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四年(704年)正月,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代女皇武则天病重不起,早已按捺不住的宰相张柬之等抓住时机率兵进宫,杀死武则天正在宠幸的“嬖臣”张昌宗、张易之,拥唐中宗李显复位,并取消武周国号。是年冬天,武则天在忧郁中死去。
坐上龙椅的唐中宗天生庸懦无能,专信韦皇后,而这位韦皇后为达到自称皇帝的目的,先是残杀太子,后又谋害中宗。羽翼渐丰的李家后嗣李隆基统率御林军杀进皇宫,除掉韦皇后,恢复了其父唐睿宗李旦的帝位。景云三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即后来创立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
唐玄宗即位不久,便对佛教采取了一定的限制。由于受武则天崇佛的影响,到中宗时期,普天之下已出现了“造寺不止,枉费财者数百亿;度人不休,免租庸者数十万”的奇特现象。而此时的朝廷竟听任贵戚造寺度人,那些富户强丁多削发避役。到了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同样懦弱无能的李旦,又准许贵妃、王公大臣之家建造功德院,浪费钱财无以计数,大唐王朝的国计民生受到威胁。
开元二年(714年),根据朝臣姚崇的上书,年轻气盛的唐玄宗下诏,敕命淘汰伪滥僧尼12000余人,责令还俗,并传谕百官,嗣后不得私造寺庙。并同时规定,僧尼必须致敬君上,恭敬父母。自此之后,关于佛门僧尼是否恭敬君王的不休争论基本结束了。
唐长安城麟德殿。该殿是大明宫内的一组华丽宫殿,是唐朝皇帝饮宴群臣,观看杂技舞乐和做佛事的地点。位于大明宫西北部高地上,由前、中、后三殿组成。面宽十一间,进深十七间,面积等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三倍
尽管唐玄宗对佛教做了具体的限制,但并没有禁佛。相反的是在他执掌朝政期间,佛教弟子迎来了造像的黄金时代。至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乐山大佛[1],就出现在唐玄宗一朝和稍后的时期,这尊花费了90年时光雕凿而成的巨大佛像,在显示了“开元盛世”浩大气魄的同时,也展现了唐玄宗对佛的心态。与这个心态对应的还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事件[2],正是在朝廷的许可和支持下,鉴真和尚才得以多次组团东渡,并最终到达了日本,为大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关于唐玄宗的享乐腐化、骄奢**逸、荒唐透顶的故事,在中国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他以自己的智谋才情将大唐王朝推入了“开元盛世”,而且要“殚耳目之玩,穷声技之巧”,尽情地享受一下人生——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三个不同凡响的印度和尚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分别是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史称“开元三大士”。
这“开元三大士”将一种叫作密宗教派的佛家理论带到中国,并在朝廷的支持下,很快发展传播起来。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槃数百年后,天竺国佛法渐衰,佛经几乎散失殆尽。唯南天竺一铁塔中,藏有天上真言佛经,但此塔以铁门铁链重重封锁,无人能开。
当时古印度有一位伟大的学者、佛教大乘般若空宗创始人龙树(后被神化为菩萨),立大英勇之志,发大慈悲之心,口诵大毗卢遮那(即后来密教尊奉的大日佛)真言,绕塔七日,又以白芥子七粒击打铁门。当七粒中的最后一粒甩出后,铁塔紧闭之门轰然洞开。
只见塔内,香灯高一丈余,通明瓦亮,香案之上鲜花排列,宝盖满悬。塔内众神,踊怒纵跳,不令龙树进塔。此时的龙树菩萨至心忏悔,发大誓愿,愿得此真经普救天下一切众生。众神见他至诚忏悔,又立大悲大愿,终于允许他走进铁塔。龙树进塔后,将所藏经文通阅一遍,过目不忘,然后出塔,大门轰然还闭如故。
这就是密教有名的南天铁塔典故。
龙树菩萨出塔后,按记忆写出了塔中经文偈颂[3],即后来形成的密宗教派的经典。密宗教派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传授最深奥秘密教旨,以不可思议的“真言”说法,故又名真言教、真言宗。它是印度大乘佛教发展的后期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它以天衣无缝和无可辩驳的理论,成为大乘佛教最为有力的顶尖真言。
无畏祈雨(《释氏源流》插绘)。开元十年(722年)十月,天大旱。玄宗皇帝派使臣到西明寺请善无畏祈雨。无畏手持满满一钵水,用小刀搅动其间,口中念念有词,随即就有蚪龙一样的东西从钵水中探出头来,无畏再念咒语,接着就见白气从钵中翻腾升起。他对使臣说:“请你速回,雨马上就下。”使臣驰马回程,顷刻间风雷滚滚,大雨倾盆而下,数日才止
密教在隋唐之前即已传入中国,但都还只是些片段的杂部密教。唐开元四年(716年),中天竺高僧善无畏来到长安,开始传授有系统、有组织、已发展成熟的纯正密教。
由于密教的佛法教义无法以一般文字语言说明,只可在身、语、意三密相应[4]之间进行体会,于是就显得分外神秘,并且在这种神秘之中,也蕴藏着更为深邃、玄奥、广大、不可思议的意境。正因如此,它才深深吸引了一批信徒,并在中国很快扎下了根。
善无畏**恬淡简朴,静虑怡神,来中国后,方便诱化,声誉大起,被唐玄宗礼拜为国师。当时中国本土有一名叫一行的高僧,奉玄宗之命去见善无畏,请教佛法。谁知二人一见,相互倾心。从此,一行便投在善无畏门下,学习密教传承以及基本密法。以后,一行在主持大唐繁重的修订历法工作的同时,协助善无畏翻译出密典多部,其中就有《大毗卢遮那佛神变加持经》七卷,即密教根本经典之一的著名的《大日经》。这部经卷,抒发佛门义理,精致严谨,深得密法真髓,千百年来备受推崇。
另一位“开元三大士”天竺高僧金刚智,于开元八年(720年)来到长安,开始传授密法。他在唐玄宗的崇信下,于皇宫内外设坛灌顶[5],广度四众,朝野士庶,争相归依。从师于善无畏的一行,也拜在他的门下亲受其灌顶,秉承其所传密法,深得其要。后来金刚智收受一位来自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弟子,这便是位列“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
金刚智在弟子不空及一行的协助下,也译出密教经典多部,其中有《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以及《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教王经》三卷,后人习惯上将两者并称《金刚顶经》,这部经卷,亦是密教根本经典之一。
就在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等创建汉地密教的同时,印度密教又有一条支流,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中国西藏。以后这条支流教网日张,流行远播于西藏、青海、蒙古等地,形成了区别汉地密教的“藏密”,并成为西藏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相反的是,随着唐末五代的连年战乱,由善无畏、金刚智等首创的中土密教,渐渐法脉断绝,不为人知了。幸得当年来华求法的日本僧人最澄、空海、圆仁、圆珍等,将汉密带回了日本,并逐渐使这一佛教宗派发展、繁荣起来。
许多年之后,人们在法门寺地宫发现了早已断绝的“唐密曼荼罗道场”,因而也就从中窥看到中土密教的神秘和本质。这一切,当然是后话了,暂且不提。
北京雍和宫“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俗称喇嘛教)中的密宗佛造像
却说这“开元三大士”在中土创建密教并很快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中间除了密教本身极其神秘和组织严密的教理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教义中深含着享乐**逸的内容,其教派的始祖龙树曾公开宣称“人生唯有追求欲色为至乐”的荒**论调。这个论调和正在追求欲色**乐的唐玄宗一拍即合,并很快在大唐朝野内外传播开来。
北京雍和宫密宗双身造像(汪尧民摹绘)
唐玄宗对密宗教派的理论越来越崇信,最后到了一刻也难以分离的程度。他在长安宫中住得久了,要去东都洛阳散心,僧人善无畏也得令必须随驾前往。
正是在这样一种崇佛理论的具体指导下,唐玄宗才越来越迷恋女色,不问国事,最后导致了使大唐由兴转衰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马嵬坡事变”的出现连同唐玄宗的仓皇南逃,给了太子李亨以篡夺皇位的可乘之机。他自奉天北上,收兵至彭原,率官吏兵马抵平凉。西北军人立即拥立李亨在关中灵武县境即位,从此完成了玄宗朝向肃宗朝的更替。
就在马嵬坡事变刚过,唐玄宗要逃亡之时,关于去向问题,君臣分别选择了蜀中、太原、朔方、西凉等几个地方。随驾的高力士最后做了总结性的发言:“太原虽近,地与贼连,先属禄山,人心难测。朔方近塞,全是蕃戎,教之甚难,不达人意。西凉地远,沙塞萧条,大驾巡幸,人马不少,既无备拟,立见凄惶。剑南虽小,土富人强,表里山河,内外险固。以臣所视,幸蜀为宜。”上然之,即日幸蜀。
唐玄宗走了,太子李亨篡权成功,是为唐肃宗。面对刀光剑影的乱世,这位新即位的皇帝,却无法回避高力士所担心的“朔方近塞,全是蕃戎,教之甚难,不达人意”的矛盾。虽然朔方军队将领郭子仪、李光弼等率部拥立肃宗并愿为之拼杀疆场,从而构成了大唐军队的主要支柱,但该部多为突厥,极难顺从。后来肃宗又调集的西北各镇军人,也是一支成分复杂、信仰不同的少数民族军队,只凭传统的儒家忠君保国思想是不能稳定它的。而军心不稳,战斗力就无从谈起,并且蕴藏着随时倒戈的危险。为了求得各个民族间在思想上的共识,让军队为大唐效力,唐肃宗不得不再次借用已在西北少数民族中有极大影响的佛教,而法门寺已是极负盛名的佛门圣地,唐肃宗立即诏令平叛指挥部移驻当时被称为凤翔郡的扶风。
泥塑供养人头像。高32厘米,约5~8世纪,新疆克孜尔第77窟出土
唐肃宗到了扶风,首先秘遣使者至已陷入“魔掌”的长安城,向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求秘密法,以降叛军“恶魔”。
不空接到诏令,立即指导肃宗收复京都长安的策略,并指导在扶风设曼荼罗“降魔”。他召僧侣数百,每日念《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以招兵引将,消灾降魔。当时数百名僧众在曼荼罗内道场昼夜念佛,声闻禁外……不久,陇右、河西、安西、西域诸路大军奔赴扶风,聚集在肃宗的大旗下,开始了向叛军的战略反攻。
不空护国(《释氏源流》插绘)。唐代僧人不空,十五岁出家,师事金刚智,学得《大曼荼罗法》,颇有灵验。天宝元年(742年),西蕃发兵入侵安西,包围了西凉府,情势十分危急。唐玄宗请不空入宫,令其设法退兵,不空请皇上亲自到寺庙主持道场(注:一说在长安,一说在法门寺),自己秉香炉诵《仁王密语》。未久,只见有约五百名神兵出现在殿庭。不空禀报玄宗说,这是沙门王子领兵前来相救,请赶快设食款待,前往前线御敌。到四月二十日,安西传来消息,四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余里处,云雾中突然出现一队神兵,鼓角雷鸣,山崩地裂,蕃兵吓得惊慌失措,有人举弓射击,弓弦尽断,只见城北门楼上有天王怒目而视,蕃将率先奔逃,溃不成军。玄宗览奏,重谢不空,并加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同时命令各地城楼都设置天王塑像,以示纪念。
至德二年(584年),唐军收复长安,唐肃宗将这次胜利归之于佛的神灵保佑,功劳首推僧人不空,并诏不空入皇宫为皇帝行“转轮王七宝[6]”灌顶大法,俨然一位忠诚的佛门弟子。
既然佛的神灵可以稳定军心,可以保佑唐军取得一次次胜利,那么就一定能保佑李家王朝政权的稳定与巩固。出于这种考虑,唐肃宗不顾当时战乱未平、国困民穷的尴尬处境,于上元二年(761年)诏令臣僚僧众到法门寺打开地宫,迎奉佛骨。
与此同时,李光弼正率领唐军与叛军史思明部在洛阳血战,唐将康楚元在襄州叛变,并切断唐王朝的漕运粮道,大唐王朝尚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由于财政的极度困难和战局的吃紧,迎奉佛骨的活动只持续了两个月便匆匆结束了。
唐肃宗在改元宝应后不久便病死,生前借助佛事活动平息“安史之乱”的目的虽未达到,但客观上却为巩固李家王朝的政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经过一场兵祸战乱之后的李家王朝,以胜过以前的热情展开了迎奉佛骨的活动。
贞元六年(790年),大唐历史上已到了德宗一朝。这时的大唐帝国虽距“安史之乱”的爆发已过去三十五个年头,但藩镇专权的隐患却愈演愈烈,各节度使纷纷称王。政治上的严重失控,导致国家民族的内乱日趋频繁,难以收拾。
而这一年恰是大唐王朝迎奉法门寺佛骨三十年一度的“法定”日子,这个日子的到来,使正处于焦头烂额的德宗极为欣喜和重视。他立即诏令到法门寺迎奉佛骨于宫中,又送各大寺院以示众,并倾都瞻礼,施财巨万。遗憾的是,这次迎奉活动并未使失控的政局得到控制,无可奈何的德宗只是借此获取一点心灵的自我安慰罢了。
注释:
[1]乐山大佛:又称凌云大佛,位于今四川乐山市东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合流处。大佛为依栖鸾峰断崖凿成的一尊弥勒佛倚坐像,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开凿,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工程前后进行了90年。据最新测量,大佛自头至足为58.7米,若加上已被毁掉的莲花座,则通体高70米左右。佛首与山平齐,脚踏大江,气势宏伟,人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2]鉴真,中国唐代僧人,日本律宗初祖。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自幼出家,后归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法。唐天宝元年(742年)应日本留学僧荣睿和普照之邀,率徒众携经论法物等东渡日本。前后五次,因风浪阻止,皆未成行。天宝十二年(753年)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欢迎。他在东瀛首开登坛授戒之例,于奈良兴筑唐招提寺,又校正佛经,塑造佛像,指导修建佛寺、辨别药物等,对中日文化的交流有巨大贡献。
[3]偈颂:佛经体裁之一,即颂词。多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多言为句,四句合为一偈。
[4]三密相应:密教用语。大日佛为遍法界之身,故法界体相,为其身密;一切声音,为其语密;周遍之识大,为其意密。“三密相应”为修密之要,指众生的身业(身之所作)、语业(口之所语)、意业(意之所思)与如来的三密,入我我入,无二分别。故行者以手结印契修身密,口诵真言修语密,心观本尊及随事起念修意密。
[5]灌顶:原为古印度国王即位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密宗所采用。凡弟子入门,须先经本师以水或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极甘美)灌洒头顶。灌谓灌持,明诸佛之护念;顶谓头顶,表佛行之崇高。
[6]转轮王七宝:转轮王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圣王,具三十二形像,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降伏四方,故名。又因飞行于空中,亦称飞行皇帝。佛教袭用其说,以之为护法神。据佛经载,转轮王共有四位,各持金、银、铜、铁转轮,皆拥有轮宝、白象、绀马宝、玉女宝、明月珠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等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