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1],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2],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3],苒苒物华休[4]。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5]。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6]?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注释】
[1]潇潇:形容疏疏落落的样子。
[2]关河:关山江河。
[3]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指红花凋谢,绿叶衰枯。
[4]苒苒:渐渐地。物华:自然景物。
[5]归思:归家的心情。
[6]何事:何故,为什么。淹留:长久地滞留。
【译文】
面对黄昏时凄凄秋雨浇洒过的江天,似乎**尽了尘埃烟雾。渐觉得凉风一阵紧似一阵,举头眺望关山江河,早已变得肃杀冷落,残阳如血,正照在楼头。到处是片片枯花败叶,万物的凋零已不可挽留。只有那滔滔的长江之水,默默无语一直向东流。
不忍心登上高楼眺望远方,望不见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那思家的心绪更无法羁收。可叹近年来漂泊无定,为什么甘心在外苦苦逗留?想到那可意的美人儿正在绣楼中凝望,耽误了她多少次辨认我的归舟?你怎知我如今也是如此,倚在栏上,更无法排遣这别恨离愁。
【背景故事】
柳永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词人之一,在年轻时柳永也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把科举考试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要务,哪知他的仕途却充满了坎坷。他第一次赴京赶考,没有考上。他轻轻一笑,没有在意,等了五年,第二次参加科考又没考上。他便写了一首《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何须论得志。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很明显这是一首发牢骚的词,说的是我没考上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会被社会承认,我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浮名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抛弃它,把酒高歌。柳永正是用他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市民,在所有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上都能听到他的作品,最后还传到了宫里。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听到这首词大为恼火。
又过了三年,柳永再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以他出众的才华脱颖而出。但是当皇榜的名单送到皇帝那里圈点的时候,宋仁宗看到了柳永的名字,想起了他那首《鹤冲天》,就在旁边批道:你不是不要浮名吗,为何还有此一举。把他的名字勾掉了。
皇上轻轻的一笔,彻底把柳永推到市民堆里去了。从此他终日流连于歌馆妓楼,瓦肆勾栏,他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多情婀娜的女子产生了共鸣。仕途上的失意并没有妨碍他艺术上的创造,可以说,正是这种失意造就了独特的词人柳永,造就了独特的“俚俗词派”。
柳永浪迹于歌楼妓馆,以卖词为生,这样生活了17年。然而就是这17年,成就了他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盛名。17年后,在柳永47岁那年,他将名字改成了柳永方才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小官。对柳永而言,很难说他的经历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然而,对于中国文学尤其是宋词来说,这段不要浮名的遭遇却绝对是大幸。
也许没有当年的那种境遇,也就没有柳词的传诵千古。他的遭遇为他提供了一个接近和了解下层人民的机会,为他反映人民疾苦的词作注入了生命和活力。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尤其熟悉歌妓们演唱的民间乐曲,加之他长年往来于秦楼楚馆,流连于教坊歌台,受到了乐工、歌妓的影响,才得以创造出以白描见长,铺叙点染,状抒情致的柳体词。与皇家贵族相比,柳永是仁爱的。他的词对聪明多慧而又不幸的歌妓深表同情,写出了她们对正常人生活的向往,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因此柳永受到了她们的爱戴和尊重。
柳永考了四次才中了进士,这四次大考共取士916人,其中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然而柳永却至今还享有殊荣。
他的这首“八声甘州”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入,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被苏东坡慧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11.人生不同时期的听雨感受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1]。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2]。
而今听雨僧庐下[3],鬓已星星也[4]。悲欢离合总无情[5],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1]罗帐:丝绸的帐幕。
[2]“断雁”句:孤雁在西风中凄厉地叫。
[3]僧庐:僧房。
[4]星星:形容头发斑白。
[5]“悲欢”句:遇到悲欢离合之事都已无动于衷。
【译文】
少年时在华贵的歌楼上听雨,红烛的微光笼罩着罗帐,一片温馨景象。壮年时在飘摇的客船上听雨,江阔云低西风中传来孤雁的叫声,令人倍感凄凉惆怅。如今在清寂的僧房里听雨,已是两鬓添霜。现在的我对悲欢离合已麻木,任凭阶前冷雨点点滴滴落。
【背景故事】
南宋著名词人蒋捷在年轻时读书十分刻苦,再加上天资聪慧,很快就考中了进士,同时也成了当时词坛上的一位名人,而且是格律派词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词人。
南宋朝廷腐败无能,经常遭受元兵侵扰。百姓无半日安宁,兵荒马乱之中,蒋捷也经常随着人流到处逃难。
有一次,蒋捷随难民们逃到了吴江,此时,黑云在天边翻滚,当他乘船过了秋娘渡,刚刚来到泰娘桥附近,便没完没了地下起了春雨。都说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但这春风春雨对身在异乡的游子来说,也不亚于那秋风秋雨,真是恼人愁怀。
正在他百无解脱之时,恰巧看到前面村庄的酒楼上,酒帘高挑,便产生了借酒浇愁的念头,于是快赶几步,去酒楼喝上几杯。
来到酒楼刚刚坐下便听有几声吴音传来,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让他发出感叹,不知道这种逃难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
蒋捷坐的正是个靠窗户的座位,坐定后,那浓浓的吴音仍缭绕在耳边,再侧耳细听,仿佛又没了。百无聊赖中,蒋捷抬头朝院中望去,院中那一年一度的樱桃此时已经成熟了,春雨中,它们颗颗饱满,艳红欲滴;再看旁边的美人蕉,修长的绿叶已快探到窗口了,在春风中是那样怡然自得。
红樱桃、绿芭蕉,在春风春雨中伴着蒋捷。三杯薄酒下肚,蒋捷不禁生出许多想法。他暗自想道:在这春风春雨中,自然界的生物尚能自由自在地生长,而自己一个七尺高的男儿却身不由己,被战乱与敌寇逼得离乡背井四处逃难。
想到这里,他不免感伤起来。于是向店家借来纸笔,即兴填下一首《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的大意是:
游子的春愁借酒浇,但只见江上船儿摇,楼上的酒帘儿挑。无论是秋娘渡还是泰娘桥,都是春风拂拂,春雨潇潇。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洗净游子身上袍?闲调银字笙,静把心香烧。岁月飞逝催人老,一年年春去夏到花儿谢了结樱桃,翠色染绿了芭蕉。蒋捷自临安失陷后,一直飘泊不定,和许多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一样,他虽然清贫却不肯做元朝的官员,表现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这首《一剪梅》词透过乡思家恋,深切地反映了亡国之痛。它抒写的虽然是个人的遭际处境,但也说出了亡国者深深的苦楚。
带着满怀愁绪,这天晚上,蒋捷投宿在一座寺庙中。
寺庙的方丈见他文质彬彬知道他不是普通人,便与他交谈。谈起国破家亡,蒋捷与老方丈自然又是一番感慨。
送走老方丈,蒋捷和衣躺在**,窗外的春雨,不停地敲打窗棂,点点滴滴一夜未眠。
由于心事重重,直到天快亮时,蒋捷才在朦胧中感到睡意,一时竟进入了梦乡: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真是让人感到惬意。
突然间,元兵**,铁马金戈,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大好河山支离破碎,整个中原地区,一片狼藉……
此时,突然传来叩门的声音,原来是老方丈让小和尚招呼他去用早饭,而他却还在梦中呢。
蒋捷翻身下床,对着房中的铜镜草草地梳理着自己的头发,只见铜镜中的自己已双鬓斑白,岁月与苦难在额头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此时,他深感人生的悲欢离合,犹如春梦一场。蒋捷已无心去用饭,回身坐在桌前,挥笔写下了一首《虞美人》词。
在这首《虞美人》词中,蒋捷把自己少年的浪漫生涯,中年的流离景况,以及宋亡之后、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与心情,都出神入化地描写出来了。他从自己漫长的生活中提炼了“听雨”这样一个典型的情景,虽然同是听雨,但在三个时期,却又有着三种截然不同的意境。
少年听雨的地点是“歌楼”,景物是“红烛”与“罗帐”,一幅五陵年少的冶游生活图画,色彩鲜明,历历在目。
壮年听雨的地点是“客舟”,景物是在“江阔云低”的肃杀的气氛中,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声声“断雁”的哀鸣。一个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在风尘仆仆地奔波,绘声绘色,旅途沿溯之苦,溢于言表。
亡国以后的晚年,听雨的地点是“僧庐”。在这里作者没有写景,但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凄绝的环境。一个奔波了一生的词人,白发苍苍,孤苦伶丁,生活无着。
结尾两句,蒋捷概括地抒发了对自己一生难言的悲愤。
这短短的一首词其实正是人生不同阶段的真实写照。
12.丢官复职皆因词
兰陵王
周邦彦
柳阴直[1],烟里丝丝弄碧[2]。隋堤上、曾见几番[3],拂水飘绵送行色[4]?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5]?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6]。□□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7],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8]。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9],望人在天北[10]。□□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11],津堠岑寂[12],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13],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1]柳阴直:正午时柳树的直影。
[2]弄碧:舞弄着碧绿的柳丝。
[3]隋堤:隋炀帝开运河,两岸堤上种柳,称为隋堤。此处指京师开封附近的汴渠堤坝。
[4]行色:行色匆匆的过客。
[5]京华倦客:在京城做官的人。此处是作者自指。
[6]应折柔条过千尺:被人折下来赠别的柳枝加起来有千尺之长了。
[7]哀弦:感伤情调的乐曲。
[8]榆火:唐代制度,清明这一天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9]迢递:遥远的样子。
[10]望人在天北:船上客回头再望,送行者已在天之北了。言船行甚速。
[11]别浦萦回:在另外的浦水中回旋。
[12]津堠:河边记里程的标志。岑寂:寂寞。
[13]月榭:明月高悬的亭榭中。
【译文】
正午间那成行的柳树映下直影,柳条在雾霭中随风飘**,显现出一片青碧。隋堤之上,曾见过多少送别的场景,那柳枝轻拂水面,白絮纷飞,好像在增强离别的气氛。我登上高堤回望京都,有谁能理解我这个游宦的心迹?长亭边,年复一年,送行人折下的柳条怕是已经超过了千尺。静下心来寻思往日的踪迹,饯别的酒在哀哀的琴声中缓缓饮下,灯火照映着分离的宴席,那正是梨花盛开、赏赐榆火的清明节气。船帆鼓起,竹篙点水,那船儿便像离弦之箭,再回头已经过了几个驿站,遥望送行之人,已在长天之北,谁晓得这时的愁滋味!惨惨凄凄,离恨堆积。船儿已行到另外的津渡,江水回旋,渡口的亭堠格外幽寂,夕阳缓缓地下落,春色遥无边际。忆当时月光下在亭榭中携手同游,秋露沾湿的桥头倾听笛韵。我沉浸在往事之中,宛如梦境,禁不住泪水频滴。
【背景故事】
北宋时期,著名词人兼开封府监税周邦彦与东京名妓李师师关系十分密切。一次,周邦彦正在李师师家和她谈论诗词,忽然仆人来报说徽宗皇帝来了,慌得周邦彦不知如何是好。李师师急中生智,赶忙让周邦彦藏在了床底下。刚放好床幔,徽宗已带着小太监走进屋来。李师师连忙拜倒在地:“民女不知皇上前来,有失远迎,还请恕罪。”徽宗笑着扶起李师师:“不知者不怪,何罪之有?”徽宗说着,从袖子里取出一枚橙子,对李师师说:“这是刚从江南带来的橙子,咱们一起品尝吧!”李师师拜谢后,吩咐侍儿取盐和剪刀来。只见一个侍儿端着一个青瓷盘进来,盘中装着白雪似的吴盐。另一侍儿拿来一把雪亮的并州剪刀。李师师洗完手,拿起剪刀,割开这枚新橙,剥下皮后割下一块,蘸了少许吴盐,亲自送到皇帝嘴边,请皇帝先尝,皇帝高兴地吃了。皇帝又将剩下的部分送到李师师口中……两人调笑一会儿,皇帝说有事就起驾回宫,李师师挽留不住,只得起身相送。
皇帝走后,周邦彦从床下出来,略略活动一下肢体,向李师师说:“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写词了,今日真是天助我也,刚才在床下突然来了灵感,快拿文房四宝来!”李师师铺开纸,周邦彦蘸了蘸墨,一首《少年游》词已大笔挥洒而出: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李师师看后也连称好词。
第二天徽宗又来李师师家,刚坐下便说:“连日国事繁忙,我心情烦闷,你何不唱一曲新词让我听听呢?”李师师说:“新词倒有一首,只是害怕皇上不爱听啊!”徽宗说:“唱来听听。”李师师操起琵琶,一边弹奏,一边唱起周邦彦昨日写的《少年游》来: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
这首词写的正是宋徽宗与李师师嬉戏的情形,把皇帝的私下生活暴露了出来。还没唱完,徽宗大怒,问作者是谁,师师不敢隐瞒,据实说了。徽宗回朝后便告诉大臣蔡京:“开封府有个监税叫周邦彦的,听说税收数额从来短缺,京尹怎么不报告呢?”说得蔡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忙回答说:“我下朝后马上去问京尹,然后再汇报给皇上。”下朝后,蔡京找来京尹,传达了皇帝的话,京尹说:“周邦彦的税额不仅按数上交,而且常有余额,做得这样好,同官中只有他一个。”蔡京无可奈何地说:“皇上的意思如此,我们只得将就着办。”还没等回奏,徽宗的圣旨已下,圣旨说:“周邦彦失职,今天就押出京城。”
过了两天,徽宗又来李师师家,不见师师,其下人报告说李师师给周邦彦送行去了。本来,徽宗以为周邦彦已逐出京城,再没有人敢打扰他与李师师来往,没想到却吃了个闭门羹。坐了很久,李师师才回来,只见她愁容满脸,眼睫毛上还挂着泪,徽宗勃然大怒:“你往哪里去了?”师师奏对:“民女罪该万死,知周邦彦获罪,押出京城,略备一杯水酒,与他送行。不知皇上今日到来。”徽宗又问:“他又作词了吗?”师师回答:“有《兰陵王》(柳)一首。”徽宗说:“你唱一遍我听听看。”李师师手捧琵琶,柔声唱道: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
这是一首慢词,全词共三段。李师师缓缓唱来,听得徽宗龙心大悦。回朝后便下旨复召周邦彦为大晟乐正,后又升官为大晟乐府待制。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这首词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是追忆往事的意思。“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这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自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