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大多会面临“可复制性”问题。从华为8年来的国际市场经验看,在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如独联体、东南亚、中东、北非以及拉美国家的时候,中国市场的营销经验基本可以沿用,虽然有文化的差异,但与我们一样,同属发展中国家,市场成熟度低。
凭借对国内市场环境的深刻理解,华为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取得了国内电信设备市场上的领先位置。但“具有政治家眼光”和强烈危机意识的任正非,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华为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同一时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来的国内厂商,而是国际一流的通信设备企业!
“华为因为无知,才走上通信产业。当初只知道市场大,不知市场如此规范,竞争对手如此强大……” 任正非判断,要想在残酷竞争中生存下去,国内市场的规模扩张固然重要,但未来在全球范围市场上的较量,才是对华为真正的考验。而市场竞争的背后,比拼的却是企业内在的基本力量,即高质量的产品与优良的服务。
集成供应链的管理变革,是华为在系统营销思路之下的另外一项重大举措。华为在重整供应链之前,订单及时交货率只有50%,而国际上其他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平均水平为94%;华为的库存周转率只有3.6次/年,而国际平均水平为9.4次/年;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长达20~25天,国际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平均水平为10天左右。其实,供应链水平的差异,同样体现在国内的零售业与沃尔玛、国内计算机厂商与戴尔的竞争较量之中。所不同的是,任正非不仅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关键问题,而且真正花大的力气在一步步缩小差距。
当国内许多企业一边在价格上相互碾压,一边高呼要提升技术含量的时候,任正非早已预见到今天可能发生的场景。告别“机会主义”,潜心钻研技术,练就“十年一剑”的功夫,或许是任正非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在进入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市场后,中国市场上多年累积的经验,就难以发挥出力量来。因为这些科技成熟度很高的市场,电信巨头们早已将市场瓜分得所剩无几,由它们主导制定的行业规则也已经相当规范,并且形成了非常强势的品牌地位。如在很多德国人的心目中,不购买西门子的产品就像是“犯罪”。
尽管过程艰难,华为却始终没有放弃努力。2003年,华为以拥有51%股权的方式,与3Com成立合资公司。最近,华为又与西门子达成协议,由西门子代理华为3Com合资公司的数据通信产品,在欧洲销售。目前,贴牌与自主品牌两种模式,华为均在有选择地使用。
在如何协调国内、国际两条战线作战的资源配置上面,任正非也是煞费苦心。目前华为战略发展的重心无疑是国际市场,但国内的“饭碗”市场也同样不能忽略。因此,华为一方面将大批高精尖人才调往海外打通市场,另一方面,华为也在加强与国内各主要运营商的合作关系。2017年,华为6成营收来自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