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稚,是智商和情商的问题吗(1 / 1)

01

曾经有个妈妈跟我倾诉,说自己的孩子太幼稚。就拿学校征集“新学期小愿望”来说吧,别的同学都写“我要好好学习,争取考入班里前十名”“我要好好表现,希望能当个小组长”这种高大上的愿望。而她的孩子呢?她竟然说自己想当仙女……

偏偏我也是个不上道儿的作者,当即回复她说:“当仙女的愿望挺好的呀!我到现在都想当仙女呢。”肤白貌美,超凡脱俗,还有仙气和法力,要什么有什么,指哪打哪,多好!可是这位妈妈跟我说,孩子这么幼稚怕是跟不上学校的节奏,也不讨老师喜欢,怎么办呢?

无独有偶,有一个妈妈提出过同样的问题。她的孩子10岁了,但是据老师反映,孩子相当幼稚。比如老师课讲到一半,他会突然在下面喊老师,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也不会和同学们相处,有同学抄作业,他立刻告到老师那里去,让大家很讨厌。老师怀疑孩子智商有问题,建议她带孩子去医院做一下检查,她还真的带孩子去做了一下脑电图,测了一下智商,结果智商在正常范围内。

其实不管智商测试的结果是什么,老师怀疑孩子智商有问题,家长因为孩子“幼稚”而带他去看医生,这些举动就已经很可怕了。

02

很多家长把幼稚和低智商、低情商、低能画等号,认为幼稚就是成长的步伐跟不上同龄人的节奏,其实这个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就算孩子成熟得稍微慢一些,也只是孩子成长个体差异的问题,完全上升不到智商高低的层面。还有另一种“幼稚”就是所谓的不成熟、不圆滑,头脑“简单”,这个也上升不到情商高低的层面,它只是孩子的一种特质而已。

“幼稚”这个特质不但不是什么缺陷,还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品质。

幼稚的孩子创造力更强。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12岁的时候还喜欢玩毛绒玩具,她家里有很多很多毛绒玩具,每一个都被取了名字。朋友经常看到女儿抱着毛绒玩具和它们对话,还经常用它们演绎舞台剧。和磨刀霍霍“小升初”的同龄人比起来,这个孩子可以说是相当幼稚了,但是这个孩子在上了高中后却慢慢体现出优势。高中的知识更具有发散性、拓展性,很多小学和初中时成绩不错的“乖”孩子会在高中时成绩一落千丈,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按部就班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匹配性的增长。而那些没有被限制想象力的孩子到高中时成绩会突飞猛进,就像我这个朋友的孩子,她的作文和绘画没有被刻意培养,但是却慢慢成了她的专长。与此同时,她丰富的想象力也使她有很好的形象思维,可以帮助她建立空间几何模型、重现物理场景,因此理科学起来也很轻松。

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只不过很多孩子因为过早接受约定俗成的教育,导致思维固化,没有了创新意识,也没有了想象的能力。而那些做着“幼稚”的游戏,玩着“幼稚”的玩具的孩子,却在长期和自己对话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想象的空间,提升了自己的创造力。

幼稚的孩子感受力更强。我曾听一位幼儿园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她带孩子们一起在幼儿园堆了一个雪人,其中一个男孩很淘气,一把把雪人的鼻子打掉了。有个女孩就尖叫起来,说:“你不能这样对待它,它会痛的!”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雪人哪会痛呢?你也太傻了!”

老师没有纠正这个女孩的说法,反而很严肃地和小朋友们说:“雪人是会痛的,当我们伤害它的时候,它会很难过。”

我当时心里就在默默地为这个老师点赞。谁都知道,这个女孩说的是一句童话,但是这种看似幼稚的说辞里却深藏着一个孩子的感受力、觉知力,一种换位思考和推己及人的能力。万物有灵,当我们把一切物体都看成生命的时候,其实是对宇宙最大的敬畏。孩子所言不但不幼稚,反而饱含着一种智慧和慈悲。

孩子之所以离不开童话,正是因为童话作为一种超现实的文学体裁,可以打破现实的界限,让孩子在虚拟情节的体验中提升自己的感受力,丰富自己的情感。幼稚是一种难得的特质,因为只有“幼稚”才能超现实,才能入戏,而那些“成熟”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过于现实,而无法有敏感的体验。

幼稚的孩子心地更纯净。有些孩子因为太过耿直而得罪别人,因为太过单纯而受到伤害,因为不善言辞而不讨人欢喜。但这种吃亏所带来的好处却远远多于过早成熟的孩子。

曾经有一位读者S跟我说,她小的时候是个特别讨人喜欢的孩子。她两岁时就离开了父母,和姑妈一起生活。姑妈先前对她很好,但是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就开始对她不冷不热。S不但再也得不到大人的关注,而且开始被嫌弃,连吃饭都需要看姑妈的脸色。于是她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看风使舵,用各种花言巧语哄姑妈开心。她长大后,工作了,也一直懂得如何在各种关系中周旋,有着不符合她年龄的成熟和老练。但是夜深人静时,她知道,懂得如何讨好别人的她一点儿也不快乐,因为她从来都不知道如何讨好自己,如何爱自己。她说她三岁以后,就没有做过孩子了。为了生存,她过早地学会了圆滑和世故,却也渐渐迷失了自己的单纯。年近30岁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内心充满了对整个世界的怨怼、失望和憎恨。她会把早餐里的咖啡洒在出租车上,那一刻,她充满了复仇的快感。

没有做过孩子的人,本身就是残缺的,这比身体上的残疾更可怕。那些单纯的善良,简单的真诚,无畏的冒失,其实是一个人生命之初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做孩子的时间越长,这些宝贵的东西扎根生命就越深。越“幼稚”的孩子,生命就越真实,越动人,越贴近自己的灵魂。相反,那些过早成熟的孩子之所以能变得那样老练和世故,其实不过是被迫或在成人的影响下抛弃了这些最原始的、最美的特质,过早地变成了社会人。

03

孩子幼稚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让孩子做孩子。

当我们被现实打磨掉棱角,当我们忘记了做人的初衷,或许孩子还能给我们提个醒,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渴望,什么是发自内心最真实的感动,什么是人类最初的善良。

在时间的面前,大家都是孩子。当我们已经无法体会到一个孩子“幼稚”的行为、“幼稚”的言语所萌生出的快乐,或许我们该停下来,等一等被落下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