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既是对概念的展开和联结,又是推理的基本要素。可见,没有判断就不可能揭示和说明概念,也不可能进行推理。从概念到推理,判断始终起着桥梁的作用。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它具有两个重要的逻辑特征:一是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任何判断都有所肯定或否定,否则不成为判断;二是判断总是有真有假,无所谓真假的不叫判断。对事物情况进行断定,就必然有一个断定是否符合实际的问题,如果断定与现实相符,就是真判断;如果断定与现实不符,就是假判断。判定一个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取决于客观实践。
任何判断都是由语句承担的。正如并非所有的语词都是概念,也并非所有的语句都是判断。哪些语句是判断,哪些语句不是判断,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因为只有一个语句成为判断,我们才能据此进行推理。如果一个语句不是判断,我们就不能用它作为推理根据。我们所有思维得出的正确结论必须建立在语句是判断的基础上。
一般来说,陈述句、反问句和一部分感叹句表达判断,疑问句、祈使句和一些感叹句不表达判断。这是判断与语句的不完全对应关系。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是陈述句,是判断。“难道月亮会发光吗?”这是反问句,是判断。“春天到处是美丽的花朵啊!”这是感叹句,是判断。“哎呀,我的妈呀!”这是感叹句,不是判断。“这次考试我能及格吗?”这是疑问句,不是判断。“这次考试难道我不能及格吗?”这是反问句,是判断。“请把你的笔借给我。”这是祈使句,不是判断。
陈述句很好辨认,但是要注意陈述句内容是否有真假,如果不能断定其真假,就同样不是判断。比如说,“外星人是存在的”是一个陈述句,但是不能断定真假,所以不是判断。分辨反问句和疑问句要看句子内容。反问句倾向于否定句子内容,虽然是提问的形式,但更像是一种强调;疑问句则需要听的人给出答案。感叹句所发出来的感叹能够反映具体事实,是判断;所发出来的感叹纯粹是某种感情、情绪,并不反映具体事实,则不是判断。祈使句和表达情绪的感叹句从句型上看非常相似,但是感叹句多表达情绪,祈使句则多表达请求、要求、夙愿、祈祷、祝福等。祈使句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意愿,如“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不反映任何实际情况,所以不是判断句。
由于判断有两个逻辑特征,即有断定,有真假。所以,虽然逻辑学不研究思维内容,但还是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内容的问题。按照逻辑理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必有一假。那么,“上帝有胡子”和“上帝没有胡子”这两个陈述句是否表达判断?如果表达判断孰真孰假呢?传统逻辑理论根据其被断定对象“上帝”是不存在的这个事实,认为这样的陈述句没有真假,不表达判断,因此说明,其实有的陈述句也是不表达判断的,这就涉及思维内容了。
在生活中,其实不需要这么较真。但是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必须有较真的精神,学会辨别语句与判断,毕竟,没有正确的判断便不能做出正确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