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同理心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同理心是关怀等利他行为的基础,也是平等交流的认知前提。
研究表明,孩子在一岁时就产生了同理心的意识,但需要外界的引导。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
理解和感受自己是理解感受别人的前提。当孩子小的时候,孩子只是本能地产生情绪和发泄情绪,而不会主动去想自己在什么状态,这时,父母可以用语言来帮助孩子去认识自己的情绪。
最常用的方法是命名孩子的情绪,例如:当孩子生气的时候,妈妈可以一面安抚孩子一面说:“妈妈知道宝宝生气了。”这样的语言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让孩子感到妈妈感受到了他的感受,这样孩子就会产生安全感,情绪也会得到平缓;其次,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可以用“生气”这个词表达出来,当下次孩子再有类似的情绪时,妈妈就可以鼓励孩子用语言命名自己的情绪。
学会聆听,感受孩子的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培养孩子同理心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
家长千万不能在孩子伤心时用这样的话劝孩子:“不要这么伤心,宝贝……”这看上去是在安慰孩子,实质上是在否认孩子的情绪。这种缺乏同理心的沟通最后会使孩子产生对立的情绪,让孩子更加受伤。正确的方法是,先主动站队孩子一方,表明自己对孩子的情绪是感同身受的,也就是先接受孩子的情绪。通过这样的方式,父母不仅可以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被接纳而感受到父母的爱。
帮助孩子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恻隐之心的认知前提,而恻隐之心又是仁爱伦理的基础,所以换位思考的能力不仅影响一个人的情商,也关乎一个人人品的。
在生活中,父母要常常帮助年幼的孩子解读别人的情绪。当孩子到了五六岁,可以开始认知要求更高的换位思考,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例如:妈妈可以和孩子讨论这样的情形:“一天早上下雨了,哥哥很不高兴,但是妹妹很高兴,这是为什么啊?”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意识到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绪。
善于发现、保护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意识强的孩子能够察觉别人的困难,并能产生同情的情感,对此,父母应该加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对周围的一切,包括没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表示同情。拥有同理心的孩子是具有爱心的天使,父母要保护好它,不要用冷言冷语去打击孩子的同理心,更不要嘲笑孩子。
同时父母也要教育孩子不要为别人带来痛苦,要学会关心别人,可以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安慰生病的亲人,和自己一起玩的小伙伴摔倒后要学会关心并且安慰小伙伴,将自己的玩具与伙伴分享,等等。父母也要经常给孩子讲助人为乐的故事,同时父母更要身体力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父母做好言传身教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模仿力强,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而父母是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摔倒了,特别是家有老人带孩子的,为了哄孩子不哭就会非常夸张地责怪“桌子太坏绊倒宝宝”“地板不好磕疼宝宝”,每当孩子因此破涕为笑时,父母都会沾沾自喜。这招虽然暂时让宝宝止住了哭闹,但是把绊倒的原因全归于地板板凳,而不是孩子自己也有错,并不是正确的方法。这样的场景是父母培养孩子同理心的机会:孩子碰疼了会哭闹,妈妈可以揉揉孩子碰疼的地方,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疼”。同理他的感受,他会感到自己被理解;再通过亲吻或拥抱的方式来安抚孩子,孩子会潜移默化地从你这个行为中学到如何去同理别人的情绪;再继续引导孩子去“同理”一下小板凳,说:“你碰疼了,那小板凳会不会疼呢?你要不要也给小板凳揉一揉呢?”通过这件被小板凳绊倒的小事,孩子以后在和小朋友玩耍时,也会很好地和别人相处。
父母有同理心,往往会保护好孩子的同理心;而父母没有同理心,就很难养出有同理心的孩子。我们从孩子们的交往中就会发现,有的孩子很受欢迎,因为他们总是能事事为对方考虑,而且拥有一些能够推心置腹的好朋友;而有的孩子却总是找不到朋友,哪怕他总是有很多零花钱或者好的玩具,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这往往跟孩子的同理心缺乏有关。其实孩子天生就有这种能力,只是有时候被父母给破坏了。培养一个有同理心的孩子,父母要拿出多一些的耐心和爱心,先从倾听孩子的心声开始,在沟通中引导,毕竟,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小知识
同理心并非同情心
同情心和同理心都需要从小培养,但是很多父母会将两者混淆。同理心比同情心程度更深,因而更难达到,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大。
同情心是认知到别人的痛苦,从而引起恻隐之心。同理心是能够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实际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当听到他人遭遇不幸时,有同情心的人会说:“我真的替你感到难过。”但是有同理心的人却会这样说:“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我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同理心是牵涉两个人的互动过程,必须认真地倾听,而且了解、接纳对方的感觉,这是一种认同他人体验的态度。同理心是一种关心与爱的艺术,是高情商的表现。
不过,同理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心理学家的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发展同理心:不嫉妒,不攀比。在和孩子的玩耍中,父母可以有意将这些引入游戏中,加深孩子的体会。这对孩子情商的培育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