轪侯利苍——刘邦的亲信(1 / 1)

汉高祖刘邦像

当轪侯家族的世系被弄清之后,马王堆汉墓发掘者和研究者接着迫切需要知道的,就是这个家族成员的生活经历及人生命运。关于马王堆二号汉墓墓主人轪侯利苍的生平,历史上没有专门的传记流传于世,只有《史记》和《汉书》分别在功臣表中做了简单的提及(前文已述),且《史》《汉》两家在记载上又有抵牾和参差之处。因此,只有将这些零散、简单的材料综合起来,加以校订和研究,再根据考古发掘的旁证材料加以推测,才能对轪侯家族不同人员的情况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有一个基本符合历史史实的了解。当然,几乎所有的考古人员和研究者都感到,要追寻已逝去2000多年的利苍的影踪,就无法绕开同轪侯家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个关键性人物——这便是汉高祖刘邦与长沙王吴芮。

刘邦其人其事,熟知中国历史的人自然不会陌生。这个秦朝末年小小的泗水亭亭长,竟在押解刑徒去骊山服役的途中,斩蛇率众举义,从此走上了武装反秦的道路。当风雨飘摇的秦王朝在各路义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时,刘邦与当时最强大的义军首领西楚霸王项羽,又展开了一场争夺天下的大拼杀。双方经过4年的激烈交锋,刘邦终于在著名的垓下之役彻底击败了项羽,扫除了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并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在“汜水之阳”的定陶即皇帝位,正式建立了西汉政权。

国家名义上得到了统一,刘邦也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帝位,看来已是万事大吉了。但是,刘邦深知,国家初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首要的问题出现在国家内部。当年自己起兵反秦及在和强敌项羽的争霸战中,凭借一群梦想着称王称帝的乱世枭雄和政治野心家的支持与妥协,才成就后来这个局面的。既然霸业已成,而江山是大家共同打下的,胜利的果实自然要大家来分享。所以,在垓下会战胜利之后,刘邦不得不把大片国土分封给往日这些与自己共赴生死的弟兄们。他先后分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故韩王信为韩王、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英布为淮南王、臧荼为燕王、张耳为赵王以及后来取臧荼而代之的卢绾八位异姓王。就当时西汉所占有的版图看,从太行山以东几乎都成了各诸侯王的封地,宛如战国末期残存的东方六国,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与西汉中央王朝形成了对峙的政治格局。这些分封的诸侯王表面上对刘邦的中央政权表示臣服,但骨子里却依然残存着非分之想,并潜伏着向朝廷发难的危势。除此之外,另一个最为严重和棘手的问题,是来自外部的“胡越之害”。胡是指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越是指秦末在百越故地上建立起来的南越国政权,这个政权在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大的政治、经济势力。《汉书·地理志》颜注引臣瓒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从今天的地理位置来看,百越所包括的势力范围,应是广东、广西、福建等我国广大地区和越南。假如这个庞大地区的割据势力,联合起来向西汉中央政权发动进攻,其后果自是严重和可怕的。

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险局,一生都在琢磨如何“治人”,而不是被“治于人”的老谋深算的刘邦,同他忠诚谋臣张良、萧何在反复权衡思量之后,采取了一条看似颇为得力的重要措施,这就是由中央朝廷选派代表到诸侯国担任丞相之职,其目的是通过这个代表人物去监视各路诸侯的不轨行动,并加强对他们的控制。正是由于这种具有非凡政治意义的考虑,被派往诸侯国担任丞相的人选,各方面条件就要求得异常严格,而首要的条件,自是要绝对忠诚于中央朝廷,也就是说非刘邦本人的心腹亲信而不能担当此任。其次,被派去的人还应具备非凡的才能,要有能力控制住诸侯王及这个国家的臣僚,使他们服从于中央朝廷。这二者互为唇齿,缺一不可。倘只忠诚于中央朝廷而无驾驭诸侯的本领,或只具有才干而不忠于中央,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恶果。马王堆二号墓的墓主利苍,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和本身具备入选条件的情况下,才被派往由吴氏家族为王的长沙国任丞相的。

为什么中央朝廷,或者说刘邦本人选中了利苍,又为什么偏偏将他派往长沙国而不是其他诸侯国?结合史料和考古发掘,研究者曾做了这样几种推测,那就是利苍本人——

一、来自苗族。

做这个推测的理由是:(1)“T”形帛画上画有苗族关于“九个太阳”的传说。(2)墓主没有穿裤子,随葬衣服中也没有裤子,数以百计的木俑也没有穿裤子。下身不穿裤子,而只穿裙子是苗族自古以来的习惯。(3)苗族认为他们的祖先是蛋生的。一号墓出土一箱鸡蛋,是与墓主人的民族习俗有关。(4)苗族人死后忌用生前的银器、铜器随葬。马王堆汉墓没有用金银铜器随葬,是与苗族习俗相吻合的。(5)一号墓主蓄有苗族的发式。(6)用大量食品随葬也是苗族的风俗。另外,研究者还认为利苍在封为长沙丞相之前很可能就是当地苗族部落的首领。

二、来自侗族。

认为墓主是侗族的理由是:(1)《汉书》称利苍为“黎朱苍”或“朱苍”,这是侗语对利苍的称呼。轪侯夫人“辛追”也属于侗族习惯的名字。(2)汉族是夫妻合葬,而侗族是母子合葬。一、三号墓是母子同葬一个山头,而二号墓利苍葬在另一个山头,正符合侗族的葬俗。(3)黑地彩绘棺上画的是侗族的神话传说故事。(4)墓中引魂幡做衣形,遣策也称它为“飞衣”,显然是侗族以衣招魂习俗的反映。(5)帛画中有许多鸟,反映了侗族偏爱鸟的习俗。(6)轪侯夫人辛追用的木梳和鹊尾鞋,也是侗族妇女的习惯,并且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还在沿用。(7)墓中出土的乐器等保留了侗族古代葫芦笙的原始形态。(8)轪侯家用牛肉掺米粉腌制的“牛白羹”反映了侗族特有的饮食习惯。

三、来自越族。

认为墓主是越族的理由:(1)长沙王吴芮曾“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有功封王。故长沙王吴芮的丞相利苍也是百越中的头目之一。(2)从氏族看,“利苍”即“黎朱苍”。黎姓的远祖是传说中的“九黎”,即后来的“三苗”,也就是百越。又,黎人即俚人,《隋书·南蛮传》说俚人“古所谓百越也”。(3)墓主人梳的是越人的发式。(4)墓中遣策食谱中多狗肉,这是越人爱吃狗肉习俗的反映。(5)从葬制看,也是采用越人惯用的土坑竖穴墓。(6)三号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多带迷信色彩,反映墓主“好巫术”和“信鬼神”;轪侯一家信奉的神是祝融和蚩尤,这些也是越人习俗的反映。

四、来自楚地。

认为墓主利苍一家是楚人的理由:(1)据《姓解》记载:“利,《左传》‘楚公子食采于利’,后以为氏。”则利氏在当时是只有楚人才有的姓。(2)利豨是楚人的名字,因“楚人谓豕为豨也”。(3)利扶失侯放归老家江夏郡竟陵,而利苍封侯的封地也在江夏郡的轪县,江夏郡是楚地,即今天湖北省汉水南岸的潜江,利苍一家为楚人。

从以上推测看,不论是来自苗族、侗族、越族还是楚地,利苍的出生地应在汉水或长江以南地区。根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平皋炀侯刘它栏中记载的“功比轪侯”四个字来看,利苍与刘它的经历必有近似之处。汉高帝年间,曾对列侯18人做了位次的排列,到了吕后二年,又由丞相陈平主持,对当时的列侯137人进行了位次的排列,当时利苍被排在第120位,而跟利苍功劳相比的刘它,被排在了第121位。从刘它的经历看,其本名项它,原为项羽部下的一名将军,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曾提到过此人。刘、项垓下决战前夕,项它被刘邦手下大将灌婴俘虏于彭城。此后,刘邦对“项氏枝属”采取宽容收买的政策,赐姓封侯,授以高位。若干年后,汉中央朝廷将刘它与利苍的功劳相提并论,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利苍与刘它有相同的经历,很可能利苍本人原来也是项羽的部将,在刘、项大决战的前后,弃项投刘。从利苍的籍贯看,他原来作为项羽的部将的可能性也极大。此外,在利苍墓中发现一件错金的铜弩机,上刻铭文“廿三年私工室……”从文字的风格和铭刻的款式看,它当制造于秦始皇二十三年。按照古代视死如视生的思想推理,这件铜弩机当是利苍本人生前使用过的实战兵器,并有可能陪伴利苍度过了颇为不凡的戎马生涯。这也是利苍有可能先在项羽、后在刘邦部下为将的一个间接证据。

吴芮的家乡瑶里

贾谊著《新书》(十卷)书影

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后,利苍赴长沙国任丞相前,他的这一段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史料无载,也没有旁证或发掘实物可供推测。但从刘邦对他的信任程度来看,似应在中央朝廷任职。不论做怎样的推测,利苍作为刘邦的亲信和中央朝廷信赖的人选赴长沙就职是无可争辩的。但是,在众多的诸侯国中,为什么要把利苍派往长沙而不是别的地方,刘邦及中央朝廷的谋臣为此做了怎样的考虑?要弄清这一点,还应看一看长沙以及其他诸侯国当时的政治背景。

关于长沙国国王吴芮的经历,史料多有记载。此人在秦朝时为番阳县令,很受当地百姓及江湖志士的敬慕。当陈胜、吴广等人举起反秦的大旗后,他亦率一帮生死弟兄开始与秦王朝为敌,并与项羽为盟。后来转降刘邦,并在楚汉战争中立下了卓越战功,被刘邦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为长沙王。此时的长沙国是汉初分封的诸侯国中最为特殊的一个。西汉以前的长沙国只是秦时的一个郡,秦之前则属于楚国的地盘。虽然这次由郡改国后,在汉中央朝廷的诏令中明确规定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五地都归长沙国管辖。但当时的豫章实属以英布为国王的淮南国,而象郡、桂林、南海三地则为独霸一方的南越王赵佗所占,吴芮实际掌管的范围仅长沙一郡之地,约为湘江河谷平原的十三县之地。据做过长沙王太傅的贾谊于公元前174年上书说,汉初的长沙国民户只有25000,按《汉书·地理志》长沙国户口比例推算,那时的人口数为十一二万。由此看来这个王国是较小的。虽然长沙国国小人少,却夹在汉朝廷所属领地与南越诸国之间,是阻挡百越诸侯国进攻汉中央的门户,而利苍的原籍可能就在长沙国的版图之内。他对长沙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应该比较了解和熟悉,故让利苍到长沙国任丞相,除了监视和控制长沙国外,还有一个除他之外别人很难胜任的重要任务,那就是监视百越之地的诸侯国的异常动静,特别是军事方面的行动。以他身经百战的经历,这个重担是能够胜任的。

利苍就是在这样复杂的政治背景中,肩负着中央朝廷及刘邦本人的重托走马上任了。他上任后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呢?按《史记·五宗世家》载:“高祖时,诸侯皆赋,得自除内史以下,汉独为置丞相,黄金印。诸侯自除御史、廷尉正、博士,拟于天子。自吴、楚反后,五宗王世,汉为置二千石,去‘丞相’曰‘相’,银印。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就在利苍上任的西汉初年,诸侯国王的权力相当大,在这个小朝廷里,除丞相要由汉朝中央任命外,其余所有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是王国的真正统治者,而丞相的职权只是辅佐诸侯王进行统治。虽然此时王国丞相使用的是极富权威性质和中央级规格的黄金印,但由于他所领导的官属臣僚都是诸侯王的亲信,所以他的实际权力必然受到一定的掣肘和限制。可以想象,这个时期的利苍在长沙国所发挥的作用是不明显的。而其他被派往诸侯国为丞相者的政治命运,也应该与他相同。或许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虽有丞相监视,但王国还是不断有叛乱和向汉中央朝廷发难的事情。继吴、楚七国叛乱之后,中央洞察到了这个缺憾,汉景帝决定改诸侯国的丞相为“相”,并规定王国朝廷的高级官吏统统由中央任命,与王国相都属于中央方面派来的人。这样,诸侯王被无形之中架空了,直接统治权完全被剥夺,而王国相虽然将金印改为银印,从外表上看,似乎职位有所降低,但权力却大大加强,并成为实际上王国的最高统治者。从利苍在长沙国为丞相的时间看,由于他在高后二年死去,生前使用的应为黄金印。但从马王堆二号墓出土的三颗印章看,除一颗私章是玉质外,另外两颗爵印和官印分别为铜质,显然不是原印,而是专为死者殉葬做的冥印。至于当年利苍用过的黄金印流落到何处,则难以知晓。不过,就在马王堆汉墓发掘之后,定居北京的语法修辞大师黎锦熙,看到了该墓的发掘简报,突然想到他在湖南湘潭的老家中,曾藏有祖传的“轪侯家丞”的铜印。待他寻找时,方知此印已被自己的孙子送于某位国画大师的孙子作为债务抵押了。再找某人询问,回答是早已丢失了。这颗铜印的真伪及来历,也由此而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吴氏长沙国疆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