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还秋色,又还寂寞(1 / 1)

李清照词传 孔祥秋 992 字 3个月前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忆秦娥》

少年的相思,多是天马行空,点点繁花不过是青春的闲愁。而那伉俪情深的分离,尤其是明日未知的相别,那种忐忑中的想念,才刻骨铭心。

一路向东北,那种一步三回头的痛楚,不知洒下了多少泪。河南与山东虽说是紧紧相邻,可对于李清照来说,这一去,却似那天涯海角。

从开封到章丘,那千里的长路上,是否开满了相思草?

这草,若以温暖相待,便可四季花开,娇美万千,一遇苦寒,便委顿憔悴。这不就是人间实实在在的相思吗?

相思一别就断肠,这草,又叫断肠草。

家乡,已别离了十几年,老宅还在,泉水还在,那些梧桐,那些杨柳,也都还在,只是更粗了更壮了。临了高阁,凭了画栏,本来想那“惊起一滩鸥鹭”的童年时光也很不错的,可这里没有一眼千年的他,怎样的风光,也徒惹满怀的相思。

崇宁二年,也就是1103年,赵明诚出仕为官。他也许会在公务的忙碌与应酬中放下情感,不染寂寞。可李清照呢,一个诗情画意的女子,本就情思细腻,如此天各一方,怎不让她敏感的丝弦上相思如雨?

人生百年,悲欢离合是平常。然而轮到了自己,欢合谁不喜,悲离谁不愁?没有人能做到荣辱不惊的洒脱。

李清照虽然是“天下第一才女”,但她也不能。

红尘滚滚,世间男女为爱而生,为爱而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多少人的念想?有一个人陪着自己慢慢变老,那是世间最大的福。

遇了,爱了,相拥了,那是多大的欢喜,突然的相别,却是让人承受不起。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短短两年,情感正浓,竟遭受这样棒打鸳鸯的劫难,她不敢相信,也不想相信;不想承受,也难以承受。

家人们看到李清照如此低沉的样子,很是难过,为了缓解她的情绪,便命仆人和丫鬟陪她去镇南的水边走走。虽不是花开的季节,但一湖宁静的秋水也很沁人心脾。在丫鬟的搀扶下,她登上了一只小船。这情景说来熟悉,那桨声初响的时候,也勾起了她一点少女时的激动。然而心有相思,她又如何沉得下心来呢?恍惚间,李清照一个趔趄差点掉进水里,危难时候她竟然大声惊呼:“明诚,救我。”

这一声喊,惹得丫鬟掉下了泪。

无心于游湖,李清照茫然地在岸边徘徊,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座观景的楼台,便急急忙忙提了裙衣爬了上去。她站在那楼阁的高处,痴痴地望向西南。那里,是汴京,是大宋的都城。那里,是赵明诚所在的地方。

爱了那一城,只因那一人。

世人皆知,李清照是一个颇具家国情怀的大词人。然而此时,国还在,她不必思国,唯有念家。而她的家呢?在汴京?在明水?

何谓家?与爱的人相守的地方就是家,无论高屋,抑或草堂。而她不能,她只能远远地望着。这一望就是痴情,这一望就到了“乱山平野烟光薄”的黄昏。

天色渐晚,祈福求愿的香也已燃尽,灰炷一截截断了。那里一堆零乱,而酒也将尽,只残留一滴在杯底,没了滋味。又是梧桐啊,只是似南方的芭蕉,写不尽的相思在西风里零乱,和那时一样是秋色零落,和那时一样的心情寂寞。

世间多情最是女子,她们在历史里诉说着爱恨情仇,多少相思难回首。被政治之祸牵连回老家的李清照更惹相思,于是有了这首《忆秦娥》。

《忆秦娥》这个词牌名,缘于一首小令《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传此小令为大诗人李白所作。看文字的气势,确有诗仙的味道,但也颇受人质疑,因为唐人编校的《李太白全集》中并未收录此词。这首小令的出处虽无定论,但还是多被收录在李白名下,这似乎是和他的一首《凤台曲》诗有关,诗曰:

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

是日逢仙子,当时别有情。

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

曲在身不返,空余弄玉名。

李白对弄玉非常怀恋,又怎么做不得一首《忆秦娥》的小令呢?李清照也写《忆秦娥》,她何尝不羡慕秦娥?天地悠悠,同飞同栖,好一对神仙伴侣。

此时,她独临高阁,想到了那天她和夫君赵明诚同游天清寺。暮鸦声声,却不是那云际里的玉箫,惊了梦里人啊,又归了寂寞。此时此刻的李清照,又黯然神伤。

柳永曾在他的《蝶恋花》中写道:“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蝶恋花,忆秦娥,同在宋朝的他们,一样的寂寞啊。

有人说,这首《忆秦娥》是李清照对山河破碎的感叹,而我更愿意解读为她的相思。国难是秋色,但不是寂寞,那是寂寥,是风乱云急。更何况《忆秦娥》这情切切、意绵绵的词牌,写国难太柔软了一些,少了那萧瑟破碎之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当是对一人的禅意。对众生来说,何尝不是一花万世界,一叶万菩提呢?

读诗词文章,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