找你做生意谈合作。
钱不是一切
作为中国人,不知道李嘉诚的恐怕很少,因为他成功,他有钱。在书店、地摊、报章、电视和网站,都可以见到他笑得灿烂而富贵的面孔。只要是李嘉诚的,大家都排队去认购,无论是股票、楼盘还是百货。一位排名全球第十的富人,除了为中国人长脸之外,传奇的成功之路,也是大家追逐的“发达秘笈”。我们大多都是从一些经营管理之道、生财致富之书去了解这位额头很宽广的富豪。
可是李嘉诚的生活真的一切都是围绕钱来展开吗?不是的,李嘉诚对钱有自己的认识,
他经常讲到一些关于钱的问题,“我对自己有一个约束,并非所有赚钱的生意都做。有些生意,给多少钱让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都不做。”“有金钱之外的思想,保留一点自己值得自傲的地方,人生活得更加有意义。”“如果单以金钱来算,我在香港第六、第七名还排不上,我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但我认为,富有的人要看他是怎么做。照我现在的做法我为自己内心感到富足,这是肯定的。”“我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钱,我赚钱不是只为了自己。为了公司,为了股东,也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李嘉诚并不认为钱是一切,反而认为钱是一种责任,一种帮助残疾、贫困、有需要的人的一种手段。他是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
2006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李嘉诚宣布将自己1/3的身家约500亿港元全部捐出,成立基金会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士。
500亿!是怎样的一个概念?是怎样的一种胸怀?当一个人将金钱的积累变成了数字游戏的时候,他们想得更多的,可能是如何将这些财富恰当地分配给自己的后代,如何将现有的钱变出更多的钱,或者是如何挥霍掉,但在股神巴菲特之后,又有了李嘉诚。他解释:“只要在我们的心目中,能帮助建立社会的责任犹如延续生命一样重要,而选择捐助资产也如分配给儿女一样,我们今天的一念之悟,将会给明天带来更多的希望。”
一般人对李嘉诚的认识是他在拼搏到28岁时,就拥有了豪宅,赚得了一辈子都用不完的钱,好像以后他的每一步,都是为扩大自己的领地而奋斗,为了金钱数字的翻倍而努力。在前进的过程当中,生意的技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充斥了全部,但谁又会想到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潮汕人,曾经每天在西环半山的宝珊道上苦苦思索着,当财富不再是生活目标时,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
“有些时候,我真想好像小孩想的那样,有精灵的出现,帮助破解谜团。”
慈善的行为为他的财富积累赋予了新的意义。李嘉诚从1949年开始定期资助需要帮助的人。
1978年,为家乡捐资500万港元兴建群众公寓;
1980年,捐资2200万港元,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市医院;
1984年,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赠100万港元;1991年又捐出500万港元,并从1992年至1996年间,陆续捐赠6000万港元;
1989年,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1984年,捐款3000万港元,在威尔斯亲王医院兴建一座李嘉诚专科诊疗所;
1987年,捐赠5000万港元,在跑马地等地建立了3家老人院;
1991年,安徽、江苏地区遭遇百年未见洪峰,李嘉诚带头捐款5000万港元;
……
最近李嘉诚决定减少管理生意的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慈善基金会上,尽管未来的运作结果和影响如何,仍未可知,但对那个夜晚曾经在宝珊道上思考人生意义的28岁青年来说,这种不停的探索和付出,正是生命意义的全部所在。
他不求名,不求利,真真切切只希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些力量。
李嘉诚曾经讲道:“我常常都想能列出我个人认为成功一生缺一不可的素质:坚毅、勇气、有志、有识、有恒、有为、诚恳、可靠、有礼、宽容、公平、正义、洞察,智慧、尊重、正直、和善、大}大家不要紧张,菜单这么长,可真令人吃不消,读诵已经够累人,世界越变越复杂,反复如汪洋,对一些人来说生活是艰苦的,但对更多人来说生活尽是迷惘,今天我们确实需要很多生命的座标。我们要主宰生命,但如何主宰在学校可没有课程。理论上我们最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你们的脑海中,早已刻画好自己理想生活的每个细节,其中包括浪漫、权力和成就。我们都希望一切从心所愿,每一事物都要用理智来衡量,生活好像是沉闷无趣。我想学术界的‘博弈理论’(GameTheory)对人生有一定的反映,人生有没有既定命运,我不知道,但每一天我们在那‘零’和‘非零’间选择,我们其实正在不断选择自己一生的命运。”
西班牙著名的画家戈雅(Coya)有一幅蚀刻画,命名为“当理智沉睡时,心魔便会出现”,画中一个学者沉睡在书本之上,背后的猫头鹰和蝙蝠们噩梦一样纠缠着他,我们一生应小心谨慎及高度戒备,以理智克服心魔的**。当我们面对镜中的自己,尽管不一定是梦想中理想的最成功、最伟大、最有权力的人物,但一定不可以是一个令自己憎恶的形象。
以上种种,我们感受到李嘉诚对钱的感悟,对人生的感悟。就像他说的一句话:“有金钱之外的思想,保留一点自己值得自傲的地方,人生活得更加有意义。”人不免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钱不是世界的唯一,做人就应该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一些。而成为了金钱奴隶的人,还有何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