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不愿做官?他有三条理由:一是“督抚不易做,近则多事之秋,必须筹兵筹饷。筹兵则恐以败挫致谤,筹饷则恐以搜刮而致怨。二者皆易坏名声”。二是自己“用事太久,恐中外疑我兵权太重,利权太大,不能不缩手以释群疑”。三是他认为“凡做大官,处安荣之境,即时时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谓富贵常蹈危机也……平世辞荣避位,即为安身良策。乱世辞荣避位,尚非良策也”。
于是他上疏告病请求退职,李鸿章听说后写信告诉老师:“奏章的语气不可太坚决,这样除了让人觉得痕迹太重没别的用处,而且未必马上就能退职,即使退职一二年,其他地方若发生战争,仍然免不了被皇上征召,到那时就更加进退两难了。”曾国藩觉得他学生的这些话都切中事理,这使他陷入思考之中。他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我决计今后不再做官,也不打算回老家享清福,只求在军营中照料杂事,维系军心。不居高位,不享大名,这样或许可以避免大祸大谤。如果遇上小小的凶咎,我也只好听之任之。
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他也陈述了不能逃避的看法:
我们兄弟蒙受国家厚恩,享有赫赫大名,终究不能退藏避事,也只好像以前所说的那样,将祸福毁誉置之度外,坦坦****,行法俟命而已。
曾国藩只求能将自己闲置起来,不进不退,不露不藏,这样既可以消除心腹们的后顾之忧(李鸿章之所以不愿曾国藩退职归隐,不就是怕失去他老师这一靠山吗?),也可以避免其他同僚的闲言碎语;既不至于让皇上为难,也不至于让自己处于被动之中;既可以保持自己的晚节和清誉,又可增加自己的体恤皇上的名声。真是一箭数雕!
§§§50.精通远权避祸的策略
清政府感到潜在的最大威胁就是手握重兵的曾国藩,于是疏远冷淡他。曾国藩也感到了顾命大臣功高震主的问题,对自己权位日隆,频添畏惧心理。湘军为曾国藩手创,几乎是他私人的军队,旁人是调不动的,而曾国藩只要一纸调令,就可以千里赴急。清廷对此久有畏忌之心。现在摆放在他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是带着这支军队反清,取而代之;二是撤散湘军,自解兵权。第一条路,他不敢,也不愿;那就只有第二条路可走了。曾国藩解散湘军的目的,是为了远权避祸。但为了做得不露痕迹,他找了一个表面的理由;湘军暮气太重,锐气全消,已不可用。
《孙子兵法》在分析避让之功的时候,特别注意避让时一定要不能让人发现,这样才能神不知鬼不知的保护自己。
何谓远权?即离开权力远一点。曾国藩远权为了一个目的:稳身安心。这种目的,不是他的小打算,而是他的大策划。
曾国藩认为“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
金眉生十四日到此,已交银二万,令买米解弟营。篪轩履宁潘之任,凡眉生有善策无不采纳,凡弟处有函商无不尊允。晋鹤既调皖抚,自不能干预淮北盐务。惟用人极艰,听言亦殊不易,全赖见多识广,熟思审处,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如眉生之见憎于中外,断非无因而致。筠仙甫欲调之赴粤,小宋即函告广东京官,以致广人之在籍在京者物议沸腾。今若多采其言,率用其人,则弹章严旨立时交至,无益于我,反损于渠。余拟自买米外,不复录用。许小琴老而自用,亦未便付以北鹾重任。且待忠鹤皋相见、李军全撤之后,再议淮北章程。
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