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的朋友是朋友(1 / 1)

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后,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进而形成了人类社会,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改变影响着社会的改变。在逻辑学中,这样的情况叫“关系判断”。关系判断就是断定事物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它是一种简单的判断。

关系判断有很多逻辑特性,其中最主要的是关系的对称性和传递性。

关系的对称性涉及的问题是:如果在两个事物a和b之间有着R关系,b与a是否也必然有着同样的关系?a和b的关系存在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对称关系。比如:“小明和小红是同班同学。”在这个判断中只有两个关系者项“小明”和“小红”,他们的关系是“同班同学”。“小明”和“小红”交换位置后,关系仍然成立,即“小红和小明是同班同学”。这种情况下,“小明”和“小红”就是对称关系。

第二种情况是反对称关系。比如:“小明的书包比小红的书包重。”如果按照第一种情况来反向表达,就是“小红的书包比小明的书包重”。从内容上来看和原语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这种情况下,“小明的书包”和“小红的书包”就是反对称关系。想要表达出原来的意思,这句话应该这样改:“小红的书包比小明的书包轻。”

第三种情况是非对称关系。比如:“小明信任小红。”如果按照第一种情况来表达,就是“小红信任小明”;如果按照第二种情况来表达,就是“小红不信任小明”。但显然它们都不能表达出原语句的意思。小红对于小明可能是信任的,也可能是不信任的,这种情况下,“小明”和“小红”就是非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其实就是表达一种不确定性。

关系的传递性涉及的问题是:如果a与b有R关系,并且b与c也有R关系,那么a与c是否也有同样的关系?a和c的关系也存在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传递关系。如果“小明的书包比小红的书包重,小红的书包比小兵的书包重”是成立的,那么“小明的书包比小兵的书包重”也是成立的。这种情况下,“小明的书包”和“小兵的书包”是传递关系。

第二种情况是反传递关系。如果根据“老明和大明是父子关系,大明和小明是父子关系”得出“老明和小明是父子关系”,那么显然是错误的。按照正确的逻辑,“老明”和“小明”应该是“爷孙关系”。这种情况下,“老明”和“小明”是反传递关系。

第三种情况是非传递关系。如果“老明信任大明,大明信任小明”成立,那么“老明信任小明”成立吗?老明对小明可能信任,也可能不信任,这种情况下,“老明”和“小明”就是非传递关系。

有些人在生活中喜欢显摆,“我认识谁谁谁,谁谁谁和一个大佬是朋友”,好像他自己也和大佬是朋友一样。我们乍一听觉得这种关系是可以传递的,其实运用逻辑知识分析后就会发现,这只是一种非传递关系。

可以看出,关于关系判断的逻辑知识,能帮我们轻松分辨一些生活中因为人际关系而产生的问题。

我们再举一例,小明信任小红,小红信任小兵,小明和小兵是因为小红而产生了所谓的关系。这种关系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但不管它存在或不存在,我们应该明白一点,信任是长期培养起来的一种关系,这样的关系绝对不具有传递性。所以,无论我们多信任这个朋友,这个朋友又多信任他的朋友,我们在接触这些所谓“朋友的朋友”时,还是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通过相处来决定要不要信任对方。

还有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会担心自己不受别人欢迎等。比如说,李四喜欢张三,张三喜欢我,李四就一定会喜欢我吗?当然也不是。李四也许喜欢我,也许不喜欢我。从非传递性关系的角度来看,我也不能因为张三和李四的关系,而对李四产生或好或坏的印象,我只能在和李四接触之后才能够下判断。

学习一点逻辑知识会让我们对许多复杂的关系有新的认识和解读,因为运用逻辑学去分析一些问题,会让这些问题看上去更简单,也更容易理解。所以,适当地学习一些逻辑知识,对我们还是有很大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