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让座,把做好事当成一种习惯(1 / 1)

给孩子的礼仪课 李詹 979 字 1个月前

一个懂礼仪的孩子,不但懂得在公交车、地铁上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还懂得如何将这份好心转化到无形当中。

邻居张姐的孩子小妍自从上五年级以后,就开始自己乘坐公交车上下学了。每天回家后,她都会给妈妈讲一些在公交车上的见闻。有时候是在公交车上遇见了同学,有时候是有的人不小心坐过了站,但她讲得更多的是自己被别人让座位的事情。

起初,小妍问妈妈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该不该坐下去,张姐的回答是:“如果让座的是年轻的叔叔阿姨或者是哥哥姐姐,你就可以坐。但如果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你就不能坐了;而且当你在公交车上碰到爷爷奶奶没有座位时,还要主动起身给爷爷奶奶让座。”

小妍将妈妈的话记在了心里。由于自己被让座的次数多了,所以她总是想找个机会给别人让座,也“表现”一下自己。可无奈的是,小妍上下学的那个点儿,爷爷奶奶们不是在公园锻炼身体就是在家,所以小妍很少碰到老人,更没有机会碰到没有座位的老人,却无意中碰到了一次“孕妇”。

那天小妍一回来,就赶紧向妈妈汇报:“妈妈,我在公交车上给一位怀着小宝宝的阿姨让座了。”

“好啊,我们家小妍长大了,学会关心他人了,太棒了!”说着,张姐夸张地在小妍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以示鼓励。

结果小妍却有些“拒绝”地推开妈妈的脸,还十分不高兴地噘着嘴说:“但是那位阿姨却死活不坐。”

原来是孩子的好心遭到了拒绝。张姐纳闷儿,为什么那位女士不愿意接受小妍的让座,难道是因为小妍年龄还小吗?“除了你,还有其他人给这位阿姨让座吗?”张姐问小妍。“没有了。”小妍不知道妈妈为何要这样问,母女二人都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儿,张姐忽然恍然大悟,说:“妍妍,会不会那位阿姨只是胖,而不是怀孕了呀?”“哎呀!还真可能哦。难怪没人给让座呢。我的错,我的错。”小妍一边拍着自己的脑袋,一边自责。张姐在一旁笑得东倒西歪。小妍也觉得不好意思。让座原本是礼貌行为,也体现了孩子的道德修养,但是如此大意,让人哭笑不得。

我们应该怎样教孩子,才能让孩子既拥有了让座的美德,又能避免让座时出现尴尬呢?张姐认真地对孩子说:“下次你遇到需要给别人让座的情况时,不妨对别人说‘我马上就要下车了’,这样即便那个人认为自己并不需要被让座,也不会因为你的善举而感到尴尬了。”

张姐之所以这么教孩子,完全是因为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一次乘坐地铁,在某一站上来一个戴着墨镜、手里牵着一只导盲犬的人。当时车厢里已经人满为患了,大家看到有盲人上来,立刻主动让出了一条“路”;接着,坐在一旁的一个小伙子立即起身,让出了一个空位来。导盲犬便带领着主人,坐到了那个原本有人现在却没人的座位上。

这一切没有人说一句话,没有人说一句“您往这边走”,也没有人说“您坐这儿吧”,但是周围的人都被一种爱的暖流感动着,情不自禁参与其中,让人备感温暖。这也让张姐深受启发,原来尊重可以以这样无声而自觉的形式表现出来。

当然,让座要分场合和不同文化氛围。因为,让座在我国被视为美德,但是在有的国家,让座会让他人不高兴。在西方的文化体系中,让座有时候是暗示对方健康有问题,失去了某种能力,或者被视为弱者。此外,对于一些老人而言,他们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老了、需要被人照顾了,所以当遇到有人给自己让座时,他们不但不会因此而开心,反而会烦恼自己变老了。

因此,我们可以教导孩子将帮助他人的让座行为变得更有隐蔽性,同时也照顾到对方的感受,不至于感到尴尬。让这种美德像空气一样无色无形,或许孩子无法听到那句感谢,却让人一刻也无法离开。这才是发自内心的美德和修养。毕竟,帮助他人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感谢,而是给他人带来便利,你说呢?

小故事

寻找“顺其自然”

2018年11月22日上午10:30左右,浙江宁波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收到邮局送来的51张取款通知单(其中50张9999元、1张50元),合计50万元,取款单上显示汇款人为“然其”。

“然其”就是“顺其自然”,这是一个在宁波被寻找了二十年的可敬之人,各大媒体也曾多次报道“顺其自然”的故事,寻找这位好心人。然而,神秘的“顺其自然”至今不为人所知道,只知道他(她)二十年捐款已过千万!从1999年起,“然其”每年都会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让生活困难的人能渡过暖融融的冬季,让很多贫困的大学生能够安心完成学业……

二十年了,“顺其自然”一直未曾现身。固然,我们希望每一个好人能走到社会的前台,亮出真实姓名,受人尊敬,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但是,学习好人何在名姓?“顺其自然”已然成为宁波、成为我们全社会好人的名字。

“顺其自然”是大爱之人,他助人为乐的美好愿望,激励着更多的人“但行好事,莫问来处”,建设文明和谐中国,我们需要更多“顺其自然”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