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贪小利,屙大利。”意思是说,贪图小恩小惠往往会因小失大。从这个角度看,父母教育孩子树立一种“不贪意外之财”的观念非常有必要。
《楚辞·离骚》中解释说:“爱财曰贪,爱食曰婪。”贪是一个贬义词,无论贪什么,好像都不大好,甚至连贪吃、贪喝、贪玩也都被归入这一类。古今中外,就是因为有许多人太贪,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想想这两年每年都有数百家P2P平台跑路,害得投资者倾家**产,实际上就与这些投资者财商不高、一味贪图高回报率有关。
2015年末,我国共有P2P平台4329家,其中问题平台1439家,比例高达33%。山东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涉案超过19亿元,关门前两次在大门上嚣张地发布“跑路公告”——“老子就是来骗钱的,骗了你们又咋地”,还同时公布法人代表的身份证和家庭住址。[1]如果投资者具备基本的财商和风险意识,受骗几率便会大大下降。这就是《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所说的:“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会有其他人取代你。其他人是谁?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也许是骗子。”
“贪”字头上一把刀。我过去有个同学,是个班干部,可是平时不用功,考试时经常作弊,所以每次考试多能蒙混过关(及格)。
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像现在,几乎没有人作弊,所以大家纷纷“预测”该同学将来走上社会后必定会“犯错误”(因为我们是会计专业,整天要与钱财打交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更何况你现在主动作弊,将来必定会“腐败变质”的)。
一言成谶语。后来该同学毕业后分配在石油公司当会计,工作没满两年就因为经济问题被处理,灰溜溜地被勒令离开财务岗位,从此不得从事与钱财打交道的任何工作。
如果社会上这种贪腐之风盛行,可想而知最终会造成怎样的局面?
不难看出,每个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小时候就无法戒贪,将来必定成不了大器。有鉴于此,我从小就对儿子说,堂堂男子汉将来要想有出息,必须有三戒:戒贪权、戒贪钱、戒贪色。
不过要注意的是,父母要孩子不贪意外之财,并不包括合法收入,更不能说“钱是万恶之源”。如果你真的认为“钱是万恶之源”,那么你离痛苦恐怕也就不远了。
《圣经》上说,所谓贪婪就是对金钱的狂热的爱,这时候的金钱才会成为万恶之源。由此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你对金钱还没有到狂热的爱的地步,金钱也就不是万恶之源,所以你决不要污蔑它。
如果你经常用这种口吻对孩子说钱是万恶之源,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在孩子心里形成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错误观点:一是认为钱是“害人精”,少接触为妙,结果当然是不利于孩子的财商培养;二是相反,孩子从你的这种恶毒咒骂中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正是因为你赚不到钱,才对钱如此痛恨的,从而成为一个金钱的顶礼膜拜者。
一份调查表明,父母从小经常对孩子宣扬“钱是万恶之源”之类的话,孩子长大后普遍缺乏金钱管理能力,很容易步入各种财务陷阱和混乱,普遍活得不开心。
谈到这里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虽然你没有在孩子面前说过“钱是万恶之源”之类的话,可是却无意中流露出对钱的憎恨态度,这也是要不得的。这种情况更普遍。
例如,你在谈到有钱人炫富时,往往会反讥他们;在谈到某富豪时,总会流露出他们是行贿受贿、偷税逃税起家的;在谈到公务员的优裕生活时,总不会忘记他们贪污受贿的腐败行为。所有这些,都会在孩子心里自然而然地把金钱和财富与一些丑恶东西联系起来。
而实际上呢,或许你说的都有道理,部分也有事实依据,却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莫不如此”,让孩子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所以,如果你不是要让孩子成为彻底的反拜金主义者和苦行僧,平时在言谈中就不要采用这种绝对化的语言。凡事绝对化了,也就离真理十万八千里了。
[1]潘彧:《P2P平台又现奇葩“跑路公告”:老子就是来骗钱的》,载《广州日报》,2016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