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典达尔菲阿波罗神庙的门廊的石碑上写着这样一行字:“认识你自己。”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都是通过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感受,最终传递和影响着我们自己。如果说外界是客观因素,那么我们的内心就是主观因素,因此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决定着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在中外众多的优秀作家中,三毛无疑是特立独行的存在。她以“我”为中心,将她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以及价值观展现给芸芸众生看。她终其一生寻求生命的真谛与自我的实现,她的作品就是当初她自问的“人为什么活着”的最终回答。
三毛毕生都在追逐爱、自然与平凡,领悟和参透真善美。她信奉基督教,从小就爱天地间的一切,爱这世上的万物生灵。爱情固然是三毛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除了荷西,三毛也爱她在撒哈拉的邻居,爱当地的撒哈拉威军人。她展现在作品里的,是一种更宽宏的人类的博爱,对《哭泣的骆驼》中的哑奴,对沙巴军曹,甚至对码头乞讨的老人,都有一种天然的共情与怜悯。所以她说:“我们空空地来,空空地走,尘世间所拥有的一切都不过转眼成空。我们所能带走的,留下的,除了爱之外,还有什么呢?”
三毛热爱一切自然的事物,她流浪就是为追寻为看到更多自然的风景,一步步抵达自然的自己。看《撒哈拉故事》,每个人都知道沙漠是危险的,枯竭的,干渴的,但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物,却拥有天下最淳朴顽强的生命。虽然三毛无法理解当地所存在的种族歧视,封建礼教,但三毛尊重每个个体生命的自由。在那片远离现代科技的荒漠,三毛挖掘出当地人近乎原始的人类本真。
三毛热爱平凡,她认为生命理应是平凡的。所以她能拥有别人看来轰轰烈烈但她却甘之如饴的爱情与生活。最珍贵的是,三毛对作品只追求内容的真实性,在成名后,更视名利为过眼云烟,她不爱应酬,不喜交际,有闪光灯的地方反而会让她感到难受。三毛对物质没有特别的要求,在国外游学经常面包兑水就能过逍遥日子。她不认为人的一生繁华与高高在上就是好的,她始终偏爱平平淡淡,简简单单。
很多读者视三毛为女神,为偶像,但三毛从不高高在上,努力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将她用生命获得的一切宝贵体验真诚地与任何人分享。她当过老师,却从不说教,只讲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她讲演,从不套用光鲜的词汇,全部从自己出发,用她经历的、宝贵的事实去帮助学生。对于写作,她从不看得过分重要,形容它只是“蛋糕上的一颗樱桃”。她追求的是水到渠成的自然,她懂得平淡的生活,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需要理解的是,三毛所追求的平凡并不等于碌碌无为的平庸,而是一种平常心。她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是真与爱:用真情、真性感受生活;用真善、真美看待人性。真是她所追求的平凡。
三毛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尽管她长期漂流海外,但她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我流的不是其他民族的血液,我所关心的仍是自己的同胞和国家”。在《亲不亲,故乡人》中,作者对出外考察的某些团体或外出旅行的某些同胞的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而引起外国人的轻蔑和鄙视,作了令人痛心的阐述,字里行间流露的爱国之情,赤子之心,深深地感动着读者。“在国内,也许你是你,我是我,在路上擦肩而过彼此一点感觉也没有,可是,当我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时,请不要忘记,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可以这样说,三毛的作品就是三毛的一生。读她的作品你将收获一个纯真善良、天真无邪,用一生书写和传递爱与善的三毛——那是一个充盈着人道情怀、无比热爱自然的生命,一个用整个生命去关爱生命的大自然的女儿。你会真正体谅和理解三毛选择自杀的举动。
你会在三毛的带领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