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员的科学分工(1 / 1)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家庭成员应当有所分工,并且这种分工要相互协调、科学配置。

尤其是在当今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中,全家人共同面对同一个对象(孩子),很可能会因为分工不明确或角色错误,互相产生内耗,直至让孩子无所适从。

通常地说,在面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上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样一种有趣现象:父辈和祖辈、父系和母系之间扮演着截然相反的角色,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例如在父辈和祖辈之间,通常是父母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持截然相反的态度;而在同一辈,如父亲和母亲、爷爷和奶奶、外公和外婆中,又是一个要孩子“这样”,一个要孩子“那样”。

这种“一严一慈”、“一软一硬”既可能是事先分工,也可能是在潜意识中自然形成的。

并且有意思的是,与过去长期以来的“严父慈母”相比,现在“严母慈父”则成为一种更普遍现象。

而具体涉及到财商教育来说,这种分工就存在着较大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家庭成员中首先应该互相通气,明确统一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其次在扮演具体角色时,当然可以有所分工,但每个人所使的劲应该保持方向一致。

在我国,父亲往往是一家之主,承担着养家糊口、保护家人的重任,并且参与社会实践较多,或者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而母亲工作之余主要是在家里操持家务、抚养子女,维持家庭正常运作的角色。

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地位和不同分工,使得在财商教育中,父亲往往担负着更重要的责任,即:父亲利用自己一家之主的地位和经验,帮助孩子与外面的世界打交道,让孩子学习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学习怎样投资、理财养活家人;而母亲则主要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和日常生活,让孩子学习怎样去关心、体贴他人。

所以容易看到,父亲的财商高,子女的财商也往往高。这不但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更在于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位财商高的人旁边,耳濡目染就懂得了怎样投资、理财,更不用说父亲和母亲的有意栽培了;相反,如果父亲窝窝囊囊,工作压力大、情绪低落,回家后只会发脾气、打老婆,抱怨自己“这辈子没希望了、全靠孩子了”等等,男孩长大后在遇到类似压力时,就会以这种同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女孩长大后则会更多地沿袭母亲过去的那种心态,生活在惊恐、抑郁中。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父辈和祖辈两代人的分工中,应当确立以父母唱主角、祖辈当助手;只有父辈和祖辈两代人财商十分悬殊时,才需要确立由谁在这方面对孩子施加主要影响。

千万别小看这一点,孩子的财商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你们的这种分工,以及由此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举个例子来说。在很久以前,泰国有一个名叫奈哈松的人,一心一意想一夜暴富。本来嘛,有这种想法也正常,但现在的问题是,他考虑问题的路径有问题,那就是总觉得成功的捷径只有一条,就是要学会炼金术,并且他把全部的时间、资金、精力全部投入在这方面。不用说,这就有点走火入魔了。

没过多久,他就花光了全部积蓄,把家里搞得一贫如洗,甚至连每天一日三餐也难以为继。妻子苦不堪言,无奈之下只好跑到娘家去诉苦。

岳父母非常理解女儿的难处,于是三个人在进行一番商量后作出明确分工,决心要帮助奈哈松迷途知返。

妻子回家后说:“你这样整天忙忙碌碌,也没想到和我回娘家一趟去看看,说不定我娘家人会有什么办法帮到你呢?”奈哈松一听满心欢喜,便带着妻子回娘家探亲了。

来到岳父母家后,奈哈松一提起此事,岳父一拍大腿说:“哎哟,你这是一件好事啊,可为什么不早说呢?我们早就掌握了炼金术,只是还缺少一样炼金的药引子。如果你能弄到它,我们完全可以合作呀。”

奈哈松一听喜出望外,想,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巧的事,原来岳父母已经走在了自己的前面?于是他连忙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快告诉我,你要的究竟是什么药引子?”

岳父说:“既然这样,你又是我的女婿,我们不帮你帮谁呢?告诉你也无妨,但你千万不能对其他人泄漏天机啊。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凑齐3公斤重的白色绒毛,这种白色绒毛是从香蕉叶上摘下来的;并且这些香蕉必须是你自己亲自种的,否则就会不灵。等到你搜齐这些绒毛后,我们再一起讨论炼金的事吧。”

奈哈松回家后,想想种香蕉不简单吗,于是立刻把已经荒废多年的田地全部种上香蕉;为了尽快凑齐这些绒毛,还带领妻子到处开垦荒地。

每年每当香蕉成熟后,他都会小心翼翼地从每张香蕉叶上搜刮绒毛;而他的妻子则负责把“剩下了”的一串串香蕉送到市场上去卖。

容易看出,在奈哈松看来,采集白色绒毛是最主要的工作,一串串香蕉则是其副产品,因为不忍心浪费才拿去市场上卖的。可是在妻子眼里呢则恰恰相反,一串串的香蕉能挣到实实在在的钱,而这些绒毛一文不值。

就这样,10年过去了,奈哈松终于凑齐了这3公斤香蕉绒毛,高高兴兴地去岳父母家讨要炼金术了。

这时候岳父母高兴地带着他来到阁楼上,打开房门对他说,你自己去看吧,这就是炼金术。

奈哈松推开房门一看,啊,满屋都是黄金。原来,这些黄金正是10年来他带领妻子和子女种香蕉卖钱换来的。

奈哈松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就专心致志地种香蕉,终于富甲一方。[1]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奈哈松已经成家、不能说是孩子了,但他依然是在家庭成员的财商教育分工帮助下走上致富之路的。

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这里的女婿也同样可以看作是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大。

[1]潘杨:《他终于成了富翁》,载《大陆桥视野》,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