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屈原汨罗沉江(1 / 1)

给孩子讲宋词 方州 1212 字 2个月前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辞酬午日[1],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2]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

[1]午日:端午,又称端阳,此节为纪念屈原。

[2]戎葵:即蜀葵。

【译文】

端阳佳节高声咏唱楚辞互相酬和,节序是如此的匆匆。石榴花不像舞裙花那样火红,没有人知道我也是如此,慷慨高歌满帘风。万事集于一身,年老力难从,蜀葵朵朵向着东方含笑。酒量依旧如去年一样海量,为国效忠有余勇,把酒试洒桥下水,今晚必能到湘中。

【背景故事】

这首词是作者忧国伤老,怀念屈原之作。上阕说刚咏楚辞过端午节,现又是榴花如火到夏末,时序匆匆催人老。看似叹时光匆匆,实际感叹任重道远,人生苦短,什么事还都未做,一个节令就消逝了。作者眼见榴花、舞裙红,两相比较,触发联想。

屈原出生在楚国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里。巧得很,屈原的生日是寅年寅月寅日,在我国古代历算中,以“人生于寅”为吉祥,屈原的生日自然更为吉祥。他的父亲高兴极了,给他取了个很好的名和字。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平”有“平正”的意思;“原”象征着大地。

屈原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他在少年时代便努力学习。每天早上,天蒙蒙亮,他就起床读书,晚上直至深夜,才放下书本休息。到了青年时期,屈原已博览群书,知识十分渊博,他的词赋、文章都写得很好。他有远大的抱负,一心想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他的卓越才能传到了楚怀王那里,楚怀王召他进宫,任命他为左徒。这是个兼管内政外交的重要职务,相当于后世的副宰相。屈原每次与楚怀王商议国家大事,都能提出令人信服的建议,谈出独到的见解,因此很受楚怀王的信任。

楚怀王身边还有许多大臣,都是些王孙公子出身的旧贵族。这些人不学无术,结党营私,腐败透顶。屈原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主张进行政治改革,定出一套新法令限制旧贵族的特权,反对他们那种祸国殃民的恶劣作风和糜烂生活,减轻人民的负担。屈原的主张得到了楚怀王的支持,怀王决定秘密地让屈原起草新法令——《宪令》。

旧贵族们惶恐不安,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抱成一团,狼狈为奸,与屈原作对。

一天,屈原正在全神贯注地起草《宪令》,上官大夫靳尚悄悄走了进来,企图偷看《宪令》的草稿。屈原知道他的来意不善,便机警地捂住草稿,拉下面孔,义正词严地说:“对不起,《宪令》没公布之前,任何人也不许看,这是大王的命令!”

靳尚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走了。但他不死心,又出了个鬼点子,跑到楚怀王面前去诬陷屈原,说:“大王叫屈原起草《宪令》,朝廷内外都知道了,屈原经常夸口,说除了他,谁也办不成这件事。”

楚怀王最忌惮别人知道宪令的事,况且他又是个心胸狭窄、虚荣心极强的人,听了靳尚的话,他信以为真,大动肝火,就免去了屈原左徒的官职,只叫他做个管理宗族祭祀的三闾大夫。从此楚怀王就与屈原疏远了。楚国的这次变革,也就和屈原任左徒的命运一样,葬送在旧贵族集团的手中了。

屈原被罢免之后,他在外交上的主张——联齐抗秦的政策,也遭到了同样的厄运。

以郑袖、子兰、靳尚为代表的投降派,暗地勾结秦国,出卖楚国的利益,他们千方百计打击、排挤屈原。刚愎自用的楚怀王拒不听屈原的多次劝告,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秦国的愚弄和欺骗,最后死在秦国的囚禁中。

楚怀王被囚后,太子熊横继承了王位,称做顷襄王,子兰担任了令尹。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秦国的消息传到了楚国,不久,他的尸体被运回了郢都。楚国上下人人震惊,个个悲愤。老百姓想起了楚怀王是被子兰、靳尚等人硬劝到秦国去的,他的死与他们有直接的关联,因此对这伙人当政掌权怨声四起;同时,人们自然回忆起当初屈原竭力劝谏楚怀王千万不要入秦的情景,纷纷颂赞他义胆忠心、富有政治远见,并为他的被疏远而鸣不平。

民众对子兰一伙的怨恨和对屈原的热爱,使子兰十分恐惧,他让靳尚在顷襄王面前拼命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自己也十分妒恨被人民爱戴的屈原,就将屈原逐出郢都,流放到江南去。

江南一带有许多地方是无边无际的草原林莽,尚未开发,人迹稀少。屈原从郢都出发,顺大江(即今长江)东下,在洞庭湖和湘水等流域的广大地区,走着艰难曲折的道路,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

在长期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屈原怀着悲愤交集的心情,用自己的心血凝著了《离骚》、《九章》、《天问》等许多光辉诗篇。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屈原爱祖国、爱人民,追求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尤其是他的代表作《离骚》,长达370多行,共计2490字,几乎概括了屈原一生的政治斗争和楚国从衰到灭亡的史实。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公元前278年春,秦国派大将白起攻下郢都,京城一片火海,楚王的祖坟被秦兵挖掘、焚毁。顷襄王仓皇出逃,迁都陈城(今河南省淮阳县)。屈原眼见楚国就要灭亡,人民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心像刀割一样难过,郢都的陷落对处于孤寂凄苦境地中的屈原,无疑是一次最沉重的打击。国都象征着国家,如今国都沦丧,意味着亡国在即,这对于为振兴楚国而奋斗了一生的屈原来说,没有比这让他更哀痛、更绝望的了。

已经是62岁老人的屈原随着迁都的人群向陈城走去。国破家亡,理想破灭,屈原的内心充满了对昏君和嫉贤卖国的奸臣们的愤恨。走啊,走啊,五月间,他走到了长沙东北的汩罗江,就不愿再走了,他不愿眼看着自己国家灭亡,更不愿做一个亡国之民,决定以死殉国。

五月初五那天早晨,屈原深情地朝郢都方向凝望了很久,然后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滚滚的汩罗江。滔滔的江水激起了悲哀的浪花,哗哗的江水声奏起了悲怆的哀曲,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包粽子祭祀屈原,划龙舟,纪念当年楚国人民打捞屈原的情景。这种纪念活动渐渐成了一种风俗,人们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