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1908年11月14日傍晚),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驾崩于西苑南海中的瀛台。当内务府几个臣僚闻讯匆匆赶到四面环水、与世隔绝的南海瀛台光绪生前被囚禁的涵元殿时,见光绪的卧室里,到处布满了乱丝的蜘蛛网,四壁的糊墙纸已经发黄脱落,墙角露出青绿色的墙砖,散发出一股潮湿腥臊的霉味。寒冷的湖风穿过破烂不堪的窗户,呼呼啦啦地吹动着床前的幔帐,那黄色的幔帐因岁月的剥蚀而变得异常陈旧和惨白。床前的方砖上,残留着呕吐物和汤药的痕迹。这位倒了一辈子霉的光绪皇帝,直挺挺地僵卧在一张形似破烂的铺板上,胸腹塌陷,两胛暴突,肋骨支离,嘴巴大张。那未能闭上的眼睛,放着怨恨、悲苦的惨光,眉宇间那道由于怨愤不平而蹙在一起的皱纹,依然未能伸展开来。青白的脸上泛着冷光,这种光随着光绪已出窍的灵魂,飘忽游**于正在操持后事的太监身上,并将几张丑陋的脸染上了一层死灰色。整个涵元殿笼罩在一片死寂与恐怖之中。
就在光绪驾崩的第二天下午(未刻),统治大清王朝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在西苑仪鸾殿撒手人寰,归天而去。
光绪和慈禧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相继崩亡,而他们母子二人生前的关系又是那样剑拔弩张,并欲置对方死地而后快,这不仅在清代历史上所未有,亦为中国历史上所罕见。因而,当这个消息传出时,朝野惊骇,中外哗然。慈禧的崩亡,似在情理之中,但光绪的驾崩,却让人感到突然,感到意外,感到不明不白,感到其中必然暗藏了杀机和阴谋。于是,惊愕之后,各种猜测和议论遍布庙堂之内、市井之中,关于光绪驾崩的隐秘传言也不断从宫中传向民间。据一位名叫屈桂庭的医生透露,他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八日最后一次进宫为皇帝诊病时,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乱滚,大呼肚子疼痛难忍。三天后,光绪帝驾崩了。此言传出,又带出了一连串深宫内幕。从这些内幕来看,光绪有极大的可能死于谋杀,只是谁是凶手,却又分出几个枝节。在诸多被怀疑者中,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慈禧。这位向来以阴险、刻毒、专权著称的女人,自知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她不愿让自己的政敌光绪在她死后再掌朝政,便秘密派人将光绪先行谋毙了。此种说法在当时广为流传,并为许多人所相信。还有一种传闻是,光绪帝被囚禁后,被置于李莲英的严密监视之下,同时李莲英又经常制造一些不利于光绪的谎言去告知慈禧,光绪帝自是对他痛恨异常。而与李莲英沆瀣一气的太监崔玉贵,在慈禧西逃的1900年,直接杀害了光绪帝的珍妃,光绪帝自是对他恨之入骨。正因如此,李莲英、崔玉贵在确切地得知慈禧马上就要归天的最后一刻,二人经过密谋,决定先将光绪害死,免得慈禧死后,光绪重操权柄,对自己不利。二人谋计之后,遂暗使手下一个名叫宋小胖子的太监,襟怀利刃,伺机刺杀光绪。后刺杀未果,李莲英、崔玉贵又在光绪帝的进食中暗中下毒,终使这位年轻的皇帝含恨而去。还有一种传闻,说袁世凯出于和李莲英、崔玉贵同样的心理,在光绪帝的进食中做了手脚,致使光绪一命呜呼!到底光绪死于谁手,这又成为晚清历史上一大悬案,留给后人破解了。
中南海瀛台连接外部的小石桥
不管光绪是由于自然病亡还是被谋害而死[1],他是清朝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却是事实。当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大清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军攻占威海卫后,慈禧等当朝执政者为挽救苟安之残局,遂强行决定,与日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自亲政以来,逐渐怀有“励精图治”之志的光绪,有感于丧师失土的莫大耻辱,悲愤至极,禁不住声泪俱下。也正是在这场不平等战争中,光绪才沉痛而清楚地认识到“国势艰难”而“殷忧危之”。因此,他首次得到康有为的变法奏书后,引起了强烈的思想共鸣,禁不住“览而喜之”,遂下定了变法求新,以图自强的决心。晚清的历史进展到此处,标志着光绪与慈禧往日那微妙关系的正式破裂,整个朝廷中的“维新派”和“保守派”之间充满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以当朝天子的威望和锐气,毅然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革新。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以无比感奋的心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立即投入到这场变革之中。遗憾的是,历史没有让人看到这场伟大变革的成果,而是留下了一个极为悲惨的结局:在光绪颁诏百日之后的八月初六日,正在紫禁城中和殿阅览奏文的光绪帝,被慈禧派来的一群太监和一队“荣禄之兵”,押至西苑南海瀛台囚禁起来。变革中的前卫人士康有为、谭嗣同等人,逃的逃,死的死。这场清代历史上最后一次企图通过内部变革而拯救自己于危难之中的机会又失去了。
被囚禁的光绪尽管失去人身自由,但革新之志未泯,他在等待机会,准备东山再起。两年后的1900年8月16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慈禧准备离京出逃之际,光绪见有机可乘,遂以与外使“面谈”为由请求留京。但在政治的角逐中经历了无数次惊涛骇浪的慈禧,怎能看不出这点花招,倘自己出逃在外,光绪留京,那么这大清的政权自然也不再属于自己而归光绪了。聪明老辣的慈禧不但未同意这个请求,而且为免后患,她强行将光绪一同带走。在出逃西安的路上,光绪望着满地的黄尘和灼人的热浪,想着国破家亡之恨,悲感交集,忧郁终日。但积压在心中的那满腔忧国之愤和图强报国之念仍然时有所现。直到第二年被慈禧带回北京时,他还希望自己能挣脱桎梏,继续施行变革之策。为了这个变革方略,他希望慈禧早日归天。他希望凭着自己年轻的生命和澎湃的**,早日迎来变革的辉煌硕果。
但历史不再给予他机会了。回京后的光绪仍然被囚于南海小岛那与世隔绝的瀛台。他像一个实际上的民间囚徒,不仅失去了人身自由,而且还要不断地经受着慈禧的生活虐待、无端训斥和那些凶顽太监的欺凌。他每天食的是粗粝酸臭的饭菜,喝的是半开不开腥咸皆备的温暾水,穿的是冬天难以御寒的破旧衣衫和鞋袜。面对这猪狗似的生活,光绪倘稍有不满,便又会招来凶险之祸。一次,光绪望着窗外喃喃自语,恰被李莲英的一个心腹小太监听见。这小太监虽没有听清内容,还是向李莲英告了密。李莲英闻报,遂凭着自己心怀恶意的推测,接着对慈禧禀告道:“当今皇上自咒老佛爷,乞求神灵开眼,早拿太后归天。”慈禧闻言大怒,亲率一群太监来到瀛台,抓住光绪一顿猛打。怒愤之中,慈禧亲自上前抓住光绪的辫子,用尽泼妇之力,一拳打掉了光绪两个门牙。光绪满嘴血流不止,痛得在地上乱滚,几天都无法吃饭……慈禧对光绪痛恨至此,绝情至此,早已失去了母子之情和人之常情,转入了一种近似兽性的摧残与虐待。而当人一旦变成了丧尽天良的兽类,就会做出禽兽不如的疯狂行径。纵然光绪望眼欲穿,也没有盼到已失去天良的慈禧开恩,将自己释放出来。他纵有千般革新谋略,万般救国**,也只能在岁月的流逝中化为灰烬。当他终于在囹圄中以忧愤之情等到被谋杀时,才知道一切的理想与希望只有等来世再去实现了。光绪皇帝死了,紫禁城最后一颗希望之星陨落了,大清王朝连回光返照的短暂机会都没有迎来,也随着光绪的怨魂寿终正寝了。
慈禧出殡情形
慈禧灵柩出现在东直门外专门为在京外国人搭建的看台前。在城内,灵柩用的是八十四人抬,出城后换用一百二十八人抬的“落地满黄”皇杠。
这个场面,时任荷兰阿姆斯特丹《电讯报》驻华记者Henri Borel(亨利·博雷尔)在参加完慈禧太后葬礼之后,做了这样的描述:“庞大的灵柩现在已经离我们很近,距离地面很高,这个用黄色织锦覆盖着的庞然大物像一团火似的燃烧,闪耀,发光,释放出明亮的金黄色。这是我从未见过的,代表中国皇族和只有皇帝才配穿戴的黄颜色,任何人如果僭越违规是要杀头的。它由一百多个轿夫抬着,缓慢地向前移动。它前进的行程是如此困难和复杂,恰似这黄澄澄的灵柩是一沉重的纯金块,其柩衣也好像是用金属,而非织锦制成的。在阳光下,它像是一道金色的瀑布。在这个皇家的金黄色灵柩中居住着一个以蓝凤凰与红花为象征的造物。沿路的士兵们全都持枪致敬,外国公使的警卫们也都向灵柩敬礼。”
光绪驾崩后,由慈禧在弥留之际亲选的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是为大清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年号宣统。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光绪在登基直至被谋杀的长达三十四年的岁月里,不但一生竭力倡导的改革事业未能成就,图谋报国的壮志未竟,就连自己的陵寝也未兴建。直到他驾崩后,才由他的异母弟,新登基的宣统皇帝溥仪之父醇亲王载沣派人在西陵界内找了一块叫绝龙峪的地方,兴建了清王朝统治时期最后一座皇帝陵寝,并于五年后将其草草安葬。光绪帝倒霉至此,醇亲王愚蠢至此,无以复加。生前的哀婉凄惨、身陷囹圄总算过去,但死后以真龙天子之身,落到绝龙峪中,可知他的孤魂该是怎样的忧愤与悲惨,可见大清王朝确也是命当该绝了。而当大清王朝正式宣告灭亡时,已驾崩三年的光绪皇帝,那硬邦邦的尸体还躺在紫禁城一间漆黑的屋子里。
与光绪不同的是,那位一生都在恃宠专权、作威作福的慈禧,生前享尽人间荣耀与辉煌,死后更是气派非凡,华贵异常。在她崩亡二十四天后的十一月十六日,慈禧的“佛体”入殓于棺椁之中。伴她放进棺椁的还有大量金银珠宝和其生前喜爱的宠物,整个棺椁造价昂贵,豪华无比。其木料均取自云南的深山老林,只是这些木材的运费就耗银数十万两。当棺椁成型后,先用一百匹高丽布缠裹衬垫,然后再反复油漆四十九次,始装殓慈禧尸骨。在入葬前,抬棺的杠夫们要在德胜门外“演杠”十天。演习中,按正式送葬的要求,杠夫们抬着一块和棺椁重量基本相同的大厚板,木板中心放着满满的一碗水,来回行走,直到碗里的水洒不出碗外为止。
慈禧太后安葬时纸人纸马组成的仪仗队。其仪仗规模与真人大小无异,阵势甚为壮观(画面中背景为今北京景山公园)
在经过一番辛苦的折腾和匆忙准备后,慈禧出殡的日子终于来临。王公大臣倾巢出动,送葬的大队人马浩浩****,颇为壮观。走在最前面的是由六十四人组成的引幡队,高举花花绿绿的万民旗、万民伞。接着是上千人组成的法架卤簿仪仗队,分别举着数不清的金瓜、斧钺、朝天镫,一派刀枪如林、幡旗蔽日的浩浩威势。仪仗队后面是几千名杠夫,分几十班轮流抬运那巨大棺椁,每班一百二十八人,接连更替,退而复始,未有停止。跟在棺椁之后的是十路纵队的武装兵弁,兵弁之后是由数千辆车子组成的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的车队。整个送葬队伍绵延数十里,浩浩****,气势灼灼,所过之处,凡有碍行进的建筑物,一律拆除。从京城到东陵,一路之上设有几十处大小行宫,以供送葬人员食宿休整。同时每隔一段距离用优质布匹搭起芦殿、黄幄,以做临时休整之所。即使这临时的黄幄,也是玉阶金瓦,朱碧交映。那停放棺椁的芦殿,更是华丽异常,尊贵非凡。除用黄绸布围成一座内城,还要用白绫子布围成外城,外城之外还有一道网城,以做防御守护之用。
从慈禧崩亡到棺椁抵达东陵,其间折腾了将近一年,最后总算于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初四日巳时,将棺椁葬入菩陀峪定东陵地宫。整个殡葬共耗费白银一百二十多万两,为大清历代帝王后妃葬礼之最。这个女人假如死后有知,也应该含笑九泉了。
这个场面,时任荷兰阿姆斯特丹《电讯报》驻华记者的Henri Borel参加完慈禧太后葬礼之后,做了这样的描述:“看台上所有的西方来宾都站起身来,脱掉了他们的帽子。庞大的灵柩就这样在我们的面前经过,那蓝色的凤凰在柩布上翱翔,红花在鲜艳的金黄色绸缎上怒放,交织出一种斑斓的色彩。灵柩顶上的金球像太阳一般放射出光芒,那黄色的绸缎流光溢彩,耀人眼目。慈禧太后就是这样辞别了人世,这位奇妙而可怕的女皇。”
正当慈禧躺在华贵舒适的地宫里,为她生前死后的无上“荣耀”而志得意满、沾沾自喜时,她没有想到,辉煌夺目的紫禁城已进入大清帝国日落后的黄昏,光芒灿烂的昌瑞山,也将很快王气不再,并进入一代王朝彻底衰败的暮色之中。更令她难以想象的是,此时,在她生前统辖的河南省永城县一个二十岁的乡村青年,已走出贫困的故乡四处寻找发迹的机会,并于十九年后率领手下的军队盗掘清东陵,在大掠其财的同时,又将她本人特别“关照”地抛尸棺外,大加污辱。
这个青年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盗陵将军——孙殿英。
清代妃园寝简表
注释:
[1]1938年秋,崇陵遭盗匪破坏,光绪皇帝载湉被弃尸于宝床之下。经查阅载湉生前的病历资料,显示他自幼体弱多病,成年后长期遗精,还患有肺结核、腰椎结核、头疼头昏等症,并且饱受慈禧的精神虐待,五脏六腑俱损,气血双亏,药石罔用,终因心肺衰竭合并急性感染而死。2008年,国家清史工程编纂委员会正式宣布清光绪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