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建筑,只有房子。”几十年前,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行业的落后现状。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成了国际建筑师的试验场,国内的重大标志性项目的设计权纷纷被国外设计师获得,甚至有的项目在招标中竟规定,国内设计单位必须和国外设计机构组成联合体才能参与投标。
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中国建筑师都在为市场前景忧心忡忡,中国本土建筑设计业彻底落入了低谷,就在这时,一个北京小伙踌躇满志地从美国回到了北京,不久,MAD建筑事务所在北京宣告成立。
在外国设计公司林立的中国市场,要占得一席之地谈何容易,但这个小伙子竟然用极短的时间就站稳了脚跟,随后,一件件石破天惊的作品横空出世。2004年9月,广州800米双塔震惊了世界建筑行业,他和他的设计公司也因此一炮而红;2006年的广州国际生物岛、长沙文化中心;2007年的厦门博物馆、三亚凤凰岛、世界岛之东京岛、鄂尔多斯博物馆;2008年的北兵马司胡同32号、嘉德艺术中心、北海海湾新城……一个个在中国建筑界响当当的著名作品都出自他之手。
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一切源于设计理念的差异。
“鱼需要鱼缸吗?”“什么样的空间才最能满足人的需求呢?”他一直在思考和研究这些带有哲学性的建筑问题,正因为此,他的理念才超脱了建筑本身,达到了另一个高度。
在MAD建筑事务所的办公空间里,放着一个不大的鱼缸。他说:“我们用摄像机拍摄鱼的活动,在电脑里分析它们的行为,发现了它们的一些习惯,并按照它们的生活需要设计了一个鱼缸。但后来我们想,鱼一定要跟鱼缸有什么关系吗?与忘情于江湖相比,什么样的鱼缸都是对鱼的限制。人类从住山洞,到住帐篷,现在又住进遍布城市的方盒子一样的建筑里面,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改善了人的居住条件,同时也更多地限制了人与自然的交流和自由的生活。我们在拥有了如此高水平的技术之后,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人们生活得更开放,如何利用好技术,如更尊重人的选择,让空间尽可能拥有自己的个性,而不是限制。”
由于具备了哲学与人文的思想,他建筑理想的展现似乎总是给人惊喜。当人们以为会出现一个棱角的时候,他给出了一个曲线;当人们期待一个新高度的时候,他却拿出了一个平面。他的设计形态各异,却都命中注定般烙印着MAD风格;他的设计前卫大胆,却似乎总能与周围环境达成一种戏剧化的和谐。
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他还将触角伸到了国外市场。2006年9月,在加拿大密西沙加市,一场声势浩大的建筑设计方案确定的宣布仪式上,市长亲自宣布中标者是一位来自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设计弱国中国”的小伙子时,整个城市沸腾了,那一年,他年仅30岁,却创造了历史,成为中标国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
他说:“从早上开始,我就不断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包括在电台和电视台做现场直播节目。后来,密西沙加市的市长还亲自给我写了一封信,感谢我为城市设计了一个这么好的建筑。”
翻开他的履历表,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期间他已锋芒毕露,2002年刚刚取得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便独力完成了“浮游之岛”——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方案,这个独树一帜的方案获得了各方赞誉,后来被中国国家美术馆永久性馆藏。
在建筑的无人区里,他信手拈来便是一片令人叫绝的绝妙涂鸦。无论是因纽约世贸大厦重建方案“浮游之岛”而成名于纽约,还是获得上海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际竞赛一等奖、上海现代艺术公园概念设计竞赛一等奖,包括最近获得的广州生物岛广场国际设计竞赛的胜利和“玛丽莲·梦露大厦”设计权的获得,他和他的伙伴们一直在坚持着同样的设计理念。
他说:“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传播我们的理念,那就是,建筑应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的需求,这是必然的。我们的建筑绝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新奇怪异,而是要创造未来。”
说这些话时,他目光闪烁,全身上下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他就是马岩松,北京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现代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扛鼎人物。
没有一味坚持固有的传统设计风格,敢于开创独特的设计理念,才是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能成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