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主人家族关系初断(1 / 1)

既然二号墓中已出土了至关重要的标志着马王堆三座汉墓同系一个家族葬处的三颗印章,那么,这个家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考古人员在将发掘出土的器物做了初步整理后,很快写出了《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在将发掘情况及出土器物向外界做了简单公布和说明的同时,也对三个墓主人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血缘关系,做出了初步的论断。

三号墓出土的木牍,即写给阴曹地府的公文

此前,对一号汉墓的年代和墓主人的问题,马王堆汉墓发掘、整理小组在正式编写出版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一书中,曾经根据随葬器物的组合和特征,以及轪侯的世系等方面,推测该墓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175—前145年之间,“即第二、三代轪侯时期”,并且指出“死者可能是这两代中某一轪侯的妻子,也可能是第一代轪侯的妻子”。但经过二、三号墓的发掘,证实了原先推断的一号墓年代的正确,对墓主人问题也得到了一个更加明确的诠释。

二号墓出土的“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苍”三颗印章,无疑是马王堆利苍一家墓地的确证。据《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的记载,利苍是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被封为轪侯的,死于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由此可知此墓已有2160多年的历史了。

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平面分布图

至于一号墓的年代,由于它分别打破了二、三号墓的形制,从地层关系看来,是晚于这两座墓的。但是,一号墓和三号墓的随葬器物,无论是漆器的形制、花纹和铭文,还是丝织品的图案,或者简牍文字的书体、风格都非常接近,往往如出一人之手;而一号墓出土的泥“半两”和三号墓填土所出“半两”钱,又同样都是文帝时间的四铢半两,因此,两墓的年代应该相当接近,可能相距仅数年而已。

弄清楚了马王堆三座墓的年代,那么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一号墓与二号墓东西并列,都是正北方向,两墓中心点的连接线又是正东西向,封土也几乎同大,这正是汉初流行的夫妻不同穴合葬的格式。利苍葬在西边,女尸埋葬在东边,正符合当时“尊右”的习俗。因此,一号墓墓主,毫无疑问就是第一代轪侯利苍的妻子,她比利苍晚死20余年。

三号墓紧靠一号墓的南方,即利苍妻子的脚下,两墓墓口相距仅4.3米。据鉴定,一号墓女尸的年龄为50岁左右,三号墓墓主人的遗骸为30多岁的男性,二者相差20多岁,当是母子关系。三号墓的墓主应是利苍的儿子。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继承利苍侯位的是利豨(官职不明),他死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而三号墓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墓主显然不是利豨,而应是利豨的兄弟。

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位置与形状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把马王堆一、二、三号墓的年代和墓主人概括如下表:

通过对二、三号墓的发掘,除了初步弄清以上这个在考古学中极为重要的谜团外,对比一号墓的情形,还使考古、科研人员对墓葬的保存程度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马王堆三座汉墓的地理条件和封固方法完全一样,但其保存情况却各不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一号墓椁室的周围,填塞有厚60—130厘米的白膏泥,封固得相当严密,造成一个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的环境,所以保存情况较好。三号墓封固得还算不差,但椁室南端有的地方白膏泥薄至10余厘米,甚至露出木炭,不算十分严密,致使椁室多次积水,保存情况也就不那么好。二号墓的白膏泥虽然很多,但其分布不匀,很多地方根本没有白膏泥,未能形成密封的条件,所以保存情况很差。当然,“后世人为的盗坑,对密封环境的能否保持有较大的影响。但三座墓的差别更加说明,在防腐的效能上,白膏泥密封所造成的环境,是最主要的因素”。当这个秘密被揭开之后,考古人员根据出土器物,结合历史文献,对轪侯家族的生活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所特有的社会体制和独到的风土人情,开始有了一个总体推断——一个遁迹2000余年的谜团马上就要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