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主见是区别好孩子与“坏孩子”的一个重要特征,或许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不得不承认,“坏孩子”往往是孩子群中有主张、有主见的人。叛逆的“坏孩子”往往显得更有主见,大致是因为叛逆的孩子往往把自己不同于大众的观点说出来,人们在他们的这种行为中,感到他们很另类,或许他们的观点并不是那么的离经叛道、独树一帜,只是一个小小的“我以为”。尽管如此,便足以被人们扣上“坏孩子”的帽子。
“坏孩子”经常对大家一致认同的观点表示反对,他们经常在大家沉默无语或无所适从的时候率先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主张,他们经常在“团结一致”的群体中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说出一些让人瞠目的言论……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在故作姿态、哗众取宠,其实,他们这样做的目的非常简单——
第一,他们的确是这么想的。他们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或许在别人眼里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很怪异,但至少他们认为那是正确的;
第二,既然有自己的主张,就应当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必看别人的脸色,不必因为身处的环境而有所限制。
由于有了以上两点心理特质,“坏孩子们”往往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要么是“意见领袖”,卓尔不群,成为真正有领导能力和亲和力的“孩子王”;要么是“调皮捣蛋鬼”,在成人眼中破坏着孩子们生活中的“和谐”氛围。
其实,无论是“意见领袖”还是“调皮捣蛋鬼”,都是成年人在一个既定的思想环境中,给予的不同认定。但这却使人们忽略了他们身上的成功要素——有主见。
主见就是一个人在对待事情上的看法,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事实上,没有人能对任何事毫无观点。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不少人,在需要发表自己观点或见解时沉默不言、缄口不语。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而是他们的想法和见解被“世故”“聪明”深深地压在了舌头底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家长要求孩子们必须要做到的。除了学习以外不要去管其他的事情,尽管也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警醒,但在一些家长和老师看来,只能当作笑谈了。
多年来,“好学生”的教育结果是让人们把自己的观点和言论先是藏在心里,然后用眼睛扫视着谈论的对方,审视着身边的环境,像一只容易受伤的小动物一般,用敏感的触角感受着身边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然后在脑子里扒拉一下小算盘,算算性价比,然后小心翼翼地、试探性地说出一些含蓄的看法。稍有危险,就会立刻改弦易辙,转变航向。
那些快人快语,想什么就说什么的人,往往被认为是“不成熟”“幼稚”的表现。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语出惊人、锋芒毕露,会让人陷于一种“被动”的位置。宁可躲进人群中,在一个个相似的面孔中找不到自己,寻求一种心理慰藉。
这样做时间长了,许多人就会觉得比别人差,从而不敢透露出自己的主张,形成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千万要不得,一定要扬起奋斗的风帆,战胜自卑,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主张。
小玉因为学习不好,学生时代便觉得低人一等。到了工作岗位后,她也摆脱不了过去的阴影,总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如他人。心里总是害怕自己工作不如人家,时间长了工作就会保不住。因此,她变得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流。但是,她工作非常认真、细致,特别喜欢与小朋友接触。尽管,她经常在背后帮助人家,人家也非常感谢她,然而她就是不敢直接面对他人的夸奖,一说就脸红。在一次开会期间,不善于发言的她屡经提醒才开始磕磕绊绊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说:“嗯,现在有些故事书呀,和我小时候看的差不多,都是一些纯粹的故事,可我觉得……”小玉愣了愣,四处看了看众人继续说,“如果加上一些知识,把它们融入到故事中,和故事主人公进行无缝对接,例如,让故事主人公最终说一些名人名言啦、做人做事的窍门啦等等,这样不就既有知识性又有可读性了嘛!”她的话,立刻赢得了众人的认同。看到自己的建议受到了重视,她非常高兴。其后,经理把这项工作全权交给了她。小玉不知从何处来的勇气,也许是对多年来的自卑心理的回击,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再丢脸了,所以便奋力地工作。最终,她策划的一套故事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这件事,小玉像获得了新生,工作开始积极主动起来,越来越出色。
其实,和小玉一样,许多人都有这种自卑心理,从而忽视并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即使没有也会有喜欢做的事情。从喜欢出发,你会获得对工作有益的信息资源,小玉就是如此。
千万不要有自卑心理,因为有了它,当问题出现后,就因为这种消极情绪把问题夸大。例如有些人认为学业不好,就等于没有了成功的希望。其实,这些问题在人生旅途上,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学习好不等于一切都好,叛逆不等于就是“坏孩子”。相反,叛逆却是有主见的体现,因此,只要把孩子喜欢的事情坚持下去,变成特长,就可以用特长获得成功,获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