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拆合有道,拔除隐患(1 / 1)

在中国古代世袭制“家天下”的背景下,每一个朝代的更替、每一个的皇帝,都意味着这万里江山已归他一人所有。此时,对于那些劳苦功高、手握重兵、威信益广的功臣,皇帝们俨然是不放心的。且不论他们日后是否会造反,为保江山永固,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将其诛杀殆尽。即人们常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是故,历代皇帝为了巩固子孙的统治地位,诛杀功臣似乎也就成了避不开少的一道工序,其区别只在于多杀、少杀、早杀、晚杀而已。纵观历史长河,不杀功臣的皇帝似乎只有两人,一个是汉光武帝刘秀,一个便是宋太祖赵匡胤。相对来说,后者则更为出名,尤其是他“杯酒释兵权”这一段轶事,虽后世评论不一,但总体上说,还是以赞赏为主。因为他既为自己及子孙铲除了隐患,罢黜重将兵权;又留下功臣性命,厚待重赏;成全了自己仁义之君的好名声。

【史事风云】

五代乱世,谁拥有实力最强盛的兵力,谁就可以当皇帝。其中禁军的向背,往往成为政权兴亡的决定性因素。后唐明宗李嗣源、末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都是由于得到禁军的拥戴登上皇位的。宋太祖即位前,曾协助郭威夺取政要,后来由于战功卓著,军职步步高升,直至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握了禁军最高指挥权。他利用自己的威信和所处的优越位置,轻而易举地取代了后周政权,当上了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兴亡以兵”,对于宋太祖而言,算是亲身体验了一番。宋太祖不愧为义气之辈,即位后不久,为了酬谢部下的拥戴之功,特地晋升了一批亲信为禁军副都指挥使,高怀德为义成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张令铎为镇安节度使、马步军都虞侯,王审琦为泰宁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张光翰为宁江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赵彦徽为武信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

但宋太祖是个明白人,这些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终究是自己皇位的潜在威胁。太祖即位之初的一段时间里,只要听说节度使尤其是边镇节度使有“谋反”的迹象,他都要派人前往侦察,探听虚实,看是否真有谋反迹象,以便采取措施。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宋太祖对手握兵权的武将很不放心。

事实上,宋太祖在赏赐这些将帅拥戴之功的同时,就已逐步采取措施抑制他们权欲的过分膨胀,重要军职频繁换人,并借机罢黜一些将领的兵权。平定李筠叛乱后,命令韩重代替张光翰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罗彦代替赵彦徽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第二年,殿前都点检、镇宁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由石守信兼任,太祖自己担任过的殿前都点检从此不再改授,这个职位等于自行消亡。实施这些军职的人事变动,意在安排自己的心腹和亲信担任最重要的职位,像韩重、石守信是太祖义社十兄弟的成员。不过,对宋太祖来说,军权都掌握在自己的心腹和亲信手里,是不是就算高枕无忧了呢?或许宋太祖是这样盘算的。

赵普作为太祖的股肱大臣,却不这样认为。

赵普思考问题更深入更透彻。宋太祖之所以转瞬之间夺取了政权,靠的正是自己一帮亲信兄弟的拥戴。登上皇帝宝座的宋太祖一方面不能亏待了这帮兄弟,另一方面也不能不时刻提防着他们。怎样安排,才能既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拥护太祖加强集权,又不至于引起怀疑而发生意外和变乱呢?赵普曾一再就这些问题提醒宋太祖,建议采取必要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免重蹈前代“兴亡以兵”的覆辙。

一开始,颇重义气的宋太祖一直认为掌管禁军的功臣宿将如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不会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赵普多次建议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调离禁军,改授其他官职,宋太祖始终没有同意。他向赵普解释说;“石守信、王审琦这些人一定不会背叛我,你不必多虑了!”

这次,赵普再也沉不住气了,他就此话题开导宋太祖说:“我的意思并不是害怕他们本人会背叛你。然而,我仔细观察过,这几个人都缺乏统御部下的才能,恐怕不能有力地制服所率军队,万一他们手下的士兵作乱生事,率意拥立,那时候就由不得他们自己了。”

经赵普这样直接的点拨和提醒,宋太祖终于联想起五代以兵权夺取天下的事例,尤其是不久前自己亲身经历的那场陈桥兵变,从而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解除禁军统帅的兵权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这年七月初的一天,宋太祖如同往常一样,召来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聚会饮酒。酒酣耳热之际,宋太祖打发走侍从人员,无限深情地对功臣宿将们说:“我如果没有诸位的竭力拥戴,决不会有今天。对于你们的功德,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

说到这儿,宋太祖口气一转,感慨万端,说:“然而做天子也太艰难了,真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我长年累月夜里都不能安安稳稳睡觉啊!”

平常少有隔阂的石守信等人听了太祖这番开场白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宋太祖的真实意图,就问:“陛下遇到什么难事睡不好觉呢?”

宋太祖平静地回答说:“其实个中缘由不难知晓,你们想想看,天子这个宝座,谁不想坐一坐呢?”

石守信等人听到昔日的义社兄弟,今日的天子说出这番话来,不禁惶恐万分,冒出一身冷汗,宴会的气氛立即紧张起来,他们赶紧叩头说:“陛下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再有异心!”

宋太祖接过话头说:“不能这样看,诸位虽然没有异心,然而你们的部下如果出现一些贪图富贵的人,一旦把黄袍加盖在你们身上,你们虽然不想做皇帝,办得到吗?”

与会将领这才转过弯来,终于明白了宋太祖的真实意图,于是一边大哭,一边叩头跪拜,说:“我们大家愚笨,没有想到这一层上来,请陛下可怜我们,给我们指出一条生路。”

宋太祖见状,知道时机成熟,趁势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人生短暂,转瞬即逝,就像白驹过隙,那些梦想大富大贵的人,不过是想多积累些金钱,供自己吃喝玩乐,好好享受一番,并使子孙们过上好日子,不至于因缺乏物什而陷入贫穷。诸位何不放弃兵权,到地方上去当个大官,挑选好的田地和房屋买下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永远不可动摇的基业,再多多置弄一些歌儿舞女,天天饮酒欢乐,与之一起愉快地欢度晚年。到那时候,我再同诸位结成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听太祖这样一说,惊慌恐惧之态逐渐消失,感恩戴德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再次叩头拜谢说:“陛下为我们考虑得如此周全,真可谓生死之情,骨肉之亲啊!”

第二天,石守信等功臣宿将,纷纷上书称身体患病,不适宜领兵作战,请求解除军权。宋太祖十分高兴,立即同意他们的请求,解除了他们统帅禁军的权力,同时赏赐给他们大量金银财宝。命令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忠武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侍卫都虞侯、镇安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这些功臣宿将都罢黜了军职,只剩下一个徒有虚名的荣誉头衔——节度使。

宋太祖在赵普的谋划下实施的这一成功解除功臣宿将统帅禁军权力的事件,史家称之为“杯酒释兵权”

【史事今说】

有人说,,鱼的特点是游性十足,轻松穿梭,四处闲适。所以大思想家庄子在与友人讨论“知濠梁之鱼”时得出的著名结论是:“人活在世上应当知鱼之乐。”的确,鱼与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中,鱼是没有烦恼的,而人却被无数烦恼所困,非常劳累,想得太多活得艰辛。如果作个比喻:凡是鱼都想游到水底去,而人呢?人都想“游”到人堆中去,人的中心去。这是天壤之别的两种方式。赵匡胤不是一条鱼,但是也带有“游”到人堆中去、人的中心去的欲望,所以尽可能练好功夫,四处观察,找准入口,去完成自己的游世计划。令人惊奇的是赵匡胤的“游法”非常独特,既可一直沿着自己认准的方向而去,也可绕个圈迂回曲折。

1.糊涂策略

赵匡胤借酒装醉,道出心中顾虑,以和平的方式让将领交出兵权,这种方法是下属在感情上能够接受的,既有利于安定人心,巩固统治秩序,又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军权的集中,推进军事改革的深入。否则,这些将领就不会轻而易举交出兵权,那样可能导致流血冲突。

2.和亲策略

赵匡胤许诺与功臣宿将结为亲家,且遵守了的诺言。在“杯酒释兵权”之前,太祖寡居在家的妹妹秦国大长公主(燕国长公主)嫁给了忠武节度使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与功臣宿将结为亲家,一方面显示彼此亲密无间,另一方面隐藏着同舟共济的美愿。赵匡胤这样做,显然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这种政治婚姻有利于新建立的宋政权迅速趋于稳定。

3.兵将分离策略

在解除石守信等人兵权以后,赵匡胤先是撤除了一些重要军职,而后又提拔一些资历粗浅者分管军务。如此一来,将无威信,难以一呼百应,对于政权的威胁自然大大减轻。

另一方面,赵匡胤不设置侍卫亲军司正、副将领职位,又不任命兼任统帅,于是侍卫亲军司逐渐分裂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加上殿前司,合称“三司”,又称“三衙”。殿前司设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司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即所谓的“三帅”。禁军由三衙的三帅分别统帅,互不隶属。这样总领禁军的全部权力就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三衙鼎立改变了过去由禁军将领一人统帅各军的体制,先把兵权分散,而后再集中于皇帝。这种由分散到集中的军事体制,保证了皇帝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再者,赵匡胤一般不会让禁军将领长久担任某一个职务,而是经常加以调换。士兵实行“更戍法”,经常变动驻屯地点,每隔三年或二年甚至半年就更换一次。这时将领却不随之更换,从而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各军在营时间少,新旧更出迭入,移防士兵不绝于道,成为宋朝生活中一大景观。这种更戍法一则可以使士兵均劳逸,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使士兵不至于骄纵懒惰;二则更出迭入,士兵少有顾恋家室之意,到新环境里驻防,不易萌生非分之想,而等到刚刚熟悉环境,理顺了上下人际关系,又得更戍其他地方。这样将领“不得专其兵”。这一点恐怕是宋太祖创设更戍法的苦心和深意所在。

宋太祖采取这样的措施分散禁军的兵权,从体制上断绝了唐末五代那种将领和士兵长期结合而形成的“亲党胶固”的关系,有效防止了武将发动兵变的可能性。无论是将领个人,还是有关部门,都不可能拥兵自重,都不可能凭军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谈古论今】

最高明的生存策略,莫过于让人看不见锋芒却能显威力。当我们感到受到威胁时,有时亦可效仿赵匡胤,采用拆合、怀柔之策,不动声色地分化对方势力,又不致引起大冲突,即摆脱自身的危险,又不与人交恶,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