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年不识愁滋味(1 / 1)

给孩子讲宋词 方州 625 字 1个月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1])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2],爱上层楼[3];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4]。□□而今识尽愁滋味[5],欲说还休[6];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7]。

【注释】

[1]博山:地名。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南临溪流,远望如庐山之香炉峰”。道中壁:途中某处的墙壁。

[2]少年:指青壮年时期。不识:不懂,不知何者是。

[3]层楼:高楼。

[4]“为赋”句:为了作词而无病呻吟(没有愁而说愁)。强,勉强。

[5]识尽:尝够,深知。

[6]欲说还休:想说又不说。

[7]“却道”句:却说“好个凉爽的秋天”。

【译文】

少年时代不知什么是愁,觅忧寻愁登上高楼。寻觅忧愁登上高楼,赋诗无病呻吟写忧愁。如今尝尽愁滋味,想说又闭口。想说又不说,却只说“好个凉爽的秋日”。

【背景故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省济南市)人。当他懂事以后,祖国的北方一大片领土已经为金人占领,从那时起他就饱尝了亡国的滋味,决意到南方来,投奔宋朝。就在他萌生此意后不久,金主完颜亮死了,此事引起了金朝内部的倾轧,一段时间内,金朝对北方的统治有些松动。这就给北方的豪杰壮士,提供了奋起抗金的机遇。

后来,辛弃疾来到南方,一生中也做过几任朝廷命官,如“建康府通判”、“湖北安抚使”等。但是,由于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他终于还是被免职,赋闲在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达20年之久,壮志消磨,他的悲愤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不过,辛弃疾虽然未能在疆场上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但是,他的诗词却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辛弃疾的词继承了北宋苏轼的壮阔雄浑之风,后人把他和苏轼并称为“苏辛”。他的词悲壮激烈,洋溢着浓厚、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开了南宋以后的一代词风。辛弃疾南归以后,正如孤雁回群,认祖归宗,心情是十分兴奋的。他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家民族尽忠尽力,也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于是,他一连写了好几道上书,筹划国家大计,如《九议》、《应问》、《美芹十论》等,可是,都没有引起南宋统治者的重视。

他的词最为后人传诵的,大都是这样慷慨激昂之作。其词取材丰富,他又是遣词造句的高手,作词犹如神助,很多词章中都有可圈可点、脍炙人口的警句,有的已经成了今天的典故和成语,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春在溪头荠菜花。”“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等等。

辛弃疾64岁的时候,朝廷又启用了他,让他担任浙东安抚使,不久,又调任镇江知府。辛弃疾的爱国热情再一次高涨起来,他积极筹备北伐,备尝辛苦。可是,统治者却将他弹劾了!他回到铅山家中,愤愤而死。而辛弃疾的这首小词正是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人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有力地讽刺和鞭挞了南宋统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