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深秋的一天,面对满目萧瑟,耳听四面楚歌,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边长吁短叹,在自刎之前,他仍然将自己失败的理由归咎于“时不利兮稚不逝”,叹息这是时也命也,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如果他此时能回想起在四年前鸿门宴上自己的摇摆不定,想起正是当初跪在自己面前摇尾乞怜的刘邦如今将自己逼入了绝境,不知道心中是否能有一些悔意与感悟呢?
时光不可逆转,失败同样不可逆转。回顾项羽的一生,成于霸气,却也是败于霸气。试问,一个只能享受胜利不能接受失败的人,一个听不见别人意见一意孤行的人,能靠自己的匹夫之力与固执之勇夺得天下吗?很多人会说,项羽输在当初不听范增所言杀掉刘邦,但他们却不知道,以项羽的固执与自大,即便没有刘邦,也会冒出个王邦李邦,一样能打败他。
事实上,项羽绝非一介武夫,也并非有勇无谋,否则也不会有百战百胜的战绩,也不会被人称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但越是这样的人中龙凤,性格中便越有些固执甚至顽固不化。其实,项羽有很多机会可以杀刘邦,绝非只有鸿门宴一次,可是每一次,刘邦都只是摇尾乞怜稍微示弱之后便能全身而退了。
先看鸿门宴,项羽四十万大军对刘邦十万军队呈碾压之势,早已看出刘邦胸有大志的谋士范增要项羽必须杀掉此人。刘邦自知不是项羽对手,硬拼必败,便选择了主动示弱示好,并迅速把抢得的金银珠宝原封不动送到了项羽营中,更说愿意低头称臣奉项羽为关中王,此举让项羽心中的杀机顿时少了几分。等到鸿门宴上两人见面,刘邦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跪倒在地口称臣子,这一跪更是将项羽心中的杀意变得摇摆不定,此时,项羽看着脚下的刘邦,觉得他不过是个自己可以随意践踏随时宰杀的失败者而已,而刘邦正是借助项羽在杀与不杀之间的片刻犹豫,得到了假借小便如厕尿遁的救命良机。
再看荥阳之战,公元前204年,项羽在范增的建议下,大军出动围攻荥阳,打算把刘邦消灭。刘邦非常害怕,采取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散发流言说范增有反叛之心,项羽果然中计,剥夺了范增的权力,范增没有想到项羽竟然会怀疑自己和刘邦有勾结,十分气愤,于是告老还乡,并在途中一病不起。可以说,范增之死真正打破了两军的平衡,强弱之势开始逆转,因为之前还有个聪明人范增在一旁时刻提醒着项羽,如今只剩下了一根筋的霸王,纵然兵强马壮,却不懂攻心只知砍杀,面对着老奸世滑的刘邦,哪有不败之理?
其实,尽管范增死了,但项羽依靠绝对的力量仍然可以打败刘邦。接下来刘邦百战百败,节节败退,眼看胜利在望,项羽自己却又开始出昏招了,他竟然在两军阵前要求和刘邦单挑,刘邦自然不肯,还闭门不出不理项羽,项羽若是有智,只需围困几日,城中自然粮草不继不战而降,可大怒的项羽却选择了日日强攻,自损八百的同时,也给了与刘邦遥相呼应的韩信机会。一边是刘邦坚守不出,一边韩信率大军从背后抄了项羽的后路,项羽腹背受敌,又粮草不继兵困马乏,只得与刘邦签订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项羽还在遗憾没有彻底消灭刘邦,却不知道在这个时候,双方的力量已经发生了变化,项羽身边既少了范增,又损了大批兵将,狡猾如狐的刘邦自然不会再一味示弱。养精蓄锐之后,刘邦立刻撕毁盟约,率领六十万大军,四面合围楚军,此时,元气未复的项羽再猛也顶不住了,一路逃到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其实,一直到最后关头,项羽依然有翻盘的机会,但骨子里的狂傲与一意孤行还是害了他。当时,项羽完全可以听从下属建议,回到江东重整旗鼓,以图东山再起,但他却以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了。一个承受不了失败的人注定也不会得到最后的胜利。按照项羽的这个性格,如果他是刘邦,恐怕早已自杀无数次了。
事实上,项羽并没有败给刘邦,而是败给了自己的一意孤行与妇人之见,败给了自己的错误坚持导致一错再错。只是这份坚持带来的教训太过巨大与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