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18岁的少男少女不是成年人,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处在人生一个极其**、极其特殊的阶段——身心发育成长的阶段,“长好身体、健全身心”是他们的首要任务。
少男少女“长好身体、健全身心”之本义(“本末”之“本”),就是要使身体“睡好吃好长得好”。这是自然法则,这是生命规律,这是成长规律。天经地义,理直气壮,神圣不可侵犯,自然无尚光荣。
而“长好身体,健全身心”之末义(“本末”之“末”),是指必要的精神滋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一种食物和滋养。“学习”这种精神上的“食物”、这种精神上的“滋养”虽然也必不可少,但不可“喧宾夺主”地冲击“睡好吃好长得好”之本义,否则就是本末倒置。这是少男少女这一特定时期的**性、特殊性所决定的。
适度、守常、顺其自然是人生的最高智慧,成年人需要,少男少女更不可或缺。
原本无错的作业考试之所以异化为怪胎,变成生机活力的杀手,就是因为太过“度”了、太反“常”了。试想,很多成年人都吃不消的学习负担,我们何以心安理得地加诸于孩子们身上?一个成年人只教授那一门他自己早已烂熟的功课都觉得累,稚嫩的孩子们却要同时学习好多门全新的功课,他们能不累坏吗?
不奢望什么人文关怀,我们的父母何曾想到过这些最朴素的道理?何曾有过对孩子们最基本的护犊之心?
日常饮食不是坏事,一日三餐,适可而止,有益无害。但若一日N餐,顿顿猛塞肚肠,那还叫日常饮食吗?——如果不把人给撑死,也定会不堪重负,百病丛生。
**不是坏事,顺其自然,适可而止,有益无害。但若纵欲无度,那还叫**吗?——那是找死。
学习考试不是坏事,撷英撮要,适可而止,有益无害,但若故弄玄虚,天天千锤百炼,那还叫学习考试吗?——那是折腾消磨。
当然,一般而言,少男少女到18岁以后,可以另当别论了。
这时候,少男少女至少在生理上发育成熟,不妨经历经历狂风暴雨,也不妨体验体验雨雪风霜,没问题了;这时候,勤奋刻苦应该成为生命的主旋律,侵占一下睡眠和休息可能成为一种必要,没问题了;这时候,大学有排山倒海的基础知识需要认真储备,社会有取之不尽的人生智慧需要正确吸取,适当拼博拼搏,没问题了……这时候的这种拼搏,才是健康的,因她遵循着自然规律、生命规律、成长规律、学习规律、认识规律。
这时候,即便你在死知识的学习上暂时落后,也可以迅速掌握,后来居上。你有健康的身心,那点死知识算什么呢?退一万步讲,即便你在死知识的学习上不能后来居上,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你是成长道路上规律的遵循者和实践者,只要你拥有健康的身心,这个世界可供你选择的道路多着呢,怎么也不可能跟农民工去抢饭碗啊!
学习的路是万米长跑而非百米短跑:并非任何时候都适合拼、并非任何时候都需要拼、并非任何时候都还有拼劲。
少男少女处在发育成长阶段,不适合拼,但为高考拼了;中学那点可怜巴巴的死知识,不值得拼,但为高考也拼了;为了高考多获得那实质上毫无价值、极度无聊的一分甚至半分,中国的少男少女更是拼得“老了苗”……
而经过低级无聊的千锤百炼之后,当大学排山倒海的基础知识真正需要拼的时候,头上已现白发的你,却没有足够的拼劲了!
事实上,孩子们对中学知识的掌握,就是用鲁莽蛮干的方式来实现的。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高考那所谓的“成绩”,大多是建立在对基本价值的践踏之上、对基本规律的蔑视之上。追求分数、只顾眼前“跳农门”的农村少男少女,制造着蔑视人本、藐视规律的重灾区。
农村少男少女,为高考拼得“伤筋动骨”之后,人生这趟列车才刚刚出发,前面的路程还漫长着呢。少男少女,你就带着高考这筐“陈谷子烂芝麻”上大学去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这里请教少男少女,你还有多少气力“上下求索”?
如果没“求索”好,那么,你手里捏的那一纸文凭,它里面的知识含量和价值,在今天只配跟济南的大学生一样去竞争掏粪!
中国人喜欢把一些东西“倒着搞”。
本来应该开开心心玩的小学生,熬夜“复读”、死学死考却已经成为他们的常态。北京南京硝烟弥漫的“小升初”考试,不就是在千万父母的“督导”下,一路狂奔,杀得昏天暗地吗?而本来应该抓紧学习的大学生,很多又玩得昏天暗地!都像吃错了药似的,前者考“痴”,后者玩“呆”,连起来整好一“痴呆”。
又如,只有学了高中数学才能学高等数学,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也即,高中数学是条件,高等数学才是目标。但中国人也是“倒着搞”,即事实上把高中数学给“整”成目标,学得烂熟,以致大学生毕业多年还念念不忘,但对高等数学却一问三不知。这同样是因为在中小学阶段考“痴”,而在大学阶段玩“呆”,为此,“倒着搞”的中国人还振振有词:我们把基础知识学透学烂,是为了大学深造。
结果令人喷饭:“学透学烂”变成“学伤”,“大学深造”当然成为一句空话。
有人说这是竞争机制放错了地方:不该放的中小学阶段放了,而该放的大学又没放竞争机制。
其实也不完全是机制的问题,因为任何机制和制度都植根于“人”这个土壤。人跟文化、人跟机制是互动的,不是割裂的。世上没有脱离人的文化和机制,人本身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核心。
由于不珍惜水资源,只知索取不知涵养、不知返补,现在很多地方地表水不够用或者污染了,人们就想到打井取地下水。但由于人们照样不珍惜地下水,以前打30米就能取到水的地方,现在要打100米了;原来打100米能出水的地方,现在打200米也未必能找到水了。
为了更加方便,也为了GDP和“面子好看”,很多不必用水泥覆盖的地表,统统被水泥覆盖,这是随处可见的事实。这样一来,大的水循环系统被破坏,被抽取的地下水难以返补,我担心今后还有更多的地区喊水荒。
在学习的路上,中国人只知索取不知涵养返补的情况比地下水枯竭的情况还要严重,高考高分的背后就是生命活力和潜力后劲的枯竭,很愚蠢、很落后、很可悲。
在农村,虽然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但现在农业照样丰收、照样有GDP,这样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中国人似乎觉得,不向农田水利设施老老实实投金钱、出劳力,而把钱力劳力挪用到其他地方比如温室大棚和污染企业等等,产生的“效益”更立竿见影、更容易看到GDP。
现在看来,我们中国人确实有点小聪明,确实算计对了,看着那往上蹿的GDP,不沾沾自喜都不行。这多年正好没有大的旱涝灾害,水利设施修不修确实无关紧要,但是明年呢?后年呢?多年以后呢?当心一个旱涝打你个措手不及!——到时,中国人你可别喊痛,因为农田水利设施可不是临时抱佛脚搞得起来的。
水利设施有个涵养、疏通、调和的作用,建设维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马上产生GDP。在学习的路上,睡眠充足、休息玩乐、欢歌笑语对小孩的成长也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她不能马上看到“成绩”和“分数”。
为了GDP和分数,我们中国人正在掏空一些比GDP和分数更宝贵的东西,欠了水利设施的账,欠了睡眠休息的账。
前者也许还可以弥补,后者呢,中国人你准备拿什么来弥补?在学习的路上,中国人你当心闹笑话,因为你那死学死考、疯学疯考得来的东西太低级、没价值!
着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杨乐先生在评价我国奥数选手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时,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强化训练所得来的领先名次并不能说明他们比国外选手优秀。
同理,依靠熬夜“复读”、加班加点、题山题海、死学死考的强化训练所得来的考试分数并不能说明你更优秀,——倒是可以猜测,你是不是存在什么毛病和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熬夜“复读”、加班加点、题山题海、死学死考,是一种智力资源上的竭泽而渔,是一种人力资源上的“私挖乱采矿山、疯**取地下水”!
但是,“没有一个国家,不管多么富裕,可以承受对人力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