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卷图文并茂的彩色画,既不是山水,也不是花卉。在长1米、宽0.5米的画面上,用红、蓝、棕、黑诸色,上面分四排绘了44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穿短衣短裤,有的穿长袍,有的光背,大部分徒手,少数手持器械。这些人都是用工笔彩绘在绢帛上,每一个人有一个运动姿态。图画原无标题,但从人物的运动姿态及所标文字内容来推定,这就是古代的《导引图》。此图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健身图,它为研究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导引”疗法的源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中国古代的导引,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根据《庄子·刻意》李颐注,导引就是“导气令和”“引体会柔”。这一注解恰当地说明了组成导引这一运动的方法特点和要求。由于呼吸在此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也称为“导引行气”或“行气”。这种导引术在春秋战国时已经普及,中国最早的医药文献之一《黄帝内经》上即记载有“导引行气”的方法。
《庄子·刻意》中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行之人、彭祖寿考者(彭祖得以长寿)之所好也。”后汉时崔定在《政论》中也提到“熊经鸟伸”和“吐故纳新”在强身延年方面的作用,三国时的名医华佗把导引术总结为《五禽戏》,即“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至今四川、重庆等地还流行有《五禽图》导引方法。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摹本
“导引”为什么能够防治疾病,它的理论根据究竟是什么?用一句简单的成语来回答,就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这样说过:“道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故也。若夫绝坑停水,则秽臭;滋积委木则虫蝎大半。真人远取之于物,近取之于身。”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也说:“须知按摩,摇动枝节,导引行气,……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义在斯尔。”宋代蒲虔贯在《保生要录》中,则更明确地把“流水不腐”的道理用到养生学中,他是这样说的:“水流则清,滞则浊。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
古代人从“流水不腐”这种认识出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医疗体育形式。《导引图》《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运用。这些医疗体育形式,各有特点,各有用途,效益相裨。属于肢体部位的疾病则通过肢体运动来防治,有关内脏部位的疾病则用导引和呼吸法,局部活动不便的可以进行按摩。
关于“导引”二字,最早的记载见于《庄子·刻意篇》。庄子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这是“导引之士”所爱好的一种健身运动。
马王堆《导引图》中绘有“沐猴欢引炅中”,这是效法猴子的欢叫声来治疗“热中病”的。这可能与“六气呼吸法”有关。
有关“导引”的古代传说非常多,仅见于《云笈七签》的就有不少神仙之类的导引术式。其中彭祖导引法中说可除百病,延年益寿。彭祖为殷大夫,经夏商数代,活了700余岁。这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却告诉人们,导引的起源很早,历史悠久,而且还告诉人们,适当的运动可以使人健康和长寿。
那么,导引是怎样起源的呢?《吕氏春秋·古乐篇》有段耐人寻味的记载,说是在唐尧时代,由于水道壅塞,人们心气郁闷,筋骨阏塞。尧教大家跳舞来宣导气血筋骨。这一段记载,真实性如何,无从考证,但是,看起来比较合乎情理。后来宋代罗泌的《路史》也有一段内容与此大致相同的记载。可见古代的导引,不仅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很可能来源于舞蹈。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书共有十种之多,除《导引图》外,还有《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等,不少医学专家经过研究后认为,中国古代医疗技术极其先进。西方医学史记载12世纪的意大利外科医生罗吉尔是用水银软膏治疗痈肿和皮肤病的创始者,但是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中,使用水银治疗上述疾病不仅已有软膏制剂,而且还有其他剂型。可见,中国是此疗法的最早发明者,它比西方早了八个世纪。另一本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有“揗脉如三人参舂不过三日死”的记载。它是说,如果给症人切脉,病人的脉搏,好像三人手执杵棒联合参加舂谷一样,很快地以三联的节律协调地用力进行。那么,这个人病情极其危险,过不了三日就会死亡。这在现代心血管病诊断上,叫作“三联音律的奔马律”。据医学史介绍,Trauba氏对奔马律伴有交替脉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并于1872年提出报告,所以被命名为Trauba氏奔马律杂音。但是,谁会想到比Trauba氏早2000多年,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中国医生已经发现了“揗脉如三人参舂”,极形象地描述脉诊断上奔马律的三联音律特征。一些医学家指出,东西方有关的心血管诊断学发现是在各不相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先后经过2000多年间隔记录下来的,马王堆医书的发现,不能不使人惊叹中国古代医学卓越先进的临床诊断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