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赋词痛斥投降政策(1 / 1)

给孩子讲宋词 方州 1930 字 2个月前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1])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2]。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3]。黯销凝[4],追想当年事[5],殆天数[6],非人力;洙泗上[7],弦歌地[8],亦膻腥[9]。隔水毡乡[10],落日牛羊下,区脱[11]纵横。看名王[12]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13]。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14],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15],渺神京[16]。干羽方怀远[17],静烽燧[18],且休兵。冠盖使[19],纷驰骛[20],若为情[21]。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22]。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23],有泪如倾。

【注释】

[1]长淮:淮河。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南宋与金订立和议,两国以淮河为分界。

[2]莽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平:指草木与关塞戍楼一样高。

[3]悄边声:边声悄然。此处指南宋无意抗击金人。

[4]黯销凝:感伤失神。

[5]当年事:指金人攻破北宋都城的往事。

[6]殆天数:大概是上天的意志。

[7]洙泗:两条河流名,均流经今山东省曲阜市。春秋时鲁国孔子曾在此地讲学,后遂称洙泗为礼乐之乡。

[8]弦歌地:礼义教化之地。

[9]亦膻腥:也变成了金人统治的膻腥之地。

[10]隔水毡乡:隔淮河以北的金国。金人原居东北地区,住在毡帐之中,故称其地为毡乡。

[11]区脱:匈奴语称边塞的堡戍为区脱。区,读为ōu(欧)。

[12]名王:指金国的将领。

[13]遣人惊:暗中令人吃惊。

[14]空埃蠹:白白地锈成尘土。

[15]岁将零:自己所剩的岁月已经不多。

[16]渺神京:收复故都汴京的愿望还十分渺茫。

[17]干羽方怀远:意思是指南宋朝廷一味主张以仁德怀抚远夷,实质上是向敌人求和。

[18]静烽燧:边境上没有硝烟战火。

[19]冠盖使:指南宋朝廷的使臣。

[20]纷驰骛:来来往往奔走于路。

[21]若为情:像并不难为情。

[22]翠葆霓旌:指南宋皇帝的仪仗。翠葆,翠羽装饰的车盖。霓旌,画着云霓的旌旗。

[23]填膺:充满心胸。

【译文】

抬头看看千里淮河,边关的戍垒已淹没在杂草之中。寂静的边防线上,没有征讨金人的烟尘,只有秋风劲吹,这情景真令人魂断神凝!回想起当年靖康之祸,那或许是上天的意志,而非人力所能变更。洙泗之水流经的地方,礼义教化的地方,竟任凭侵略者杀戮纵横。隔河望去,昔日肥美的土地,已布满金人的毡帐,牛羊在残阳中被驱赶前行。金兵的哨所连成一片,严密控制着两国边境。看那酋长夜间射猎,铁骑上的火把,照得淮水通明。胡笳发出呜咽的鸣声,令人感到胆寒心惊。想我腰间的弓箭,匣中的宝剑,白白地受着蚁蛀尘封,至今立下了什么功名!岁月易逝,空怀着一腔热血,眼看一年又将过尽,收复故都的夙愿仍恍如梦中。说什么靠仁德招抚远方的少数民族,罢兵和好,以求共荣,那其实是卖国求荣啊。不知那驷马高车中的大宋使臣,往来穿梭于两国之间,是否还知道难为情?早听说铁蹄践踏下的中原人民,终日南望,苦苦盼望着御驾亲征。面对此景,即便是行人经过此处,也会义愤填膺,热泪狂涌。

【背景故事】

张孝祥,字安国,简州(今属四川)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情怀,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

张孝祥出生的时候,正赶上连年战乱,金兵不断入侵,大宋王朝政局不稳。为了逃避战乱,他随父亲渡过长江,住到了安徽芜湖升仙桥附近。看到国家危亡,他立志长大后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的他自幼便废寝忘食地刻苦攻读。由于刻苦再加上他天资敏捷、强闻博记,很快他的才华便展现了出来,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奇才。有才学的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重,豫章王德机更是赏识他的才干,便招他为婿,把女儿嫁给了他。

张孝祥先是考取了州里进士预试的第一名,接着他要去参加朝廷礼部进士考试。此次的主考官是他的老师汤思退。

汤思退是个十分善于奉迎的人物,他明明知道自己的学生张孝祥文才出众,抱负远大,但他为了巴结当朝宰相秦桧,便寻取秦桧的孙子秦埙为第一名。

汤思退只知奉迎而不顾公正的举动,惹起了公愤,来京考进士的举子们议论纷纷,起来为张孝祥鸣不平。他们投书的投书,写状的写状,决心要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在强大舆论的支持下,张孝祥也极力为自己争取公道。后来,这件事情传到宋高宗那里,他也觉得事情这样办不对,便决定由自己进行廷试,以辨优劣。在廷试中,宋高宗仔仔细细地推敲了张孝祥和秦埙的文章,只觉得秦埙的文章平平,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远不及张孝祥的文章出色,张孝祥的文章大气磅礴,自有主张,行文异常精采。宋高宗对张孝祥的文章爱不释手,于是,宋高宗御笔亲点张孝祥为第一名,得中头名状元。

再说秦桧的孙子秦埙,考虑到宰相的颜面宋高宗把秦埙降为第三名。

这件事令奸相秦桧大为恼火,心中万分不痛快,但碍于宋高宗的面子,他不好马上发作,只得把这口气暂时咽了下来。

张孝祥中了头名状元,但他不是为了当官才来参加考试的,他为的是报效国家,于是他立即向宋高宗上书,大胆地直言岳飞之冤,请求朝廷表彰岳飞的忠义,并布告天下,告慰岳飞的英灵。

宋高宗看了张孝祥的上书,当然不会应允,虽然是一肚子的不高兴,但因为张孝祥是新科状元,只得忍着三分,不予计较。

张孝祥的上书之事,又惹怒了秦桧。因为杀害岳飞父子正是秦桧下的毒手,如果万一宋高宗听了张孝祥的话,准予表彰岳飞忠义,并布告天下,再想到自己的孙子也是由于这个张孝祥而没有中得头名状元,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于是,秦桧想方设法来陷害张孝祥。秦桧找来自己的心腹,让他示意朝廷中的言官,诬告张孝祥的父亲、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祁以谋反罪,将其拘捕下狱。秦桧命人对张祁严刑逼供,但张祁宁死不屈,无奈秦桧不好向宋高宗交待,只好把他关在狱中不放。直到秦桧死后,张祁才被保释出狱。

宋孝宗即位,这时主战派势力占了上风,朝廷启用抗金名将张浚,并采纳了他提出来的北伐抗金的主张。南宋朝野一片收复失地的呼声。可是,就在一片大好形势的呼声中,由于张浚军中两位将领发生内讧,致使北伐失败,在符离集遭到金兵的重创。

这时,投降派再度得势。他们诬陷主战派误国,宋孝宗又没了主张,重新任用秦桧的余党汤思退为相,罢免了张浚。

汤思退奉宋孝宗之命正式与金人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隆兴和议”,南宋皇帝称金主为叔伯。

这对于有着一腔爱国**并且一心想要为国出力的张孝祥来说,真是最大的不幸,他仰天长叹,悲愤无比。在一次朝廷官员相聚的宴会上,他再也按捺不住,在极其悲愤的情况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六州歌头》词。

在这首词中,张孝祥描写了中原沦陷区的凄凉和金兵的种种罪恶,同时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

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长淮”二字,指出当时的国境线,含有感慨之意。“黯销凝”一语,揭示出词人的壮怀,黯然神伤。追想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谁实为之?天耶?人耶?语意分明而着以“殆”、“非”两字,便觉摇曳生姿。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如今也为金人所占,这对于词人来说,怎能不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撼、痛苦和愤慨呢?自“隔水毡乡”直贯到歇拍,写隔岸金兵的活动。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帐幕遍野,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下阕,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廷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换头一段,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愤的词人把词笔锋芒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远,何时光复!所谓渺远,岂但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是指光复时间之渺茫。这不能不归罪于一味偷安的朝廷。“干羽方怀远”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干,盾;羽,雉尾)故事。据说舜大修礼乐,曾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词人借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所以下面一针见血地揭露说,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使、祈请使等,充满道路,在金受尽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即如使者至金,在礼节方面仍须居于下风。“闻道”两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失地。“翠葆霓旌”,即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是皇帝的仪仗,这里借指宋帝车驾。结尾三句顺势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写出来。孝祥伯父张邵于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爱国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为中原大地的长期不能收复而激起满腔忠愤,为中原人民的年年伤心失望而流出热泪。“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过之人。这首词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词人的爱国精神。正如词中所显示,熔铸了民族的与文化的、现实的与历史的、人民的与个人的因素,是一种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一旦倾吐为词,发抒忠义就有气魄。词中,把宋金双方的对峙局面,朝廷与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加以鲜明对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宏观历史画卷,强有力地表达出人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