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不脱僧衣,不受权害(1 / 1)

姚广孝善诗文,通禅理,他虽身入空门,但凡心不老,在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历史大剧《洪武三十二》中那个一出场便神秘莫测的老和尚就是他。

他助燕王登基可谓用尽心思,竟在和平稳定的年代里辅佐自己的主子-朱棣,从正统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本跟他无缘的皇位。而在大功告成以后,又展露出强人一等的政治头脑,帮助朱棣在名不正言不顺的永乐元年开创后世的永乐中兴,亦没有重蹈文种、韩信一样“狡兔死、走狗烹”的覆辙,平平安安地度过了后半生,安安然然地坐化归西了。

【史事风云】

姚广孝是朱棣的重要谋臣,他甫一跟随朱棣,便力劝朱棣以谋取帝位为己任。尤其是在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之后,姚广孝更是以各种方法和途径,甚至用巫术占卜来“激励”朱棣去夺取帝位。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的“靖难”大军集结于南京城下,建文帝政权大势已去,不久,大将李景隆等开门献城迎接燕王,京城遂陷落。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

至此,靖难之役降下了帷幕。燕王朱棣登基称帝,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朱棣当了皇帝,来不及掸去身上的征尘,便开始了双管齐下的行动:一边血腥镇压反对派,一边慷慨地大封功臣。

姚广孝虽未亲临战阵攻城略地,但运筹帷幄之中,取胜于千里之外,功绩堪比汉代的萧何与张良,所以成祖毫不犹豫地把他列为第一功臣。那些浴血奋战的武将,也对姚广孝极为佩服,甘居其后。

既然是第一功臣,自然要大加封赏。但姚广孝坚辞不受,只接受了一个僧录司左善司的僧官。他对成祖说:当年若没有僧录司左善司宗泐的推荐,就没有今天;自己接受这个僧官,权作纪念吧!至于其他正式的官号,也就不必了;自己住惯了禅寺,不愿住在官府里。

成祖觉得过意不去,要他蓄发还俗,他坚持不肯。成祖所赐予的豪华宅第,他也推辞不要。成祖没有办法,就以他上了年纪需要人照顾为由,送给他两个漂亮的宫女。姚广孝推托不过,便采用“冷冻搁置”的办法,既不赶宫女走,也从不接近她们。日子久了,那两个宫女自感无趣,便又返回了宫中。

姚广孝知道,自己虽助成祖做了件大事,但在正统的士大夫眼里,这是篡逆行为,搞的是阴谋诡计。有一次,他去拜访旧友王宾,王宾竟闭门不见;他去看望自己的同母姐姐,姐姐也不让他进门。这使他很伤心,也受到很大感触。

成祖初入南京时,对建文帝的旧臣大开杀戒,杀了齐泰、黄子澄、铁铉和户部侍郎卓敬、礼部尚书陈迪等多人,其中对文学博士方孝孺的杀戮最为惨毒,诛灭十族。

方孝孺是一代名儒,姚广孝对他很敬慕。早在燕王大举南下时,姚广孝就跪在燕王面前密启道:“臣有一事相求。南京有文学博士方孝孺,素有学行。倘若殿下武成入京,请千万不要杀他。若杀了他,天下读书的种子就断绝了。”燕王入京,本欲让方孝孺草拟登基诏书,但方孝孺誓死不从,并当众大骂燕王。燕王恼羞成怒,下令灭其十族。古来最厉害的刑罚就是“诛九族”,是指父族四辈、母族三辈、妻族两辈以内的亲属。燕王连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一并捕来,充为十族,遭牵连诛杀的共有八百七十三人。

成祖的暴行,引起御史大夫景清的强烈仇恨。一天,他怀刀入朝,想行刺成祖,结果刀被搜出。成祖大怒,将他剥皮杀死,同时连景氏九族及乡里亲朋故旧也株连被害,村里为墟。这种杀戮辗转牵连,如瓜蔓之蔓延,被人称为“瓜蔓抄”。

姚广孝感到,再听任成祖这样杀戮下去,势必会出大问题。他进朝议事,密劝成祖道:建文帝的铁杆大臣已经诛杀殆尽了,对其他旧臣,要安抚、说服,都可继续任用;再说,建文帝在位只四年,其臣僚绝大多数是明太祖选拔的,成祖继承的是太祖的基业,完全可以顺理成章地任用他们。夺天下容易治天下难,杀人太多,就会失掉民心,甚至会引起动**,留下隐患。

成祖闻言醒悟,停止了对建文旧臣的清算和诛杀。为了表示诚意,还有意重用建文旧臣,成立内阁时,让解缙等七人当了内阁大学士。

但姚广孝毕竟是高人一筹的智臣。在功臣名就之后,并且皇帝也对他言听计从之时,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不再以刘秉忠自命,并一再称自己“不是高阳酒徒(郦食其)”,“不入非熊(姜子牙)梦”。他将自己比作“既倦终宵巡瓮下”的老病之猫,并为“谁念前功能保爱”而深感不安。洪武功臣的悲惨下场给他留下印象太深刻了。

姚广孝在成为达官贵人之后,除了继续当和尚,还有一点高明之处,即不蓄私产。他曾因公干至家乡长洲,乃将朝廷所赐金帛财物散予宗族乡人,自己不留积蓄。这与历来巧取豪夺、营殖家产的封建官僚不啻有天壤之别。

暮年的姚广孝虽未任七卿要职,然所任太子少师却是实职,与后来此职不同。“时上狩北京,广孝留辅太子。自是以后,东宫师、傅终明世皆虚衔,于太子辅导之职无与也。”

永乐二年六月,在受官太子少师后两个月,姚广孝又以钦差身份前往苏湖赈济。这是一种特殊荣誉。离别故乡二十余年后,他终于衣锦还乡了。这次还乡的兴奋中,也伴随着怅然之感。他的父母均已去世,“垅墓既无,祖业何在?岁时祭扫,曾不可得。”他只好将父母灵位放进了少时出家的妙智庵。

他回京后畜养一只雄鸡,每晨闻鸡而起,壮心未已地度过了一生最后十数个年头。他辅导太子居守京师,并为太孙讲读华盖殿。而他晚年最有成效的工作,则是先后主持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两部大书的编修。

原主持编修《永乐大典》的解缙并未理解皇帝指令编修这部巨帙的宗旨。永乐二年二月书成上呈,定名《文献大成》。“既而上览其书,更多未备,复命姚广孝等重修。”永乐五年,这部包罗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多达二万多卷巨帙的类书,在姚广孝主持下完成,定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共有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字数达三亿七千万。大部遗失,现存仅714卷。姚广孝参加纂修《永乐大典》,对我国古代文化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永乐九年,77岁的姚广孝再次受任监修官,主持《明太祖实录》的重新编修。从此直至他去世,大约六年多时间,他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此项工作。这次修成的《明太祖实录》就是今天所见三修本。这是一次真正重修,所用时间和全书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修纂。但是当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五月书成,朱棣设宴赏赐有关人员时,为此耗尽余生的姚广孝却已在两月前与世长辞了。

姚广孝大化归天之后,成祖极为哀痛,命礼部和僧录司为他隆重治丧,以僧礼安葬,并停止视朝两天。赐葬于房山县之北,谥为“恭靖”。

【人物探究】

姚广孝具有非常清醒的政治头脑,这一点在以下两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

1.他能抛开世俗观念,认识到谁是君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够为黎民百姓带来幸福安康的生活,这种政治思想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先进的。朱允炆暗弱,朱棣雷厉风行又有雄才伟略,是强国治世的不二人选,所以姚广孝毫不犹疑地辅助“逆贼”推翻了正统,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永乐中兴。可见,他的政治眼光是多么的独到。

2.燕王夺权成功以后,姚广孝作为功高盖世的元勋,处在十分微妙的位置上。姚广孝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不能无“狡兔死、良狗烹”之防和功高震主之惧。明太祖朱元璋曾大杀功臣,以巩固皇权。明成祖会不会效法其父,姚广孝不得而知。他不能不未雨绸缪。姚广孝坚持不脱袈裟,其奥妙概于此也。这正表现了他超人的智谋。他继续当和尚,表明对权势的超脱和没有政治野心,使他的权势反而更牢固,又能安度晚年,得以善终。

姚广孝用谋略才智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终其世深受成祖宠信,不能不说是高人一筹啊。古往今来,兔死狗烹、过河拆桥之事比比皆是。是故,聪明绝顶的韬略智臣多会在功成名就之时及时刹车,或是放弃权利、“得过且过”,或是尽掩锋芒、不问政事,或是干脆借由辞官,做一只闲云野鹤,而这些人绝大多是都是可以善始善终的。

【评古论今】

功高盖主之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不乏血淋淋的事实,这是需要人们时刻警醒的,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奉劝朋友们都能效仿一下姚广孝,将自己的锋芒尽量掩藏起来,以恭谦稳重的态度循序渐进,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