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律是关于思维准确性的规律,同一律认为:我们在进行思维的时候,要确保所运用的每一个概念和判断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相同的含义,不能随便改变它的意义。如果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随意改变一个概念或判断的原有含义,就是错误的思维,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看下面这个例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为求知者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用厚重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求知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他们穷尽一生,用智慧之光去点亮他人愚昧的星空;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他们兢兢业业耕耘在知识的土地上,以须发如霜换来花团锦簇、桃李芬芳。
这段文字中三次用到“教师”这个概念,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教师的工作的,但其含义始终保持不变,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在思维中,如果有意无意地改变一个概念或判断的原有含义,就会导致思维错误,从而无法达到正确思维的目的。如果我们不自觉地改变了原概念或原判断的意义,就会造成“思维谬误”。如果为了达到某种论辩目的而故意改变原概念或原判断的意义,则是“诡辩”。
在使用某个概念的时候,如果改变了原概念的意义或用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替代原概念,通常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偷换概念”的诡辩三段论:你没有丢掉的东西是你所有的东西,你没有丢掉角,所以你有角。
我们在争论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对方的论辩有错误,但到底什么地方错,错误是什么,却没法抓住,也说不出来。这大多是因为对方违反了同一律,使用了诡辩术,故意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某日,小镇来了一位风尘仆仆、满面倦容的旅行者。小卖部老板看着这位疲惫的旅行者道:“先生,来喝口水,歇一歇吧。”旅行者走到小卖部前道:“我想买一个面包。”老板笑着说:“没问题,一个面包二十先令。”“好,请给我一个。”旅行者点了点头。老板拿了一个面包递给旅行者。
旅行者看了看手中的面包道:“如果没有水,这面包也很难咽下去,请问咖啡多少钱一瓶?”老板道:“也是二十先令。”旅行者叹了口气说:“我虽然很饿,但更加口渴,可是我的钱不够了,还是拿一瓶饮料给我吧。”老板将一瓶饮料递给旅行者,同时从旅行者手里拿回了面包。
旅行者接过饮料后转身就走。老板忙道:“先生,你还没有付钱呢。”旅行者回头问道:“饮料和面包不都是二十先令吗?我是用面包换的饮料呀,我为什么要另外付钱呢?”老板道:“可是,你并没有付面包的钱啊。”旅行者道:“面包不是在你手里吗?我没有要面包,干吗要付面包的钱?”老板看了看手里的面包,顿时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只好看着旅行者扬长而去。
其实,老板知道旅行者的说法是不对的,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显然,旅行者的确是用面包换的饮料,他也确实将面包还给了老板,似乎一切都是合理的。但仔细分析,旅行者实际上是在进行“混淆概念”的诡辩,他故意混淆了一个二十先令的概念和两个二十先令的概念。面包是二十先令,饮料也是二十先令,如果旅行者两者都要,就应该付四十先令。旅行者先后拿到的是四十先令的东西,他退还了面包,即退还了二十先令,他还拿走了饮料。因此,他还应该付二十先令。
在论辩中,如果故意放弃正在讨论的论题而去讨论另一个论题,或用一个似是而非的判断来替代原判断,则称为“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诡辩。
一辆公共汽车靠站时上来了一位老人,老人手里还拎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塑料袋。
车开后,老人一手拎着塑料袋,一手抓着身旁座椅的靠背,摇摇晃晃,很困难地站在车里。
一位中年人轻轻拍了拍座椅上埋头玩手机的年轻女子道:“小姑娘,请问你能给这位老人让个座吗?”那女子抬头对中年人道:“关你什么事,装什么好人?”中年人道:“尊老爱幼是人的美德,你年轻站一下没什么吧。”女子撇了撇嘴:“啧啧啧,还尊老爱幼,要学雷锋你自己学去,装什么大尾巴狼。”中年人生气了:“你这姑娘怎么这么说话呢?文明一点好不好?”女子提高了嗓门道:“文明,你懂什么文明?对女人动手动脚,想趁机占便宜吧。”中年人顿时涨红了脸,也大声道:“我什么时候对你动手动脚了?你在胡说八道。”女子不依不饶地叫道:“大家可都是看到的,你就是趁机摸了我。你看,你口水都吐到我脸上了,不是耍流氓是什么?”一时间,两人就针对“是不是文明”“是不是耍流氓”吵开了。
显然,女子玩了一个“转移论题”的诡辩术。我们不得不承认,女子成功地挖了个坑,而中年人也不自觉地掉进了这个坑中。本来论辩的论题应该是“年轻人该不该给老年人让座”,但随着女子的引导,最后变成了“中年人是不是在耍流氓”的问题,争论的焦点急转直下,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在上面两例中,无论是“偷换概念”“混淆概念”,还是“偷换论题”“转移论题”都还算是合理的诡辩,虽然其行为都是违反公德的,但我们还是要承认其中蕴含的论辩技巧。
可是,有的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诡辩却带有明显的人身攻讦,既无技巧可言,语言目的也非常令人厌恶。
某日,小江带着自己的斗牛犬在草地上游玩。一直与小江关系不太好的吴某走了过来,看着小江和斗牛犬说道:“真无聊,居然和一只猪在一起玩。”小江没好气地说:“这是猪吗?不认识就别乱说,这是只斗牛犬。”吴某鄙夷地歪了歪嘴道:“又没跟你讲话,你接什么嘴,我是在跟狗说。”
在这里,吴某使用的就是“混淆概念”的诡辩术。按照常理,吴某说话的对象应该是小江,他故意省略了言语指向,将小江引入圈套,其言语指向混淆了小江与斗牛犬并用此恶心小江。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诡辩并非都是错误的,但有时必要的诡辩也是一种语言技巧。
过去由于医疗设备不够先进,误诊的情况时有发生。某位老人被误诊为癌症,结果切开腹部后医生发现不是癌症,只是腹腔囊肿。病人家属不高兴了,围着医生争吵不休。老人却非常通情达理,他笑着对家属道:“你们就别吵了,没有得癌症不是很好吗,难道你们都希望我得癌症?”话音刚落,病房立即安静下来。
老人显然是在故意偷换论题,家属们争吵的是“医生该不该误诊”,而老人则用“你们是不是希望我真的得癌症”去偷换了原论题。虽然老人在诡辩,但阻止一场“医闹”,得到了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