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既是一个具有深厚国学功底的学者,又是一个干练的实干家和改革者。他的一生是为富国强兵而奋斗的一生。他主张洋务运动的目的当然是为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同时也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他在古今中西大交汇的关口,能随着时代前进,能正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向近代化转变的进程。
另一方面,张之洞又是晚清官场上的一个特例,他被列入清流而又能官运亨通,因处世圆滑一方面博得了慈禧老佛爷的赏识,一方面又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他赞成维新、力倡洋务又不放弃守旧的立场,他是官场上的不倒翁,是那个新旧混杂时代一个新旧兼备的官场代表。
【史事风云】
张之洞,世人称之为张香帅,河北南皮人,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重工业奠基人。
张之洞为官之时,适逢清流党中的张佩纶、邓承修等人受一系列直谏成功的鼓舞,热血奔涌,愈加大胆。他们纷纷上疏,弹劾一系列贪污受贿或昏庸误政的官员。而张之洞并不欣赏他们的这些做法,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一味刚直、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不仅容易惹火烧身、招致祸端,而且常常有性命之忧。那种逞血气之勇、图一时痛快的做法,绝非智者所为。身处你死我活、激烈竞争的官场漩涡之中,谁敢说自己能够永远做官场上的不倒翁?
身处其中的真正聪明人,总是善于想方设法保护自己,躲避陷阱,绕开虎口狼窝。尤其是位高权重者,每每成为众矢之的,树大招风,爬得越高,跌下来就越惨,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所以张之洞遇事总是思前顾后,留有余地,凡事都力争有所回旋。比如他每次上奏进谏,虽然言辞激烈、慷慨激昂,但常常是针对事件有感而发,一般不直接将矛头对准某个人,也就是说他注重就事论事,通过事情论证是非曲直,而不搞人身攻击,即便是因为事件本身不得不触及到某人,他也尽量减少对人物的斥贬,而是着重抨击事情的荒谬,这样就给人以光明磊落之感,既避免让局外人误认为是泄私愤,又让对手抓不住任何把柄。因此张之洞在官场上游刃有余,既善于出击,又巧于自保。
张之洞尽管纵横捭阖,但尽量不得罪他人。慈禧重用张之洞,本有分李鸿章之势的用心,避免李鸿章集大权于一身。张之洞虽然与李鸿章在很多方面意见不一致,如甲午之战时,李鸿章主和,张之洞主战,李鸿章视张之洞为“书生之见”。但张之洞表面上还是表现出对李鸿章的极大推崇,据说当李鸿章七十寿辰时,张之洞为他做寿文,忙活了二天三夜,这期间很少睡觉。琉璃厂书肆将这篇寿文以单行本付刻,一时洛阳纸贵,成为李鸿章所收到的寿文中的压卷之作。张之洞如此处理与李鸿章的关系,显然包含着深刻的外圆意识。
他的外圆谋略还表现在对光绪帝废除与否的问题上。戊戌变法之后,张之洞鉴于西太后的威严,对废除光绪皇帝之事一直不表态,总是含糊其辞,既不明说支持,又不明说反对,常常推说这是皇室家事。从他对这件事的态度上,更可看出张之洞的聪明老练、圆滑狡黠。正是因为张之洞做人的成功,他才能在官场上既如鱼得水,又出污泥而不染,既抓住一切机会让朝廷赏识自己,又运筹帷幄为百姓办实事,成为名震中外的“圣相”、学术界的领袖。
【人物探究】
张之洞为官几十载,两袖清风,真正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他又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在晚清黑暗腐败的官场里入阁拜相,成为一代名臣。
张之洞的成功,不仅是源自他的学识,还得益于他做人老道。
1.进退有度,刚柔并济。张之洞虽然生性忠直,勇于针砭时事,敢于纠弹朝中要员,赢得人们的赞赏和钦佩。但他即使在声名隆盛之时也没有忘乎所以,他能及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正是张之洞做人的聪明之处。
2.内圆外方,大智若愚。其实张之洞虽正直,但又善于设防自保。他既有主见和个性,又不失灵活性。也就是既富于刚性,又不失弹性,是一个外圆内方的政治家,外表像柔软的海绵,骨子里却如同钢铁。他崇尚做人要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他的这种性格与他的大胆直谏看似矛盾,其实并不如此。
《菜根谭》中说道:“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其意为:与不同的人相处,要持有不同的态度,与善良君子交往应宽厚,与邪恶小人相处须严厉,对待平民大众应宽严相济。其根本就在于强调外圆内方、灵活变通的处世之道。
其实,这种观点也一直是我国古代文人所奉行的一种处世准则。显然,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所树立的从政观不无关系。在古代知识分子看来,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之时,为官处世应严正刚直,因为太平盛世的当权者多是明君贤相,即便直言力谏,多半也不会收到迫害。而处在政治黑暗的乱世,则要明哲保身,为官处世应圆滑老练,随机而动。因为乱世的主宰者多是昏君佞臣,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做人唯有外圆内方、灵活变通,才能“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这种“外圆内方,刚柔并济”的生存法则,于任何时代的人而言,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一个人倘若仅凭一腔热情及赤子之心,却置现实环境于不顾、不知变通地去待人处世,非但抱负无法实现,往往还会为自己招来祸端。
【谈古论今】
做人处世,无刚不立,但过刚则易折,试问该如何克服这一矛盾呢?很显然,外圆内方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也就是说,为人要品性刚正,但又要讲究谋略,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如此方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