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当今社会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今天多数年轻人的“外向”与“内向”已经不再有明显和绝对的界限。内向的人也许更愿意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倾诉一些个人的观点。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多半会感到惊讶,可能都想象不出性格内向的人会在“虚拟社区”上自由自在地表达真实的自我。相对那些外向的人来说,内向的人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某些网络社交的聊天讨论上,他们很喜欢这种不见面交流的方式。
对于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来说,他也许永远不会在一个几百人的会议厅里主动举手发言,但他却可能用两个小时发一篇博客或者公众号文章,而他的网络受众可能就有几百人,甚至上万人。
(一)个性“由内向外”炼成
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拥有自由意志。当然这个概念很宽泛,若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一般都认为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应该受到褒贬。简单一点儿说,就是有做其他选择的能力。因此,每一个人都是通过自由意志选择、塑造个性的。
性格内向的人大脑中的杏仁核异常敏感,杏仁核的部分功能就是产生和识别情绪,面对新鲜事物时,高度敏感的人往往容易觉察到变化。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比较平静,对细微的环境影响都很在意,对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都非常敏感。
内向的人在别人的目光下做事情时通常很不自在,也会在一些对个人带有评判性质的场合,如恋爱约会、工作面试等,觉得非常紧张。这些高度敏感群体往往会在他们的人生方向上偏向于哲学或精神价值,而不会向物质主义或享乐主义靠拢。
很多人的性格都难免透着不和谐之处,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深刻的变化,不是吗?我们不能控制我们是谁,可是我们能决定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性格可以发展塑造的部分,也许非常有限。我们自身表现出来的个性,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除此之外,还受到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二)内向性格需要改变吗?
那些内向性格的人真的需要变得外向吗?这是莎士比亚式的一个终极思考。
内向性格当然有自己的优势。从生理条件说,内向者的神经更为敏感,这让他们对细微之处有更多的觉察。敏感有时候会造成麻烦,但有时候也很有用。比如,内向者对美更为敏感,他们更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所以很多人成了文学家、艺术家,古时如王维、杜甫、曹雪芹,近现代如沈从文、钱钟书。
内向的人容易对别人产生同情—这是友善的方面;内向的人容易为自己的过错感到自责—这是品德的方面;因为经常焦虑不安,内向的人会为事情做提前准备—这是职业的方面。
总的来说,内向的人作为工作伙伴可能更靠谱。既然内向性格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不安心做个内向的人呢?
其实,相信很多人都曾经为性格的内向而尝试改变,尤其在青少年阶段。像我一个朋友,在一家大型超市工作,平时就表现得非常外向。在一次年末聚会活动中,他和我说起,他原来也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经常觉得孤单。上大学后,他决心要做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他刻意同人打招呼,主动和同学们说话,参加各种校园活动,有发言的机会他一定要强迫自己发言。他后来说,经过差不多两年的努力,他变得积极自信了。当时同学们都把他当作一个外向的人,几乎都不相信他刚来的时候曾经是一个内向的人。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很佩服这个朋友为改变自己所做出的努力。但有一天他突然告诉我,他有时候也会有一种深深的不安,每天在人来人往的单位和各种应酬中,他为了业绩积极表现,但好像一直是在刻意“装扮”某种角色,而不是他自己,有时候想起来就会情绪低落。
因为这个朋友的一番倾诉,我有时候也回想自身的经历,包括接触到的许多朋友或者同事的经历,渐渐发现这不是个别情况。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行为改变的时间不够长,人们还没有习惯。但是这种不安感的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可能并非简单的外部问题,某种程度上可能真有一个内在的“真实自我”,强行偏离这种“真实自我”总会让我们感觉不适应。
(三)勇敢展现真我的风采
就具体技能与修养训练而言,无论性格内向的人还是性格外向的人,都有提升的余地。不过在职场谈判、公开演讲等领域,内向的人容易紧张,因此会被认为不适合。内向的人要在这些领域取得进步,主要是“从内而外”发现自我价值,先在这些领域找到相对的优势,让局部优势引领自己去慢慢调整和改变。
以我自己为例,虽然与人打交道没有问题,但我曾经也有内向的一面。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在人多的场合讲话发言会很紧张,总担心自己会失误,总是显得不自然,经常会结巴、忘词、脸红心跳等。从习惯角度来说,如果在某一方面感到焦虑,很容易在其他方面也怀疑自己,这就好像一种传染病。于是其他方面都开始畏首畏尾,生活也因此变得狭隘了。
大学毕业以后,我进入新闻媒体行业,通过采访写稿的经历不断锻炼,性格内向的一面在逐渐改变,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方式也有一些调整。后来,有一所民办大学要找新闻专业领域的周末兼职教师,我考虑了好几天,心想这个事情可以提升自己在业内的知名度,就答应下来了。可从接下任务的那一天起,我一连做了几天的噩梦,梦见自己在讲台上,当着满屋子的人,讲课时连连出错,搞得十分狼狈难堪。当然,我尝试过设想一些应对办法,比如想象轻松的氛围,多做互动,多看看窗户外面舒缓紧张情绪……事实上,任何的改变都不容易。
最后上课时我做足了准备,很早就到了教室,当我站上讲台的时候,我十分自信。我充分了解了要讲的内容,可让我意外的是,当时教室里只稀稀拉拉地坐着十来个学生,和我之前每晚想象中的几百双眼睛盯着你,差别太大了。就这么十来个听众,一学期下来让我开始学会在众人面前讲话,让我积累起经验。虽然每次在人多的场合讲话,我仍然会紧张,但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想多了”。
当然这算不上一个多么成功的故事,我之所以觉得有道理,是因为这里面蕴含了对内向性格的改变,虽然不是不可以,但也要遵循一些基本规律。改变无法凭空发生,真正有效的改变必须“由内而外”,发现内向性格方面的长处,然后逐渐积累,因此这需要两个支点。
第一个支点,需要你能积累相关的成功经验。它会改变你的预期,让你自信起来;第二个支点是在这些让你害怕的领域,要有一些自己的优势。
例如我自己的优势在于,总是试图把书上或学术文章中看到的知识,以及社会上发生的现实案例,和我们身边的生活建立联系,思考它们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并把这种思考与大家分享。是总结和分享的欲望,让我逐渐克服了讲话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