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经济责任感,是指一个人本质上应当具有在面对经济利益和经济矛盾时,既要有利于自己,也要有利于他人、有利于事业、有利于社会,这样一种基本的判断和行动;并且,当上述关系发生冲突时,要以社会、事业、他人利益为重。
一个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驱动自己的一生勇往直前,才能感受到这个社会上有许许多多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值得自己去做,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的信赖和尊重。
尤其是对于将来要担当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孩子来说,这一点更是不可或缺。否则,不要说希望他去担当社会角色了,就是连小家庭中的丈夫、妻子角色都很难做得好,说不定就会成为人们常说的“窝囊废”。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经济责任感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小要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钱,以及与钱有关的一切经济事务及其运动规律;他能懂多少就让他了解多少,实在搞不懂可以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去摸索。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父母在这一点上做得都很不够。他们不是平时忽略了这方面应有的指导,就是怕难为情、怕麻烦、怕自己讲不清,所以用各种谎言来搪塞孩子。
例如,几乎所有孩子在小时候都对父母问过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家很有钱吗?”“你有多少工资?”“我们家和××家比谁更有钱?”父母对这样的问题往往感到尴尬,通常的回答是用“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来打断,而很少有耐心细致解答问题的。
其实,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远没有你想象的复杂,所以你只要如实回答就行了。
他们的本意,或许只不过是了解家里的收入能不能确保他的生活水平,如他要喝的牛奶能不能每天都有得喝,他要买的玩具是不是能买得起;如果孩子已经上学,他关心的重点就可能是他能不能在学校里安心读书,他想要调到一所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重点学校或者干脆去国外读书,家庭条件是不是供得上、需要不需要他来操心家里的经济问题;或者,与其他同学相比,自己家里究竟是更有钱呢还是更穷或者差不多?如此而已。
所以,父母应该用心平气和的方式来如实回答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表露出对钱的仇恨来。如果家里实在穷,也要以那种轻描淡写的方式淡化处理,并用坚定的语气表示“以后一定会好起来的”;如果家里条件很好,担心告诉孩子会到处乱说以至于露富,这时候虽然也可以善意欺骗一下,却要避免“你长大了就知道”这种糟糕的回答。
在孩子看来,“你长大了就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你看不起他,认为他还小、不懂事、对他说了也是白说。
现在的孩子可精明着哪。哪怕他年纪再小,也可能懂得许多事情,只不过没有在父母面前说过罢了。说不定,他曾经就对他的“死党”透露或认真探讨过这个问题。
孩子本来或许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此前你说的他也懂,至少是似懂非懂;可是现在你这样一说,他会觉得你侮辱了他的智商,从而使得你过去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碰到孩子提问父母感到他不理解的内容时,怎么对孩子说才比较好呢?最简单的办法是打比方。通过一个小故事,让孩子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就行了,这也是目前成人培训中最受欢迎的案例教育所采取的一贯方法。
例如,如果你想宽慰孩子在这方面放心,就可以告诉他说,爸爸妈妈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加起来,虽然比××(同学)家里少一点,可是会比××(同学)家里多,所以“你尽管放心”好了,该买的东西爸爸妈妈一样会给你买,不该买的东西我们就得算一算,能省则省,不能浪费。
你这样说,孩子是否听懂了什么呢?很难说,这要看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要看他是随便问问的还是有备而来。但无论如何,这比说“你长大就知道了”要好得多,并且会引发他对家庭经济问题的关注,甚至要摩拳擦掌为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出一份力。虽然这时候并不能保证你说的是真话,但事实上对孩子来说,或许就已经达到了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