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下一代不如上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是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有一次,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了三个小孩,其中有两个孩子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非常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够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让人的身体受伤;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这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啊。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了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很长时间没有出来,而且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
这一次,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而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非常自信地说。
孔子听完之后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地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道理还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过,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能够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孔子不由感叹地说:“好啊,我现在是真正知道少年人实在是了不起呀!”
还有一次,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正在激烈地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了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则距离人近。
孔子就让两个孩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的时候就好像是个盘盂了,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而另一个小孩却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清清凉凉,等到正午的时候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两个孩子的话,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而两个孩子却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孔子顿时无言以对。
孔子讲后生可畏,其实就是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人的观点,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想让自己将来成为怎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怎样的人,只是这样的优势和潜力并不是永远存在的,如果不努力,等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一事无成,那么也就只能是所有的理想都“一江春水向东流”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了。所以作为年长者,不要去轻视年轻人,而作为年轻人,则更应该珍视自己的大好年华,不要让自己虚度了。
当然,现在人类的寿命已经有了很大的延长,四五十岁这个界线可能会适当推迟一点儿,大器晚成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因此,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而错过了在年轻时候能够有所成就的机会的中老年人,也不应该自暴自弃,要继续努力,尽管中老年人起步比年轻人晚,精力也不如年轻人充沛,但是只要努力,依旧是有希望有所成就。我们要明白,只要努力了就不会有遗憾。因为当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仍然能够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快乐,那就是奋斗的快乐和追求的快乐。
年轻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年龄资本,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正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后人之所以能超越前人,一方面是因为前人所积累的经验总是会受历史、地理、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强烈制约,也就是说到了某一历史时刻,他们的许多经验有的会过时落伍,甚至蜕化变质,成为了阻碍我们生活发展前进的阻力。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贤前辈们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哺育了后人,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后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前人的疑点作为自己开拓创新的起点,这样必然会在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