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兑现誓言,生死相伴,黄泉路上二哥你不孤单!
作为曾经短暂的老上级,曹操不胜唏嘘,说云长我对不起你,不该和你抢美女,你也别太生气,我这就下去陪着你。于是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二十三,曹操走了,享年66岁。一代枭雄就此离世。
曹操走后,曹丕废黜汉献帝,自己坐上了龙椅。
曹操活着的时候,其实曾在嫡长子曹丕和三子曹植之间犹豫不决,不知道到底该立哪一个为世子好。依照旧例是立长子,曹丕虽然很能干,但曹植的文采过人,名满天下,很受曹操的喜爱和器重。
曹丕很担心弟弟会取代自己的位置,就向贾诩求助。
贾诩为曹丕制定了扬长避短,以拙制巧之计。他对曹丕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也就是说:“只要您有德性和度量,兢兢业业做事,并且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就可以了。”曹丕觉得贾诩的话很有道理,自己的办事能力不亚于弟弟,只要不给别人换世子的借口,那父亲也没有道理要换掉自己。于是他处处以忠厚老实的面目出现,谨慎小心,不越雷池一步,不失时机地表现自己的孝顺和德行。
有一次,曹操率兵亲征,曹植特意做了文章来歌功颂德,讨曹操的欢心,同时也向大臣们显示自己的才华。但是曹丕却伏地而泣,长跪不起,什么话也不说,就是趴在那里痛哭流涕。曹操十分惊讶,问他为何如此伤心。曹丕便哽咽道:“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我心里又担忧又难过,觉得自己实在是太不孝了,不能替父亲分忧,所以如此悲伤。”
一语惊四座,满朝肃然,大臣们都为曹丕的仁孝而感动,连曹操都深深为之动容。相反,曹植的表现却让人觉得他没心没肺,丝毫不为父亲的亲征而担心,只知道炫耀自己,实在是有悖孝道,恐怕也不能做好一国之君。这件事使得曹丕在曹操心目中的份量加重了,天平倾向了他那一端,曹植渐渐被冷落。
后来,曹操为世子之事询问贾诩的意见,贾诩起初闭口不答。曹操说:“我向爱卿请教世子之事,爱卿为什么不回答呢?”贾诩说:“臣适有所思,所以一时没有回答。”曹操问他何所思,贾诩说:“臣想起当初袁绍和刘表的事来。”原来,当初袁绍死后立袁尚为主,冷却长子袁谭,结果导致子嗣间为了争权引起内乱,最终灭亡。同样,刘表也没有立长子刘琦,亦致内乱。贾诩之所以提起此二人,就是在提醒曹操前车之鉴不可忘,曹操自然也明白他的意思,又见曹丕一直表现良好,便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立曹丕为世子。
如果曹丕不是按照贾诩的嘱咐以退为进,而是冲动地和曹植争夺权位,结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因为在世人心中,他的才华明显不如曹植,而且结交的英豪也不如曹植多,胜负很难定论。但是曹丕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随顺自然,以不争为争,恪守太子本分,让曹植一个人尽情表演。结果,曹植的炫耀反而衬托了曹丕的德行,让他登上了王位,这也为他日后以魏代汉,奠定了最重要的一步。
明朝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写道:“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其意为:雄鹰和猛虎在捕食前,前者立于枝头,似在打盹;后者行走起来宛如生病一般。然而,这不过是它们麻痹猎物,捕杀对方的一种手段。因此,君子只有善于隐晦,聪明而不外露,有才华而不张扬,才能担当起重任,实现胸中大志。
可见,高调做人可能会在短期内赢得别人的赞赏,但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挑剔,而低调做人却可以让人们长久地欣赏。一般来说,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而胸怀大志者若想达成目标,毫无机巧又绝对不行。因此,想有一番作为,不但要懂得弄机巧,又绝不能让人识破、防范、厌恶,这就要有“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的处世应变之法。
在这方面,曹丕称得上是个高手。
曹丕称帝后,刘备又哭了,而且水米不进,每日痛哭,令百官挂孝,遥望许昌而祭之,直到哭出病来。还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找到了病根,率群臣上表奏请刘皇叔当皇帝。刘皇叔一见这场面,果然不哭了,转而“怒怪”诸葛亮等人陷他于不忠不义。但诸葛亮他们“执念太深”,非要刘皇叔当皇帝,刘皇叔“不忍辜负”生死相随的兄弟们,这才“勉为其难”自立为帝。
几年后,孙权终于按捺不住,称帝东吴,史称吴大帝。三国正式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