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能责己的人必成功,怨环境的人必失败(1 / 1)

日事日清工作法 马伦 985 字 2个月前

在挫折与失败面前,我们需要的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和剖析,而不是咄咄逼人地指责别人,抑或是一遍又一遍地抱怨环境和命运。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常常在我们的抱怨声中被错过了,事情也会在抱怨声中变得无可挽回。

中国近代学者宣永光曾说:“能责己的人,必成功;怨环境的人,必失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是不相同的。只要你留心周围的人,就会发现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有的人常常遇到好机遇,甜多于苦,有的人则总是遭遇坎坷磨难,苦多于甜。

造成人生幸与不幸的根本原因究竟何在?换句话说,人们命运差异的根源,到底是外界的社会,还是我们自身呢?

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很多人会认为是外部因素。他们认为,人生之所以会有种种不幸,不是因为自己不好,而是因为社会不公。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持有这种认识的人往往更容易遭受不幸,而不幸的降临反过来又加重了他们对社会的不满,使他们更加怨天尤人,于是他们便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萧明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修理工,从进厂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什么“修理这活太脏了,瞧瞧我身上弄的”,什么“真累呀,我简直讨厌死这份工作了”等。每天萧明都是在抱怨和不满的情绪中度过的,他认为自己在受煎熬,在像奴隶一样出卖苦力。因此,萧明每时每刻都窃视着师傅的眼神与行动,稍有空隙,他便偷懒耍滑,应付手中的工作。

转眼几年过去了,当时与萧明一同进厂的3个工友已各自凭着精湛的手艺,或另谋高就,或被公司送进大学进修,唯有萧明,仍旧在抱怨声中做着他讨厌的修理工作。

抱怨最终的受害者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人受过很好的教育,并且才华横溢,但在公司里却长期得不到提拔,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自我反省,总是怀疑环境,对工作抱怨不休。

工作中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项任务交代下来后,如果上司不追问,十有八九会不了了之;有些事情,如果上级不跟踪落实,就很难有令人满意的反馈;还有的人面对布置的工作常常只会睁大眼睛,满脸狐疑地反问上司:“怎么布置这样的工作?我不会做啊!”

喜欢抱怨的人不会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他们不认为主动独立完成工作是自己的责任,不反省自己的工作态度,却将诉苦和抱怨视为家常便饭——他们根本不知道被公司重用是建立在认真完成工作的基础上的。他们整天应付工作,不停地抱怨,结果就是失去工作的动力,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当然,最终结果就是他们不可能在工作中取得斐然的业绩,也会失去升迁和加薪的机会。

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在生活与工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和剖析,而不是咄咄逼人地指责别人,抑或是一遍又一遍地抱怨环境和命运。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常常在我们的抱怨声中被错过了,事情也在抱怨声中变得无可挽回。

人与人之间的天壤之别,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而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并非人们外在条件的不同,而是人与人之间自我经营的不同。对于任何情形,日事日清的员工都必须坦然地接受,多责怪自己,少埋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潜下心来,把工作做得更好。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年轻时曾经在一家电器商店当过学徒,在这家店里帮工的还有另外两个学徒,他们都是同时进入这家商店的。开始时,三人薪水很低,另两个学徒时常发牢骚和抱怨,对工作也日渐马虎起来。

松下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电器方面的工作,到这家电器商店工作后,面对那么多的电子产品,他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于是他每天都比别人晚下班,用这些时间阅读各种电子产品的说明书;在另外两个同事外出休闲的时候,他却参加了电器修理培训班。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电器知识上面,因为他决心用学习让自己成为这方面的行家。即便他的两个同事在嘲笑他,也没有阻止他继续学习的决心。

终于,通过不断的努力,他从一个对电器一窍不通的学徒变成了一个能够给顾客清楚地讲解电器知识的专家,还可以自己动手修理与设计电器。这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店主将这些都看在眼里,他对松下先生的这种学习精神非常赏识,不久便将松下由普通学员提升成了正式员工,并且将店里的很多事情交给他处理,这为松下先生以后的创业打下了基础。与之相反,松下先生的两个同事却因为一直没有学识上的进步,最终被商店解雇了。

松下取得事业的成功与他不埋怨环境,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密切的联系。“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起一支蜡烛”,这句话是克里斯托弗斯的座右铭,它也应当成为指导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条准则。诅咒和抱怨什么也改变不了,黑暗和恐惧仍然存在,而且还会因为我们的逃避和夸大而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相反,如果我们能深刻反思,剖析自己和问题本身,专注在解决问题上,而不再去怨天尤人,那么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日事日清,日清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