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宫深处的“救命”呼声(1 / 1)

就在谭温江部盗掘慈禧陵的时候,柴云升部也正在全力寻找乾隆裕陵的地宫入口。由于缺乏知情者如苏必脱林者的指点,柴云升本人对乾隆陵又知之甚少,故他的部队一开进陵寝,便像无王的工蜂一样嗡嗡叫喊着,四处搜寻,遍地盗掘。有的登明楼,有的入跨院,有的上宝顶,上上下下,窜来窜去,一片忙碌,更是一片混乱。

柴云升原是张宗昌麾下的一名师长,当时孙殿英初入山东济宁不久,二人便开始交往,后竟成了很好的朋友。在蒋介石北伐时,为加强统一指挥和增强孙殿英部的实力,张宗昌将柴云升师大部编入孙军,柴本人也划归孙殿英直接指挥,仍任师长之职。由于柴本人平时治军较严,所以其部号称孙殿英军的劲旅,以勇猛和敢拼硬仗著称,深得孙本人的信任和喜爱,故孙殿英将这次挖掘乾隆陵的肥差交给了柴。但这盗陵跟打仗毕竟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地宫入口尚未找到之前,只凭一股硬劲和拼劲无目的地蛮干,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这些兵士在整个陵园之中折腾了半夜,尚未找到一点眉目。这时柴云升有点急了,蛮劲再次上涌,他想起在过去几十年烽火连天的岁月中,每遇到攻城克垒时,若城门久攻不破,可转而攻夺城墙,只要将城墙撞倒、炸开,同样可以进入城中,达到夺取和占领的目的。而眼前这乾隆的陵墓,其地宫的中心就在那小山一样的坟头土堆下,只要前后左右一齐动手,朝着那堆黄土下挖过去,地宫何愁不被找到?想到这里,他令自己手下最得意的旅长韩大宝,率部挖掘陵墓宝顶的最前方,也就是明楼的后方,令三个团长分别率部挖掘宝顶的左、右和宝顶上端,企图以四面开花的方式打通地宫。与此同时,他还当场下令,“只要挖出地下的一块窑砖,赏一个袁大头”。所有的官兵听说挖出一块砖就能换来一块银圆,刚刚消退的热情又被鼓动起来,于是个个争先,人人望赏,镐头铁锨又狂飞乱舞起来。

此时的柴云升没有想到,这盗陵毕竟不是战争中的攻城克垒,若四面包围、四面出击,可迫使敌方四面阻挡,以分散其兵力和抵抗力量。但这座陵墓的地宫不是凸出地面,也不是在一般几尺深的地下,而是在距地表六七丈的深处,若挖掘的深度不够,只是像开山打隧道一样,挖个一二丈深就开始横着穿过去,即使将昌瑞山打通,也找不到地宫。柴云升的蛮干与谭温江的聪明和老练,让人越发感到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谭温江与土匪出身的柴云升的不同。

但是,柴云升的整个布置,尚有一处是可行的,那就是在宝顶挖掘的一支力量。可惜的是这支力量几乎是从宝顶的最上端往下掘进,且还开了一个四方形的大口子,如此一来,每挖下几米,四周的土都塌陷下来,复将挖出的土坑填平,这样循环往复,几乎没有什么进展。多少年后,有研究者认为,此时若将这个口子改成圆柱形的井筒状,并将位置下移到东南、东北或西南、西北的任何一个角落,以此下挖,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此处不易塌陷,且离地宫最近。这是一切富有经验的盗墓贼采取最多的方法和选定的位置,时隔二十年后,东陵的其他陵墓被盗时,盗墓者采取的方法和选定的位置,都是从此处下挖,并在一夜之间打通地宫。

然而,柴云升和他那些只知打家劫舍、攻城略地的部下,均不知这盗墓的秘诀,所以,他们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心血也就是一种必然了。

有了慈禧陵的经验,韩大保指挥手下官兵在明楼前的琉璃影壁下,急如星火地挖掘起来。尽管乾隆陵跟慈禧陵有所不同,但毕竟大同小异,其建筑格局基本是一致的,所以韩大保决定按照慈禧陵的办法挖下去。由于这次采取了垂直而下的短捷途径,在挖到四丈多深时就发现了金刚墙壁。沿着墙壁,又挖下丈余,在汉白玉雕阳文经咒的金刚墙上发现了异样的痕迹。沿着这痕迹用铁锹向里打去,终于开出了一个二尺见方的口子——地宫入口找到了。这时已是7月9日的深夜。

乾隆皇帝裕陵琉璃壁下的盗口(清东陵文物管理处提供)

柴云升见找到了地宫入口,立即让其他几支队伍停止盗掘,专门负责警戒,并严令未经他的允许,无论是旅长还是团长都不许接近地宫入口,有违令者当场枪毙。开棺取宝一事由亲信旅长韩大保部全面负责。

韩大保受此重任,既兴奋又激动,准备了一些必需工具,带领二十名亲兵来到地宫入口前开始行动。尽管十几道马灯、手电的光亮对准了地宫入口,但洞内黑暗幽深,像一只张开的虎嘴,除了一股股阴毒并带有霉臭味的冷风寒气向外喷散外,里边的一切都无法看清辨明,让人望之头皮发奓,脊背发凉。由于时间紧迫,不可能也绝不允许等到天亮再进入地宫,韩大保只好硬着头皮让两名胆大的亲兵先进去察看一下情况。这两名亲兵平时号称“傻大胆”,但此时面对这个黑咕隆咚的“嘶嘶”向外喷散着霉臭雾气的洞口,直感到脊背冷汗直冒,牙齿上下打战,两腿瑟瑟发抖。韩大保看到手下的弟兄已成这个样子,又望望那个龇牙咧嘴的黑乎乎的洞口,想象着地宫中那死人的恐怖形象,心中有些害怕。但想起师长的重托、时间的紧急,还有那满棺的珍宝,韩大宝又狠下心来。“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他这样想着,牙关一咬,命令两名亲兵开始行动。

两个“傻大胆”见事已至此,只有进而不能退,也就抖擞精神,手中分别握了把张开机头的手枪和一个手电筒,先后钻入洞中。

乾隆皇帝裕陵地宫构造和盗口示意图(徐鑫提供)

这两个士兵当然不知道最先接触的是一个斜坡甬道,这条甬道有四五丈长,同慈禧地宫一样,是专门为滑放墓主人的棺椁而特设的。当棺椁送入地宫入口后,在斜坡甬道上铺放一根根滚木,棺椁压在滚木之上,并借助其下滚的力量,轻轻滑入地宫的第一道石门处,然后再慢慢移于后室。更令这两个“傻大胆”难以想象的是,此时的乾隆地宫已渗满了四五尺深的地下水。这些水由于久积不散,在和棺木、尸体混合后,形成了一种霉变后的毒菌散布于整个地宫之中,若过量吸入这种毒菌,便会置人于死地。

但这个时候的两个兵士,只是感到地宫中霉气钻鼻刺眼,阴风阵阵,尚能支撑,他们沿着墙壁慢慢向下走去。由于雾气茫茫,既浓又重,手电的光像夜中的荧火一样几乎不起作用。他们越走感到雾气越重,阴风越急,大有彻骨浸髓之感,且脚下还不时地滑动起来,用手电一照,见地砖上已结满了黑绿色的青苔,一块又一块,像癞蛤蟆皮一样密密麻麻,令人望而生畏。

如果这两个“傻大胆”就此止步,钻出地宫入口,向长官报告地宫中什么也没有,或说有一道石门挡住了去路,就不会造成最终的悲剧。但他们不是富有经验的盗墓贼,甚至都未听说过盗墓者的故事,而即使偶有所见,或偶有所闻,恐怕也在劫难逃。因为这乾隆的地宫实在有些特别,其特别之处就在于渗积的那几尺深的水,这是慈禧地宫所未有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已注定了在劫难逃的命运。

乾隆皇帝裕陵地宫入口与斜坡隧道(作者摄)

当两人摸索着又向前走了十几步时,只听前边的那个兵士“扑通”一声被脚下的苔藓滑倒在地。后边的那个尚未反应过来,前边的兵士已本能地拽住了他的衣袖。于是又是一声闷响,二人全部摔倒,并沿着斜坡向下滑去。这斜坡甬道越往下越陡,苔藓越多越厚。他们已完全不能自我控制,就像两根木头一样向最底部飞速滑去。没有几秒钟的工夫,只听地宫深处两声“扑通扑通”的响动,两个人先后落入水中。

“救命啊——救命!”这是两人落水后发出的第一声信号。

韩大保等人听到从地宫深处蓦地传来呼救声,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连蹿带蹦逃离地宫入口,恐怕被传说中的毒箭射中自己。过了好长一段时间,见无毒箭之类的东西射出,才又十分小心地向洞口围拢而来。韩大保冲地宫喊话,问发生了什么不测,怎样营救,但里边未做相应的回答。韩大保不知道他们已落入水中,并在水中“扑通扑通”地向挣扎。由于坡道太陡,加之苔藓太多太滑,任凭他们怎样折腾都无济于事,而高度的精神紧张和心理恐惧,又使他们忘掉了一切要求上边的官兵营救的办法,只是在原地挣扎、呼喊着谁也不知如何是好的一句话——“救命!”

两个“傻大胆”已被这突如其来的横祸吓破了胆,越想拼命往上爬,越是不能成功,在近二十分钟的挣扎呼喊中,见上面无任何动静,以为对方没有听到自己的呼喊,情急之中,索性举起手枪“砰砰啪啪”地向洞口开起火来,子弹碰到洞口的石壁上,蹦蹿起道道耀眼的火光。

韩大保等人正在洞口四周焦急万分,不知如何应付地宫突变的两难时刻,忽闻地宫深处枪声响起,子弹飞窜而来,更是摸不着头脑,再次嗷叫着四散奔逃。

半个小时之后,两个“傻大胆”子弹打光了,嗓子喊哑了,在极度的惊惧和霉气的熏闷以及绝望中相继晕倒,最后被地宫积水活活淹灌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