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城岗与瓦店遗址的发现(1 / 1)

河南龙山文化又称南王湾三期文化,是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邹衡于20世纪50年代末发掘南王湾遗址后做出的一个文化分期。南王湾三期文化在年代上晚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又明显早于二里头文化,其分布主要在豫西地区。在以前的考古发掘中,除南王湾之外,河南登封王城岗古城、禹州瓦店等遗址都是规模较大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在这些遗址中,考古人员曾发现有大型房基、奠基坑及精美的玉器和陶器。所有这些发现为探寻早期夏文化提供了线索,也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打下了基础。

根据文献记载,河南嵩山南北地区是夏人立国前后的主要活动区域,传说中的禹之居阳城,启之都阳翟,太康之都斟寻就在嵩山南北的登封、禹州、巩义境内。因此,嵩山南北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是探索夏文化上限的主要对象。早在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就专门组织了一个夏代文化遗存调查组,根据文献记载和前贤考证,以及有关历史传说中提供的夏代都城和夏人活动地点在河南豫西地区的地望等线索,进行了一次探索夏文化遗存的考古调查。根据调查的线索,从1975年起,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原文物工作队)即把登封王城岗一带作为探索夏文化遗存的发掘重点。

登封王城岗遗址位于登封市东南约11公里的告成镇附近。在工作的早期阶段,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在安金槐的带领下,将考古钻探与发掘地点选在五渡河西岸的王城岗西面进行。但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所发现的多是商代的遗迹与遗物,夏代遗物则很少见到。1976年秋,为了扩大寻找夏代传说中大禹所居阳城遗址的范围,考古队除在原地进行探寻外,又抽出一部分人力到五渡河东岸开展工作。不久,考古人员以当地人提供的“城山岭”地名为线索,很快发现了东周时期阳城的北城墙,接着又钻探出东周阳城的东、西、南三面夯土城墙遗迹,并在城内外的发掘中,发现了铺设在城内地下的各种陶水管道、澄水池等一套战国时期的供水设施和冶铸铁器手工业作坊遗址。尤其重要的是,城内外出土的大量陶器印有“阳城”与“阳城仓器”等篆体陶文戳记,有力地证明了东周阳城的确就在此处。这个发现,无疑为考古人员继续探寻夏代大禹所居的阳城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河南登封告成位置图

登封告成阳城位置图

1977年春,正当安金槐率领考古人员在王城岗西面一带进行发掘时,当地围观的一名老者从安金槐口中了解到他们在此地发掘是为了寻找夏代的阳城时,便热情地说道:“既然是寻找夏代阳城,为何不到王城岗上去呢?据老辈人讲,王城岗就是夏禹居住过的都城呵。”当地老者的一句话,引起了安金槐和其他考古人员的重视,也改变了考古队的命运。在老者的带领下,考古人员来到不远处一个被称为“王城岗”的地方,在偏西南部一带开始考古钻探。当钻探到第三天下午,在一个距地表深约1.2米处的探孔中,发现了土质坚硬类似夯土的迹象,接着又发现了龙山文化黑陶片。随着一段时间的钻探与发掘,王城岗出现的成果一天天扩大。终于,在告成镇西北约0.5公里和东周阳城仅一条五渡河之隔的颍河与五渡河交汇处,也就是当地人传说的“王城岗”上,考古人员接连发掘出两座东西并列的龙山文化中晚期的夯土城垣遗址。遗憾的是,东城的大部分不知什么时候被五渡河泛滥的河水冲毁了。从钻探的情况看,两座城址尚存面积1万多平方米,其中西城内发掘出龙山文化中晚期残存房屋的夯土基址,在夯土基址下面发现有奴隶奠基坑和成排的灰坑、窖穴等遗迹,并出土了大量制作精致、品种多样的灰黑陶器、黑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遗物,甚至还有一件形似铜斝的残片。根据出土的遗物和地层关系,安金槐等考古研究人员将王城岗遗址分为早晚五个文化期,并根据地理位置和有关文献资料记载,结合前贤所考证的夏代早期“禹都阳城”或“禹居阳城”的地望、名称,以及在附近发现的东周时代的阳城等认为,王城岗龙山文化遗址就是夏代大禹王所居的“阳城”。

王城岗发现夏代阳城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这一发现被誉为20世纪以来探索夏文化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密切注视中国考古文化动向的日本许多家报纸都在头版头条显要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一时间,海内外学术界为之震动。

王城岗遗址与出土器物

王城岗出土的石铲及复原图

但是,有许多学者对这一发现表示了不同意见,认为王城岗遗址的年代要早于学术界一般认定的夏代积年,更主要的是王城岗遗址的规模太小,与二里头遗址相比真可谓“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具备王者之气,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城邦”,所以不能认定是夏禹王所居的“阳城”。

尽管王城岗是否为夏禹所居的阳城这一问题,学术界未取得共识,但它作为河南龙山文化的一处重要遗址却是不争的事实,要研究早期夏文化,这个遗址是不可或缺的。正因为如此,工程“早期夏文化研究”专题组方燕明等河南省考古学者,自1996年下半年开始,在对登封王城岗原有的文化分期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收集了已有含碳样品和试掘采集样品。在试掘中,专题组人员将70年代末在王城岗遗址发掘的一些探方重新挖开(原已回填),并于古城址的西部揭开6个5米×5米的典型探方,随后又清理了4个奠基坑,有针对性地采集了坑中木炭和人骨标本。对这些新采集的标本和原有发掘品中精选出的200多份含碳样品进行初步整理后,选出45份有代表性的样品供14C实验室进行测年。当这项工作结束后,专题组人员在方燕明指挥下,于1997年4月又开始了对禹州瓦店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

瓦店遗址是1979年发现的。河南省文物考古所曾进行过多次发掘,认为这是一处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但由于范围较大,文化堆积层深厚,对遗址的性质一时还无法搞清。

为了解瓦店遗址的范围和面积,方燕明等考古人员对该遗址的东北角和东南角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钻探结果表明,这是一个总面积为20万平方米的遗址。通过有针对性地对重要地点的发掘,发现灰坑近百个,房址9座,另外有墓葬、陶窑等,整个出土遗迹和遗物文化内涵丰富,地层清楚,从发掘品中收集的木炭、骨等含碳样品,为14C测年提供了重要而珍贵的依据。

继禹州瓦店之后,工程专题组人员又对河南龙山文化的另一个典型遗址——煤山遗址,重新进行了钻探和发掘,采集和收集了大量含碳标本。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王城岗还是瓦店、煤山遗址,原有发掘品和这次试掘采集到的含碳样品,由于质量较小,大都无法利用仇士华、陈铁梅领导的常规14C实验室测定年代,而只能使用需用样品较少的加速器质谱法来进行测年。鉴于此,工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决定,来自河南龙山文化以王城岗为代表的含碳样品,由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利用加速器质谱法来完成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