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自强者总能胜人一筹(1 / 1)

胡林翼的话很明白,湘军水师行将分裂,湘军水、陆将领非曾国藩难以指挥自如。他在奏疏的结论中提出:若许曾国藩“移孝作忠”,视师九江,即日督带湘军水陆师会合楚军,将士一心,不难攻占九江,水陆东征安徽,直捣金陵。但清政府却批复说:“克敌制胜之策,该署抚与官文、都兴阿、杨载福(即杨岳斌)等尽可商办,正不必待曾国藩到楚方能定议。”清政府对曾国藩的猜忌已深,断然拒绝了胡林翼的请求。

李秀成击败江南大营后,曾国藩终于有机会出山了。因为八旗兵已不可用。同时,曾国藩、胡林翼并对清政府关于东南的人事布局做了一番揣测。胡林翼说:“江、浙为仓廪根本,京师性命所系,然使泛泛以寻常办理军务之人前往,即事权不属,功必不成。近十日中,必有十余人奏请涤帅往援。林翼之意,必得地方之符乃可去,非此则不可去也。设涤帅去后,秋冬之间,贼必有三四十万大股并力西犯。”后来,曾国藩听说忠王李秀成略定苏常,惊呼:“苏常失守,杭州亦岌岌可危,东南大局决裂如此,不知尚有何术可以挽回……现奉寄谕,饬国藩往援苏、常,盖不知苏、常已失也。鄙意楚军刻不能救援下游,且当竭三省全力,御贼匪秋间之大举,如能于秋间两路大捷,然后有余力兼谋下游,目前实有不逮。”同时他对自己的出路,也做了一番猜测。他说:苏、常失守,“目下浙江危急之至……东南大局,一旦瓦裂,皖北各军,必有分援江、浙之命,非胡润帅移督两江,即余往视师苏州。二者苟有其一”,则进攻安徽的军事布局,不能不有所变更。“余则听天由命,或皖北,或江南,无所不可。”曾国藩、胡林翼迫切希望他们两人中能有一人出任两江总督,以扩大湘系地盘。

而在决定两江总督人选时,肃顺的意见是至关重要的。肃顺平素喜揽名流,“朝士如郭嵩焘、尹耕云,举人王□运、高心夔辈皆出其门,采取言论,密以上陈”。他在镇压太平天国的用人问题上,反对祁春圃、彭蕴章的观点,主张重用以胡林翼、曾国藩为首的湘系人物,“平时与座客谈论,常心折曾文正公之识量,胡文忠之才略”。苏、常失陷后,何桂清以弃城获罪,咸丰帝欲用胡林翼总督两江。但肃顺说:“胡林翼在湖北举措尽善,未可挪动,不如曾国藩督两江,则上、下游俱得人矣。”上曰:“善。”遂如其议。咸丰十年(1860)四月十三日,李秀成攻克苏州。十九日,清政府以曾国藩署两江总督,着统率所部兵勇,取道皖南,恢复东南。七月上旬,又实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并命令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均归其节制。又将杨岳斌、彭玉麟统率的湘军水师拨归曾国藩节制调遣。

任命曾国藩总督两江督办江南军务,对曾国藩与湘军将领鼓舞很大。胡林翼得到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的消息后,亦“气息为之一壮,耳目为之一明”。后来,胡林翼又得知曾国藩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并实授为两江总督,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悉归其节制后,兴奋地说:“涤帅实授两江总督,殆如国相司马之气象。诚明之至,上感九阍,军气孔扬。”不过曾国藩总督两江后,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长期受压抑,现在总算熬出了头,得到了清政府的信任与重用,全军欢欣鼓舞,“或者数年抑塞之气,至是将畅然大舒乎”。忧的是太平军占有苏南,天京与苏、常联成一片,声势重振,力量倍增,杭州、皖南岌岌可危,东南大局“糜烂”,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无异要他火中取栗。他在家书中也道出了他的这种复杂心情。他说:

担此巨任,深以为惧。若如陆(陆建瀛)、何(桂清)二公之前辙,则让我父母蒙受羞辱,即使兄弟子侄亦将为人看轻。祸福倚伏之机,竟不知有什么为可喜也。默观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抚将帅,天下似无戡定之理。吾惟以一勤字报吾君……但守一勤字,终日劳苦,以稍分圣上之忧。

可见曾国藩以“惧”、“勤”两字为人生方略,为做事法度。

§§§39.自强者总能胜人一筹

曾国藩说的“挺”,是刚强坚韧之谓,儿子与京货担子站着、挺着。他们强则强矣,韧则韧矣,可是谁也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惟有老翁婉言相求,又欲亲自脱鞋下水,却一下子解决了问题。他对京货担子的“恕”,和自己委身下人的“忍”,使他顺利地达到了目的。曾国藩把这种忍让的“柔道”包括在他的《挺经》中,不仅说明处事必须刚柔互用互济,而且进一步说明,外表的柔,有时正是骨子里的刚的不同形式的表现。

《孙子兵法》多次提到以弱示强和以强示弱的道理,关键就在于能够用虚实结合的办法,让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