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构成(1 / 1)

“思维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有没有觉得这句话很熟悉?是的,这是根据王菲的《我愿意》里的第一句歌词改编的。思维在我们看来的确是很玄妙的事物,我们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但是它却时刻伴随着我们,因为只要是正常人,只要有正常的大脑,就有思维。随着近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把思维和神经细胞及大脑皮层联系在一起。人们发现,信息的处理和整合过程就是通过神经细胞和大脑皮层实现的,因此我们人人有思维。

哲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的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概括性、间接性的认识和反映,即思维是一种认识活动,是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这是“思维”的名词定义。但是,基于对“思维”的认识,我们知道,思维一词在某些语境中是可以作为动词来应用的。那么,在动词意义上,思维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当作为动词使用时,思维就是思考、考虑、思想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想问题”。这样看来,思维其实离我们很近,是我们须臾不离的伙伴。

有效或者正确的思维是一个从无意识到自觉意识再到专门训练的过程。比如说,家里突然停电了,我们最先做的事情是找蜡烛或一切可以产生光亮的东西,用来给房间增加亮度,这样我们就不会害怕、受伤或者能够继续做刚才正在做的事情。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行为,也是一个无意识的行为,这样做只为能够让房间不再黑暗。

然后,我们会做什么呢?这个时候,我们的自觉意识就产生了,我们会在窗口观望别的地方是同样漆黑,还是会有灯光。是周围都停电了,还是自己住的小区停电了,还是只有自己家停电了?

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判断灯熄灭的原因。如果外面漆黑一片,那么可以判断附近一带的供电出现了异常;如果别的小区都有灯光,自己住的小区漆黑一片,那么可以判断是小区供电出现了异常;如果自己所在楼的其他人家有灯光而唯独自己家没有灯光,那么可以判断是自己家的供电出现了异常。

判断出究竟是哪个地方出问题后,我们会再根据停电的区域对原因进行探寻。附近一带都停电了,我们会打电力公司的客服电话询问;小区停电了,我们会打电话向小区物业或者熟悉的邻居询问;只有自己家停电了,我们就会自己进行排查,看看家里的电闸是否跳闸了、电器是否正常。

这些行为是年龄增长和生活经验丰富之后所产生的处理应急情况的自觉意识主导的,也许有人教过我们,也许是我们看着家里人处理或者别人处理这类情况时记住了,要不就是看过有关应急情况处理方面的介绍。

那么,思维的专门训练是什么呢?对于熄灯这件事情来说,除非我们居住的地方经常停电,或者本身从事的是有关电力方面的工作,又或者自己是一个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强的人,否则我们一般人是不会进入专门训练这个阶段的。就熄灯后如何进行专业处理的问题,我们大多数人不会深究,就此我们的思维停止了。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不要觉得思维是件玄妙的事情,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只要你有大脑,就拥有思维。

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就像空气客观存在一样。既然我们不能看见思维,那么只能去探寻能看得见的,与思维有关的东西。

思维是由什么构成的?思维的形成离不开对象、结构和语言。思维对象也称“思维内容”,是存在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万事万物。比如说,当我们看到天突然变得越来越黑,风突然变得越来越大,我们会想到可能快要下雨了。这里的天变黑、风变大就是思维的对象。又比如说,公安机关在侦破案件时,会利用许多信息,比如路面的监控、法医的尸检结果、证人的证言、嫌疑人的讯问笔录等对案情进行分析。警察分析时会在大脑中对这些内容不断整合、不停比对,甚至还会联想类似案件的作案人特征,以此来确定谁有犯罪的嫌疑。路面的监控、法医的尸检结果、证人的证言、嫌疑人的讯问笔录,还有类似案件的作案人特征都是思维的对象。所以,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思维的对象。当然,一段回忆、一段感情,甚至没由头的胡思乱想也可能成为思维的对象。但是,逻辑学并不研究思维对象,它们是其他各个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

思维结构是构成思维的各个部分,就像我们的身体由头、躯干、四肢构成一样。思维的结构就是构成思维各种思维内容间的联系方式,通常用特定语言形式进行表述和固化,因此也称为思维形式,这就是逻辑学研究的范畴。思维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思维形式是构成传统逻辑的主要内容,我们在这里不予赘述,后面会有专门的介绍。

有的人曾在公交车或地铁上被扒窃过,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这个并不愉快的过程:我们上了公交车或者地铁,在不太拥挤的车厢里站好后,有些人就会挤过来,站在我们身边或者身后。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对这部分人提高警惕。这些人往往喜欢热天穿外套,晴天拿雨伞,或者拿着几天前的报纸,但有时候也会像我们一样双肩包往前背。但他们的目光不看窗外的街景,更不看车厢内的路线图,他们喜欢去防备松懈的人身边,盯着别人的包或衣兜。看到这样的人时,我们会形成这个人不正常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是思维的“概念”。

我们具体说不清他们为什么不正常,但就是会对这样的人形成如此印象。我们会将过去被扒窃的经历及通过媒体、警察或朋友述说的小偷的特征等积累的经验来对这个人进行断定,最后得出结论,这个人是或者不是小偷。这个过程就是思维的“判断”。

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不能因为自己的怀疑去随便冤枉别人,所以我们会对他的一系列行为进行观察。这个疑似小偷的人如果一直往非常拥挤的地方蹭,一直往睡觉、玩手机或正准备下车的人那里蹭,东张西望、目光闪烁,那么无论他有没有实施扒窃的行为,我们都可以把他归为小偷嫌疑犯了。这番观察是一个不停印证你判断的过程,你会将他的一切行为与小偷的特征对比,通过对比的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推理”。推理没有那么深奥,它就是我们对相关事物不停印证得出结果的过程。

语言是我们说话和写字的工具,没有它我们不可能与外界沟通,思维也没办法表达出来。所以,“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这句话非常准确。想要用语言更恰当、更准确地表达思维,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学习语言非常重要。思维的语言其实并不仅仅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还包括表情语言、行为语言,而这些则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