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很不希望孩子有“胆识”,因为那意味着孩子“野”“调皮”“不踏实”“容易闯祸”。诚然,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有胆识”确实很容易给家长们带来麻烦,给孩子自身带来伤害。但我们也必须承认,随着孩子一天一天地长大,胆识对于他们来说,越来越重要,适当地给孩子些机会,让他们锻炼胆量、增长见识,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至为重要。
各类调查都可以证明: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显得比“坏学生”更加缺乏胆识。就“胆”而言,“坏学生”往往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因为相对于中学环境,大学更像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个人人脉和交友圈子基本都要自己去开拓,认识新朋友,融入某些团体,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做。“坏学生”具有这种“天然”优势,因为他们本来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好学生则多少有些不适应这种“小社会”,他们往往是“不敢”主动接触,有点不知所措。他们从小就被人“领”着去接触社会,从小就缺少一种“从零开始”的经验和胆量,在交往中表现为“怯”。同时,各种学生团体、兴趣小组中,处处也都有“坏学生”的身影。
当然,好学生们也有着特长和兴趣爱好,他们也乐于参加一些社团,参与一些社团组织的活动。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些个性张扬、彰显特色的兴趣社团更多的属于“坏学生”,尤其喜剧、音乐等需要表现个人能力的社团更是如此。令人更奇怪的就是,“坏学生”在这些团体中,往往是作为“领导者”“组织者”或“意见领袖”出现,而好学生显然更加愿意服从社团的组织,不太愿意挑选角色和位置,通过自己的特长和努力为组织“添砖加瓦”。
就“识”而言,“坏学生”的优势则更加明显。一般来说,“坏学生”往往比好学生有更多的见识。因为“坏学生”一般不会满足于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一般会很丰富,朋友也会很多。所以,更多的经历使得他们比好学生能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单纯对于学习来说,“见识”并不能起什么直接的作用。无论你眼光多么独特,也不会比千百年来,无数人总结的理论更正确。因此,要学习好这些理论,“见识”的作用并不大。
但是,在今天多元化教育的时代,一个学生的见识,更能体现他的综合素质。我们记得,当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新概念作文大赛”在我国教育界启动以后,“新概念作文”成了语文教育的一大亮点。它强调让学生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而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新概念作文”培养出的作家中,许多成绩并不好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坏学生”,但他们却在学习之外的其他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具备胆识的孩子更容易走向成功之路。因为具备“胆识”,在需要力排众议的时候,不会瞻前顾后;在发现机遇的时候,不会犹豫不决;需要做出果断的处置时,不会畏首畏尾。《堂吉诃德》的作者,伟大的作家塞万提斯曾经说过:“丧失财富的人损失很大,可是丧失勇气的人,便什么都完了。”对于一个人来讲,如果说,失去了机会就失去了很多,但是如果丧失了勇气那就失去了全部。
若想成就事业,胆识是必不可少的个人特质。在一定时候,胆识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凡是有成就的名人和伟人,无不胆识过人。
有胆识的人比别人更“快”地注意到机会的来临并把握它。机遇总是转瞬而逝,当机遇擦身而过时,别人还来不及反应、来不及考虑清楚是否需要把握它,有胆识的人已经在瞬息间做出了决定,也许别人还在观望,但此时的他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有胆识的人比别人更“准”地把握时机。他们的思想从来不会被过去的经验和条条框框所左右、限制,他们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如此,他们就会更多地尝试他们那些大胆的想法,使得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机会多,成功率自然就高。
真正有胆识的人比别人更有“智”。有胆识的人绝不是一介莽夫,他们往往智勇双全。他们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发现更多的“路”,并且用自己的头脑判断这些新发现、新思路。
有胆识的人比别人更能“隐”。这个“隐”指“隐忍”。人总有失败的时候,面对失败,有的人输得起,有的人则一蹶不振。有胆识的人相信自己能赢,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服输、不认输,他们往往像一名坚强的战士,在生命的战场上总能“背水一战”、绝处逢生。无疑,以上这些心理素质使得有胆识的人更接近成功之路。
很多人都说:“如果当初我也如何如何……”往往,说这些话的是今天看来很平庸的人,或许他们过去的确有机遇、有能力、有思想。可是,他们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恰恰是因为他们“没这样做”。自己失去了机会,庸人自忧。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名为《三识而立》的文章。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对于很多人来说“三十而立”是一种误导,如果一个人不努力,没有长进,到了三十怎么会自然而然地“立”起来呢?六十也未必能“立”得起来。“三十而立”不如说是“三识而立”。“三识而立”应该指学识、见识、胆识。
但是,对于一个刚刚走向社会或者尚未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胆识显得更为重要。见识,“坏学生”应该拥有;学识,这一点似乎“坏学生”差些。但是学识包括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感性知识就是社会实践中得到的各类知识,包括理性知识指导实践后得出的新的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则主要是书本上的知识。对于一个人成功来说,感性知识的重要性要大于理性知识。特别是,如果理性知识的取得,是依靠死记硬背、啃书本、寻章摘句这样的途径得来的。如果是这样的知识,即便是博览群书,也无非是成了一个“活图书馆”。寻章摘句得来的知识,即使拥有也会因为不会应用而成为“死书”。
电视剧《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显然是一个“坏孩子”形象的典型代表。剧中的李云龙大错不犯,却小错不断,而且对待上级和领导有时显得极为嚣张,有时又显得颇为可爱。他的性格既是传统的,又是叛逆的。他一怒之下扫平了杀害其好友和尚的土匪老窝、一气之下与政见不一的赵刚肉搏相拼,被革除代军长的职务后又在课堂上大放厥词等行径无不反映出他人性中叛逆的一面。这些都与家长、老师眼里的“坏学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然而,他的上级和领导却善于把握和运用他的这些看似不足之处,使李云龙在战争中获得了成长。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李云龙桀骜不驯、刚烈鲁莽,但又深谋远虑、有胆有识、嫉恶如仇,是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血性硬汉。
对待战争,他抱着每战必胜的信心,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挥洒自如,那“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也要“亮剑”,就是死也不能倒下的英勇气势,足以让敌人闻风丧胆。他那骁勇善战、叱咤风云的豪迈身姿足以让敌人魂飞魄散,他热爱战争,战场就是他的精神寄托。在面对危险的境遇时,他临危不惧,勇敢地亮出自己,亮出手中的“宝剑”,不低头、不退缩、不认输、不乞求,其胆识、气魄和血性令人敬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