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伯约反反复复,竭尽全力难救蜀(1 / 1)

三国侃史官 李飞 1268 字 2个月前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诸葛遗志,不断兴兵北伐,双方互有胜负。

姜维是后三国时代的蜀汉名将,与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并称为卧龙凤雏、幼麟冢虎,其实力可见一斑。

姜维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是天水四大家族(姜、任、阎、赵)中的世家子弟。他爸爸姜冏在羌乱中为保护太守战死沙场,所以姜维的另一个身份是大魏烈士之后。虽然得到父辈荣誉加持,但姜维自己也是文武全才,他一方面精修当时的主流儒学郑玄之学,从地主武装向文化士族转型,一方面又保持着凉州人的尚武之风,豢养死士,想在战场上“耀武扬威”。

当初,刘备不择手段得到荆、益两州后,法正立刻劝刘备图谋汉中,他表示,一旦咱们有汉中在手,就有上中下三策可选,可攻可守,可进可退。

其上策是,按照隆中不知道对不对的设计,与荆州方面相互配合,攻取长安、洛阳,“光复汉室”。

其中策是,把雍、凉二州搞到手,然后益州和雍凉相互配合,进取关中。

其下策是,死守秦岭,保障蜀国大本营的安全。

具体采取哪个策略,视情况而定,随机应变。

反正这“汉中三策”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是蜀国中后期一直在贯彻的策略。不过关羽败走麦城,大意失荆州以后,上策已然不可行。此后至蜀亡国,军事战略都是在中策和下策之间来回切换,处于攻势时就取中策,处于守势时则取下策。

诸葛亮北伐,也以谋取雍凉为主,既然雍凉二州是蜀国垂涎已久的战略要地,那么对二州有影响力的人物就很有必要“收为我用”。之前,蜀国确实有这样一个人物,就是马超。

刘备当年打汉中时,马超作为“和平使者”,来到岐山道上的氐族居住区,一次就招降了氐族七个部落数万人。可惜的是,马超始终得不到刘备信任,在蜀国生活得很抑郁,没多久就把自己抑郁死了。

然而,蜀国要图谋雍凉二州,终究少不了本土人士的助力,于是诸葛亮北伐时,姜维就被他瞄上了。

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派赵云、邓芝占据箕谷,佯从斜谷道攻郿,以牵制魏军主力。曹叡派曹真率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诸葛亮却亲率大军攻岐山。当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带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随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视察。马遵闻蜀军至岐山后,诸县响应,郭淮闻讯后,决定东行,回上邽守备。马遵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于是也乘夜随郭淮至上邽。姜维发现马遵已走,忙追随其后,可惜晚了一步,待姜维等人至上邽,城门已闭,不肯放他们入城。姜维等人又返回冀县,冀县也不放姜维等人进城。姜维等人只好去投诸葛亮。姜维的第一次反魏,可以说完全是被逼无奈。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率领蜀军继续北伐,他和曹魏后期几位名将邓艾、陈泰、郭淮、钟会都交过手,战绩不错,胜多败少。最成功的一次,姜维几乎就要拿下长安,却因宦官黄皓的怂恿,刘禅担心姜维成功后会谋反,而急令他速回成都,使得这次北伐前功尽弃。不过,北伐的确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朝堂上下对姜维也颇有微词。

费祎、董允死后,蜀汉政权渐渐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董允在世时,每见黄皓必怒斥之,所以黄皓不敢干政。董允过世,朝中便无人再能制得住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当时在蜀汉为官,就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迁贬。

姜维与黄皓自然不和。黄皓趁姜维败于邓艾之际,向刘禅进谗言欲拿下姜维,以自己的亲信右将军阎宇取而代之。阎宇久闻邓艾大名,因害怕而推却,此事不了了之。姜维得到密报后勃然大怒,向刘禅上奏,直言要杀掉黄皓,被刘禅所阻挠。此时,姜维深切感受到了黄皓的能量之强大,同时也感到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于是主动申请到沓中屯田养兵,实则是为了避祸。

荀彧族孙荀勖一眼看出内中端倪:“刘禅溺于酒色,信用黄皓,大臣皆有避祸之心。姜维在沓中屯田,正避祸之计也。若令大将伐之,无有不胜。”司马昭于是有了算计。

随后,魏派遣大将钟会、邓艾率大军攻蜀。姜维闻讯出山挂帅,亲自驻守剑阁对抗魏军正面部队。魏军在剑阁与姜维相持不下,邓艾让钟会继续与姜维死磕,自己则领兵抄小道走阴平,奇袭成都门户绵竹关,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守绵竹,被杀得措手不及,关破人亡。姜维正欲率兵回援,刘禅降了,事已至此,姜维只好向钟会投降。

但没过多久,姜维又一次反魏了,而且这次还把钟会也带成了三国著名反将。

此次灭蜀,钟会与邓艾共同领兵,但因为进攻成都、接受刘禅投降的是邓艾,所以无论是声誉还是功劳,大部分都被邓艾占了。钟会因此愤愤不平,极不痛快。姜维趁机挑拨,与钟会一起设计,收买监军,在回师的路上上报司马昭,谎称邓艾意欲谋反,邓艾被罢免关押。

邓艾一被收押,军队就全由钟会一人统领。此时,魏军加上蜀降军有20余万人。姜维继续怂恿:“你看邓艾那么大的功劳,随便捏造个罪名就成了阶下囚,你将来的结果会比他好吗?现在你手握重兵,归降的蜀军也都听我的,由我们俩统领这20万大军,问鼎天下也不是难事。”而钟会也自认功名天下无比,不愿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将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举兵反叛。钟会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夺取天下。

司马昭似乎嗅出了味道,写信给钟会:“我担心邓艾不服从命令,今派遣中护军贾充率步兵和骑兵万余人入斜谷,驻扎在乐城。我亲自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我们不久就可以相见了。”钟会大惊,兵行险招,召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的将士以及蜀国的旧官,在蜀国朝堂为魏明帝郭皇后发丧。并假借郭太后遗命,起兵征讨司马昭,然而手下将士并不跟从,于是钟会把他们全部关押。

姜维建议钟会:“应把牙门骑督以上的官吏全都杀死。”姜维此举是想先借钟会之手杀尽魏将,而后再杀钟会,复兴蜀汉。但钟会犹豫不决,事情败露,被关押的魏军将领立刻连同未被关押的将士,加上各自旗下的官兵反攻钟会、姜维,二人一同被杀,姜维临死前大呼“吾计不成,乃天命也”。

姜维两次反魏,一次迫不得已,一次精心设计,怎奈谋略有余,时运不济。

姜维,以他投蜀的时间和投蜀以后的经历来看,很难说他对蜀汉集团有多大认同,但最后苦苦支撑危局的却是他。姜维至死,都在为诸葛亮的遗愿不遗余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生前遭受指责和非议,死后仍留下抹不去的污点,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大抵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