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第三枚(1 / 1)

关于第三枚佛指的发现,似乎奇特而神秘,颇令人多赞词。

第三枚佛指存放在后室秘龛中刨出的那件铁函中。其实,在铁函面世之初,人们便已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除八重宝函之外的它的身上。

专家们也总感到,这件铁函为什么这么独特,非要放置于秘龛之内,难道这就是“会昌灭佛”中被法门寺僧众们偷偷藏匿起来的真正意义上的佛指舍利吗?

1987年5月9日上午,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张廷皓从西安来到扶风,对考古人员和学者们转达了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启铁函不得损坏函体的通知。从这个通知的传达中可以看出,扶风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都与北京国家文物保护的最高机关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当天下午,韩伟、张廷皓向凤翔关中工具厂求助,工具厂很快派一位老师傅携带工具来到扶风,协助开启后室秘龛铁函。

一切准备就绪,铁函被搬到工作台上,因年代久远,铁函周身布满锈斑,呈焦茶色。原包裹函体的鲜艳丝绸也早已腐烂朽坏,仅余焦炭状的一少部分粘连于函顶。通过放大镜仔细探视,发现丝绸为罗线织成,其间有金色折枝花及云纹。王?、王亚蓉、曹纬等专家,用关中工具厂的刀具小心地清除了函缝中的铁锈。因正面的函缝已锈实,无法开启函盖,考古人员只好再次仔细分析X光透视片。为了严格而科学地探清这只铁函中的隐情,事先考古专家们已在扶风县医院透视室,对函内的一切进行了透视。函内显然有“异状物”,但模糊不清,很难进一步确定具体内容。连续两天,专家们反复对这异状物“会诊”,但总是不得其真正要领。今天的研究仍然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解释。

王?与王亚蓉为铁函除锈

大家决定不再纸上谈兵,只要打开宝函上的子母扣,取出函中物,一切不都真相大白了吗?于是,曹纬用磨制锋利的钢式刀具,凿掉了子母扣中的铁臂,随着函盖轻微地颤动,封闭严实的锈斑全部脱落,函盖毫无损坏地被轻轻打开,里面露出了两枚随球[1]和几片腐烂变质的丝绸。当这一切做完之后,已是5月10日的凌晨了。

接下来是照相、录像,研究提取丝织品的方案和步骤。意见统一后,韩伟从函中取出两枚随球,王?用镊子取出开函时掉在丝绸片上的铁锈渣,并以竹匕剥离四壁粘连的赭红色丝绸片,为防止因通风进气而造成的干燥,考古人员找来湿绵纸盖住暂时不能清理的部分。凌晨1点钟,第一片丝绸被取出,经初步鉴定为罗底蹙金珠袋(用以盛装随球)。大家小心谨慎地将这片丝绸放入已准备好的木盒中,并迅速盖上喷湿的消毒棉纸。由于铁函内的小型鎏金银函紧贴函体,无法用手拿取,极富经验的王?便对照X光片,用细长的铁丝探查内部情况,然后编成了长方形铁丝框,套在小型银函之上,轻松地把它取了出来。

由于有了前两枚佛指发现的经验,考古人员初步断定,在这个精美华丽的银函之中,也一定会有佛骨秘藏。出于宗教政策上的考虑,经张廷皓、韩伟等人研究,决定在开启银函前,派车去法门寺将僧人接来。凌晨2点40分,法门寺中的澄观、静一、宽仁等四位法师赶到博物馆工作室,观看银函开启过程。

韩伟将银函暂定名为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函(现已更名为鎏金金刚界大曼荼罗成身会造像银宝函),编号为Fd5-044-4。文物保护专家王亚蓉轻轻剥离银函上的丝绸,银函慢慢打开,只见内有**涌动,经测量高于函体底部27毫米,工作人员找来试管收取**,以做标本。尔后,王亚蓉、王?、韩伟等人先后对银函内的物件进行了仔细清理。关于这次清理过程和物件,记录小组在当日的清理记录中这样写道:

函内物件:

一、铁函内为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函。还有两枚硕大的水晶随球,晶明透亮,一个大些,重196克,径52毫米。一个小些,重79克,径39毫米。还有二枚雕花白玉指环,二枚雕花金戒指,一串宝珠,数条绣巾绸绢。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函系纯银制造。正方体,长、宽、高各170毫米。函盖和函身雕工极为精致。盖顶为千佛绕毗卢遮那佛图像。毗卢遮那佛高居莲台之上,两侧各有四位护法金刚侍卫。前面密扎扎千名大佛、高僧、罗汉,以千般姿态站立水、陆、空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虔诚听法。函盖沿上刻香花、异果、茗茶、锦衣、长命灯、宝珠等数种供养品。正面为宝瓶插花,两边三钴纹、火焰纹、团花相间,周围饰川枝蔓草。其余三面也均为供品与饰纹相间,函身四面各雕坐佛一尊。东为阿閦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陀佛,北为成就佛,每尊佛两侧各有童子、花卉装饰。函身东侧下沿錾刻“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真身宝函”。

银函前系金锁、钥匙。

二、银包角[2]檀香木函。

置于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函之内,檀香木质,木质尚好,函顶、函身均包裹银雕花包角,以平雕加彩手法雕满各种花卉。上挂银锁、钥一副。

王?小心移开已经破裂的嵌宝石水晶椁子,露出一个精小的白玉棺,第三枚佛指舍利就秘藏于这个白玉棺中

三、嵌宝水晶椁子。

置银包角木函内,系水晶石造,通明透亮。椁盖上嵌镶黄、蓝宝石各一,体积硕大,炫耀夺目。椁盖雕观世音菩萨及宝瓶插花,椁盖四面皆雕文殊菩萨坐像及莲座花鸟。

安放第三枚佛指舍利的圣器与顺序

四、壸门座玉棺。

置水晶椁子内,亦系水晶石造,长40毫米,前宽23毫米,后宽20毫米。前高24毫米,后高22毫米。盖上雕普贤菩萨,前后两侧分别雕杨子、如意、经卷。整个棺体置于雕花壸门座玉石棺床之上。

5月10日8点6分,当韩伟揭开玉棺棺盖时,只见又一枚释迦牟尼的灵骨静卧其中。灵骨乳黄,有裂纹,并有蜡质感,同时尚有星星点点的白色霉点附于其上。灵骨因在**中浸泡千余年骨质发软而不能摸磨。这枚显然不同于先前发现的两枚玉质灵骨的出现,使人再度想起“会昌灭佛”的记载和它出土的特殊神秘位置。毋庸置疑,这就是历经劫难而不灭的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

澄观、净一法师在大殿瞻拜新出土的佛指舍利

根据出土的先后次序,专家们将其命名为“特级三号”。这枚佛骨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

随着工作人员的一片欢腾之声,站立一旁的澄观、静一、宽仁等四位法师身披袈裟,以各色罐头及水果糖供奉于玉棺前。缭绕的香雾中,四位法师躬身作揖,《得宝经》诵念声响彻殿宇,震动旷野。

注释:

[1]随球:《物帐》碑中作“随求”,即仿随珠而琢磨成的水晶球。《淮南子·览冥》注:“隋侯,汉东之国,姬姓诸侯也。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敷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报之,因曰隋侯之珠。”后世遂以隋珠或随珠称传说中的宝珠。

[2]包角:保护器物家具外轮廓边角的金属饰件。其三个面角为等腰三角形,常用在匣、箱等上下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