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1])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2]。谁见幽人独往来[3]?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1]黄州:宋代州名,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定惠院:故址在今黄冈县东南。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曾经在此寺寄居。
[2]漏断:夜漏中的滴水渐少,声音渐轻。指夜深时分。
[3]幽人:原指幽囚的人。苏轼被谪居黄州,如同囚犯,故以幽人自喻。
[4]省(xǐng醒):理解、了解。
【译文】
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稀疏的枝条上,夜色已深,州人早已安然入梦。有谁能见到我这个谪宦独来独往,仿佛是一只缥渺的孤鸿。
这受惊的鸿雁回过头来,却无人能够理解它内心的伤痛。围绕着寒枝不肯栖息,宁可独宿在冰冷的沙洲之中。
【背景故事】
北宋哲宗时期,苏轼再次被贬,在惠州白鹤峰搭了几间草屋,暂时居住下来。白天,他在草屋旁开荒种田;晚上,在油灯下读书或吟诗作词。苏轼的一生几乎都处于主张变法的新党与反对变法的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由于他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所以一再遭贬。哲宗元礻右八年(1093),所谓的新党上台,他们把苏轼当作旧党来迫害,一贬再贬,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苏轼感到北归无望,便在白鹤峰买地数亩,盖了几间草屋,暂时安顿下来。
令人不解的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便有一位妙龄女郎偷偷来到苏轼窗前,偷听他吟诗作赋,一直到深夜也不肯离去。露水打湿她的鞋袜,而她浑然不觉,还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听到高兴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小声吟读。这位每天都来听诗的女子很快就被主人发现了。一天晚上,当这位少女偷偷来到之时,苏轼轻轻推开窗户,想和她谈谈,问个究竟。谁知,窗子一开,那位少女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撒腿便跑,她灵活地跳过矮矮的院墙,便消失在夜幕之中。
白鹤峰一带人烟稀少,没有几户人家,没用多久苏轼便搞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在离苏轼家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位温都监。他有一个女儿,名叫超超,年方二八,生得清雅俊秀,知书达礼,尤其喜爱阅读东坡学士的诗词歌赋,常常手不释卷地读,苏轼的《赤壁词》、前后《赤壁赋》等作品她都背得滚瓜烂熟。她对东坡作品的喜好达到了入迷的程度,每晚要是不阅读苏学士的诗词,她就不能入睡。她经常对人说:“要找如意郎君,就要找像苏学士这样的人。”她打定主意,非苏学士这样的才子不嫁。因此,虽然早已经过了十五岁,可是还没有嫁人。自从苏轼被贬到惠州之后,她一直想寻找机会与苏学士见面,怎奈自己与苏轼从未谋面。苏轼虽然遭贬,毕竟还是朝廷臣子,而自己是一个小小都监的女儿,怎能随便与人家见面呢?况且男女有别,人言可畏,她更不敢与苏轼会面了。因此只好每天晚上,不顾风冷霜寒,站在泥地上听苏学士吟诗,在她看来这也是一种很大的享受。
苏轼了解实情之后十分感动,他暗想,我苏轼何德何能,让才女迷恋到这种程度。他打定主意,要成全这位才貌双全的都监之女。苏轼认识一位姓王的读书人,生得风流倜傥,饱读诗书,抱负不凡。苏轼便找机会对温都监说:“我做个媒让你的女儿和王书生结合,了结你女儿的一个心愿。”温都监父女都非常高兴。从此,温超超便闭门读书,或者做做针线活,静候佳音。
谁知,祸从天降。当权者对苏轼的迫害并没有终止。正当苏轼一家人在惠州初步安顿下来之时,哲宗又下圣旨,再贬苏轼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琼州远在海南,是一块荒僻的不毛之地。衙役们不容苏轼做什么准备,紧急地催他上路,苏轼只得把家属留在惠州,自己带着幼子苏过动身前往琼州。全家人送到江边,挥泪告别。苏轼想到自己这一去生还的机会极小,也不禁悲伤起来。他走得如此急促,他的心情又是如此的恶劣,哪里还顾得上王郎与温超超的婚事呢?
苏轼突然被贬海南,对温超超无疑也是晴天霹雳。她觉得自己不仅错失一门好姻缘,还永远失去了与她崇敬的苏学士往来的机会。从此她变得痴痴呆呆,少言寡语。常常一人跑到苏学士在白鹤峰的旧屋前一站就是半天。渐渐她连饭都吃不下了,终于一病不起。临终前,她还让家人去白鹤峰看看苏学士回来没有。她带着满腔的痴情,带着满腹的才学和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家人遵照她的遗嘱,把她安葬在白鹤峰前一个沙丘旁,坟头向着海南方向,她希望即使自己死了,魂灵也能看到苏学士从海南归来。
后来,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重新回到内地。苏轼再回惠州时,温超超的坟墓已经长满了野草。站在墓前,苏轼感到很伤心,他恨自己未能满足超超的心愿,如今,他已无法安慰这个痴情的才女,带着一种愧疚感,吟出一首《卜算子》词来:这首词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这一冷色调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谁见”两句,用一个问句将孤独寂寞的心明确地表达了出来。下阕承前而专写孤鸿。描写了被惊起后的孤鸿不断回头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身的一系列动作。其实,这也是当时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苏轼因乌台诗案几乎濒临死地,曾在狱中做了必死的打算,此时出狱,而惊惧犹存;异乡漂泊,奇志难伸,只令人黯然神伤,百感交集。“有恨无人省”是词人对孤鸿的理解,更是孤鸿的回头牵动了自己内心的诸多隐痛忧思。“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高尚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苏轼为人正直有操守,为官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故新旧两党均将之排斥为异己,苏轼却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这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本词明写孤鸿,而暗喻自己,此词咏孤鸿,寄托自己的情思。特点是人和鸿两个形象融为一体。上阕写静夜鸿影、人影两个意象融合在同一时空,暗示作者以鸿咏人的匠心。下阕写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主要写孤鸿心有余悸的凄惨景况和坚持操守的崇高气节。透过“孤鸿”的形象,容易看到词人诚惶诚恐的心境以及他充满自信、刚直不阿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