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在晋国的一场世家之争中,势大的赵氏家族一举灭掉了范氏家族,消息传出,晋国的小偷们蜂拥而至,纷纷赶往范氏家族在各地的院落,都想从这晋国有名的大富之家分上一杯羹。其中有一个小偷,因为来得晚了,只看到遍地狼藉,可他又不甘心空手而归,于是便到处寻找,看看还有没有剩下什么能偷来卖钱的东西。
这一找,还真找到了一个被人遗忘的东西:院子偏门上吊着的一口大钟。这钟是用上等青铜铸造而成,造型和图案都十分精美,绝对能值不少钱。小偷一见高兴极了,心想如果能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出去,一定能够卖个好价钱。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取下大钟,放在地上,准备背回自己家去,可是这口钟又大又重,小偷用尽了力气,还是背不动。他急得满头大汗,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把钟敲碎化整为零,然后一点一点搬回家,这样虽然钟被破坏了,但青铜碎块还是能卖上不少钱的。
想做就做,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用尽全身气力向大钟敲去,只听咣的一声巨响,大钟只是出现了一条浅浅的裂纹,小偷却被这巨大的敲击声吓了一大跳,他心想这下可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东西吗?他心里一急,便纵身一跃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的声音,可钟声又怎么能捂得住呢?虽然他用尽力气,钟声依然悠悠扬扬地传向了远方。
小偷怕有人发现,吓得连忙躲到了一边,远远看着有没有人进院子抓自己,结果等了许久也没有人进来。小偷心想,钟只是响了一声,听到的人可能也没想到是有人在偷东西,心里顿时轻松下来。他小心翼翼走到钟前,又取出大锤子轻轻敲了一下,没想到大钟又发出了悠扬的钟声,小偷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了自己的耳朵,突然,小偷心里一喜:“咦,这钟声怎么变得这么小了!”
这个发现令小偷惊喜若狂,他想:这真是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这样不就安全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紧紧塞住,心想,这下就再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顿时异常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持续的钟声,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大家听到被封闭的范氏大院中传来一阵阵响亮的钟声,猜测里面一定是出了事,于是便蜂拥而至把这个自作聪明的小偷捉住送进了官府。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小偷一直到人们走到自己的面前,才发现有这么多人走进了范家大院,因为耳朵被紧紧塞住,他根本没有听到人们打开院门走进大院的声音。
这就是掩耳盗铃的故事。众所周知,声音是捂不住的,你听不见不代表别人都听不见,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钟一敲都是要响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现实生活中,掩耳盗铃的事情其实屡有发生。《答江德功书》曾记载了一个文人出书的故事:这个人知道自己的水平很差,所以常常剽窃别人的文字,为了避免人们的非议与嘲讽,他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出书之时不署自己的姓名,这样一来别人就不会知道是他写的了。可他忽略了,书一旦流传世间,总会有人知道是谁写的,这样的事情根本是掩盖不住的,与掩耳盗铃的小偷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趋利避害是掩耳盗铃之人共有的属性,很多人会对那些对自己不利或者不喜欢的客观存在事物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这样一来,那些事物就不会存在了,这在本质上和“掩耳盗铃”是一样的,都是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唯心主义的表现,这种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如果一直延续下去,而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闭目塞听充耳不闻,最终只会落得遭人唾笑自食其果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