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和小狗出去找东西吃,小猫告诉小狗,鸡蛋是圆圆的,是可以吃的。于是,小狗就记住了“圆圆的是鸡蛋,是可以吃的”。有一天,小猫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小狗,正在纳闷,突然听见大树下传来小狗的呻吟声。它循着声音找到了小狗,见小狗痛苦地躺在大树下不时摸着肚子。小猫问小狗怎么了。小狗回答:“你说鸡蛋是圆圆的,是可以吃的。我看见大树下有许多圆圆的东西,以为是你说的可以吃的鸡蛋,就没有叫你,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它的味道一点儿都不好,不仅硬邦邦的,而且吃下去肚子就开始疼起来。”小猫大笑起来,然后说:“叫你吃独食!最重要的是,它们不是鸡蛋,是石头,怎么能吃呢?”小狗急了:“你只说鸡蛋是圆圆的,可没有说石头也是圆圆的,是不能吃的啊!”小猫叹了口气,只得扶着小狗去医院取石头。
在一般的印象中,从来没有不是圆形的鸡蛋,所以“鸡蛋是圆圆的,是可以吃的”这句话基本上没有错。但是,为什么小狗会把圆圆的石头当成鸡蛋呢?这是因为小狗对小猫的话的理解出现了问题。鸡蛋是圆圆的,但是世界上圆圆的物体那么多,难道它们都是鸡蛋吗?它们都可以吃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关键问题是:什么是鸡蛋?鸡蛋的外形是圆圆的,鸡蛋也是可以食用的,但是仅仅凭着这两个特征,不足以说明鸡蛋的特点。我们给别人介绍鸡蛋这个概念时,也不能仅凭这两个特征就涵盖鸡蛋的全部属性。所以,我们必须知道概念是什么。
“概念”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并且在生活和学习中会常常遇到。比如说,有的人的口头禅是“这是什么概念”,又比如,教科书里往往会先介绍相关知识点的概念,以便我们能够对后面的叙述了解得更加透彻。概念是什么呢?前面提到,逻辑学中的概念,是指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也就是说,概念是我们人脑的思维形式,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或者思维过程。那么,是不是我们看到事物后在大脑中思考一番就能形成概念呢?当然不是。所以,这些事物成百上千,不计其数,必须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把事物的概念准确地描述清楚。
我们再来说一说刚才那个小故事中的鸡蛋。鸡蛋的外形是圆圆的,鸡蛋是可以吃的,这些特征只是鸡蛋所有属性中的其中两个,但是它们不能代表鸡蛋的全部含义。我们先把鸡蛋的属性罗列出来,只有鸡蛋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才能被称为“鸡蛋的本质属性”。鸡蛋的属性有:鸡蛋是母鸡生的,鸡蛋由蛋清和蛋黄组成,鸡蛋的外壳是硬的同时又是易碎的,外形是圆圆的,鸡蛋有营养价值,鸡蛋是可以食用的,有的鸡蛋(受过精的)还可以孵化成小鸡,等等。
那么,能够代表鸡蛋本质属性的应该是什么呢?首先,它必须是母鸡生的;其次,它必须具有蛋的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鸡蛋与其他圆形的东西区别开来,还可以把鸡蛋与其他动物生的蛋区分开。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概念的重要性。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当我们要将此事物与彼事物区分开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此事物的概念。事物本身具有很多属性,我们不能了解它所有的属性,但是一定要知道它的本质属性。所谓的“本质属性”就是专属于它的,别的事物不具有的属性。
有位哲学家在介绍“人”这个概念时说“人是下肢直立的无毛动物”。第二天,有个学生提着一只拔了毛的鸡来问他:“它现在也是下肢直立的无毛的动物,请问它是人吗?”哲学家吃惊得无法回答。拔了毛的鸡也满足他对“人”这个概念的描述,但是谁都知道,那是一只鸡,不是人。哲学家在介绍“人”的概念时,只介绍了人的一般属性,却没有介绍人的本质属性,所以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
那么,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人从类人猿进化成真正的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像普通动物那样去适应大自然,而是主动改造大自然。他们制造了工具,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工具,甚至还主动改造工具,所以才会出现历史上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他们在群居中创造了语言,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记录生活和狩猎过程。制造和使用工具,创造和使用语言等过程锻炼和发展了他们的大脑,最终,他们进化成为人类。
也有科学家试着驯化与人类最接近的猩猩,观察猩猩能否进化成人类。事实上,尽管被驯化改变的猩猩已经接近于当初的类人猿,但是它们终究无法进化成人类。原因有两点:一是类人猿进化成人类的自然环境无法复制;二是猩猩不会创造语言、使用语言并且记录语言,因此它们永远不会像人类一样通过语言进行学习、交流和生存。所以,在人类学上,“人”的概念应该是: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复杂的社会结构,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能利用文字等语言进行交流的高等动物。
概念是关于事物万千属性中最重要属性的表达,这个属性必须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它既能够代表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能够将它与其他事物区别开。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我们才算认识了这个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