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番外篇2:四季养生早知道(1 / 1)

我们曾提到,养生要和时节以及气温相匹配。中医养生最根本的一个原则是天人合一,就是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和行走坐卧的习惯。典籍中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中医养生就是根据四季特点采取不同的滋补方案。

春季养生:重生发,疏肝气,养阳防风。

春天是自然万物生发的季节,人体也是一样。此时人体中的气血会经过肝气的疏调而从内向外游走,老人、小孩以及肝病患者因为自身的肝气不足而特别容易出现春困的情况。此时可服用一些补养肝血的中药,如生地、白芍、当归、枸杞、柴胡、麦芽,可从根源上对身体的整体血脉进行调养。

中医认为,肝主开窍,又藏血。春天是“红眼病”的高发期,这是因为肝内血热导致的病症。此时还要谨慎预防湿疹和牛皮癣的发生。

春季养生应遵循养阳防风的原则,要特别注意保证身体内的阳气。中医养生注重八“养”,分别为“阴、阳、气、脑、脾、胃、肾、热”。平时的饮食中可以选择平和温补的食物。有些虚病在春天加重,可适当服用蜂蜜等养阴食物以增加疗效。而肝喜酸味,所以有“春日宜省酸增甘”的说法。早春期间的饮食要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及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及时补充能量。

夏季养生:避过寒,冬病可夏治。

夏天阳热已盛,万物繁茂。中医认为,这个时节也是人身体上的所有毛孔都大张开的时候,人体排泄的程度增加,以利于暑热的排除。冬天常见的寒症,此时经过适当保养后也会经由循环系统逐渐排出体外。特别要提示,这时千万不可过于贪图凉快,使毛孔闭塞,汗液不畅,暑热内闭不能外泄,轻则感冒不适,重则暑热内迫心包,致神昏谵语,变症多端。因此在夏天,适当出汗是身体健康的征兆,长期处在空调屋内,会导致身体的排汗机制变得不敏感,就会患上以空调病为诱因的多种疾病。

在夏天的时候,人要保持情绪的平稳,不要使情绪过激,以保持心神的饱满。如果暑热过盛,汗出过多,容易损伤心气,导致胸闷、心慌等心气不足症状。益气养心,生津止渴解暑,是这个时节首要的养生重点。夏天一定要记得多补水,及时补充盐分,特别是老年人以及大量运动和室外工作的人员更要多加留心。可适当吃富含水分的“三瓜一芽”,也就是苦瓜、黄瓜、西瓜和绿豆芽。

秋季养生:除燥润肺,阳气收敛,意志安宁。

中医认为,秋季在五行上属金,正好和人体的肺部相对应。因此秋天的调养重点就在于肺。秋天是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的时节,人体也应该尽量保持意志安宁清净,收神气敛,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秋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秋高气爽,夏天的湿气逐渐开始减少,气候变得干燥,人体也要适当地开始将津精收敛,以养内脏。此时适宜吃些养阴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而老年人则容易出现津液不足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口鼻、皮肤干燥等信号。饮食上就要注意多喝具有滋润效果的粥,可以吃一些秋梨膏来滋润肺部,有助于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此时,一定要学会“扶正固本”,提升抗病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自我康复的能力,以备寒冬的到来。

冬季养生:保养阳气,待日而出,藏气血,养阴气。

中医上有“春夏养阳,秋冬滋阴”的说法,这是因为冬天万物凋零,大自然已经处于沉睡的状态,正在为下一年的生机蓄势力量。人体在这个时节也要避免过分的损耗,气血内收,运行于内,潜藏阳气而不外泄。此时最忌讳产生莫名的恐惧感,中医认为恐伤肾,易气下,对阳气会造成很大的损伤。

冬季是补养肾精的好时节,女性更要多服用补肾养血的食物及补品。《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有益精气,唐人虚诜所著的《本草食疗》中有记载说“凡味与羊肉同煮,皆可补也。”因此冬天可以稍多吃一点羊肉。这是因为羊肉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铁、磷等多种营养物质。羊肉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材,对于患肺结核、咳嗽、气管炎、哮喘、贫血的人,特别有益。

在冬季养生中,穿衣保暖十分重要。寒从脚底生,外界的寒冷大多从穴位丰富的双脚侵入人体,保暖时双脚是重中之重。适当节欲,多晒太阳,避免洗澡过勤的现象,从神到身的各个方面都应处于收敛的状态。

有关于四季养生的具体内容有很多,但总不外乎以上提到的几点大原则。坚持去做,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