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如此复杂,处世的学问如此精奥,如何才能举重若轻地处理形形色色的问题呢?方法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因为会说话的人能够把握好火候,拿捏好办事的分寸,能够使复杂的问题在三言两语之间得以解决。
1.换一种说法,又一种活法
在工作中,要讲究说话的方式,同样,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恰到好处地说好该说的话。
有一年全国高考结束不久,一名记者去采访一位外语系的优秀考生。原先设想好的问题中有:“你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习英语的能力?”但是到了现场,看到考生的父母也陪伴在场,如果按照原先准备的提问方式来交谈,就显得唐突而不礼貌。于是他将原来的提问改为“你们一家是不是常常在一起讨论学习英语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既能有效地获得所要的信息,又显得相当自然。
说话不仅要根据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要根据前后话语相互联系而恰当地选择语言。
几位年轻的领导干部去慰问一位退休老工人,见面以后问道:“您老身子骨真够硬朗的,今年高寿?”老工人回答说:“79啦。”“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哪里,××活到了84呢!”“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将军啊。”“不过,××去年归天了。”“唷,这回可轮到您了。”谈兴正浓的老工人听到这句话,脸色陡变。毛病就出在“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上。前面老人刚说完“归天”的事,他们却接下去说“轮到您”,这不就使老人产生误会吗?如果这几位年轻干部能控制好前后话语,把话说成“这回长寿冠军可轮到您了”,也就不会出现不快了。
可见,讲究说话的艺术对于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只贪图自己一时的痛快而无所顾忌地说了不该说的话,则只会给自己制造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让别人听你说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
随便说话的害处是非常多的。比如某君有不可告人的隐私,你说话时偏偏在无意中说到他的隐私,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会认为你是有意跟他过不去,从此对你恨之入骨。他做的事,别有用心,极力掩饰不使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对你非常不利。
如果你与对方非常熟悉,绝对不能向他表明,你绝不泄密,那将会自找麻烦。惟一可行的办法,只有假装不知,若无其事。如果对方有阴谋诡计,你却参与其事,代为决策,帮他执行,从乐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而从悲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之患。
你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你有失意的事,应该和失意的人谈。说话时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和火候。不然的话,一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目的达不到,而遭冷遇、受责斥也是意料中的事。有些奸佞小人,巧妙地利用了别人在说话时机、场合上的失误,拿他人当枪使,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
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为人处世一定要把好口风,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心里有个小九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为其利用,后悔就来不及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压在心里不愿为人知的事情。同事之间,哪怕感情不错,也不要随便把你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诉对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你的秘密可能是私事,也可能与公司的事有关,如果你无意之中说给了同事,很快,这些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它会成为公司上下人人皆知的故事。这样,对你极为不利,至少会让同事对你多多少少产生一点“疑问”,而对你的形象造成伤害。
还有,你的秘密,一旦告诉的是一个别有用心的人,他虽然不可能在公司进行传播,但在关键时刻,他会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使你在竞争中失败。因为一般说来,个人的秘密大多是一些不甚体面、不甚光彩甚至是有很大污点的事情。这个把柄若让人抓住,你的竞争力就会被大大地削弱。
小窦是某唱片公司的业务员,他因工作认真、勤于思考,业绩良好被公司确定为中层后备干部候选人。只因他无意间透露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而被竞争对手击败,终于没被重用。
小窦和同事李为私交甚好,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一个周末,他备了一些酒菜约了李为在宿舍里共饮。俩人酒越喝越多,话越说越多。酒已微醉的小窦向李为说了一件他对任何人也没有说过的事。
“我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有一段时间没事干,心情特别不好。有一次和几个哥们喝了些酒,回家时看见路边停着一辆摩托车,一见四周无人,一个朋友撬开锁,由我把车给开走了。后来,那朋友盗窃时被逮住,供出了我。结果我被判了刑。刑满后我四处找工作,处处没人要。没办法。经朋友介绍我才来到厦门。不管咋说,现在咱得珍惜,得给公司好好干。”
小窦在公司三年后,公司根据他的表现和业绩,把他和李为确定为业务部副经理候选人。总经理找他谈话时,他表示一定加倍努力,不辜负领导的厚望。
谁知道,没过两天,公司人事部突然宣布李为为业务部副经理,小窦调出业务部另行安排工作岗位。
事后,小窦才从人事部了解到是李为从中捣的鬼。原来,在候选人名单确定后,李为便找到总经理办公室,向总经理谈了小窦曾被判刑坐牢的事。
知道真相后,小窦又气又恨又无奈,只得接受调遣,去了别的不怎么重要的部门上班。
既然秘密是自己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对同事讲。你不讲,保住属于自己的隐私,没有什么坏处;如果你讲给了别人,情况就不一样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别人会以此为把柄攻击你,使你有口难言。
所以说,只有恰到好处地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才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而且也不会给自己招致祸端。
3.巧舌如簧——蹩脚的问题咱不怕
有的问题不论你回答“是”或“否”都可能给你带来麻烦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一定要想好了再说。
一些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经常会带有明显的挑衅色彩,这时候你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对它进行巧妙地回击。
乡间,一无赖站在十字路口拦住一位过路的姑娘:“你说,我是要往东去,还是要往西去?猜中了就放你走。”对此,姑娘怎么答都不会对,因为他的问话中,并非非此即彼,还有南和北。这时,姑娘掏出手绢揉成一团:“女士优先。请让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好吗?”无赖有恃无恐,便答应了。姑娘便说:“你猜猜,我这手绢是要丢向东边,还是丢向西边?”无赖当然同样不能答,只好让姑娘走了。
面对不同的对象,就要选择不同的回答方式,对待朋友的提问,你可以采用自嘲的方式,让问题偏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
某先生酷爱下棋,但又好面子。一次与一高手对局,连输三局。别人问他胜败如何,他回答道:“第一局,他没有输;第二局,我没有赢;第三局,本是和局,可他又不肯。”乍一听来,似乎他一局也没有输;第一局他没输,不等于我输,因下棋还有个和局;第二局我没赢,也不等于我输,还有和局嘛;第三局也不等于我输,本是和局,可他争强好胜,我让他了。
这样的回答,就比直接说:“我输了三局”要高明得多。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面对一些复杂问语,也要三思而后做答,否则,很容易就会掉进别人的陷阱里。
一次邻居盗走了华盛顿的马。华盛顿和警察一道在邻居的农场里找到了马,可是邻居硬说马是自己的,不肯把马交出。华盛顿想了一下,用双手将马的双眼捂住说:“既然这马是你的,那么,你说出它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右眼。”邻居回答说。华盛顿把手从马的右眼离开,马的右眼光彩照人。“啊,我弄错了,”邻居纠正说,“是左眼!”华盛顿把左手也移开,马的左眼也光亮亮的。“糟糕!我又错了。”邻居为自己辩解说。“够了够了!”警察说,“这已经足以证明这马不属于你!华盛顿先生,我们把马牵走吧!”
邻居为什么被识破?因为华盛顿善于利用思维定式,先使邻居在心理上认定马的眼睛有一只是瞎的,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沉锚效应”。邻居受一句“它的哪只眼睛是瞎的”暗示,认定了“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所以,猜完了右眼猜左眼,就是想不到马的眼睛根本没瞎,华盛顿只不过是要让他当场现原形。
复杂问语就是这种利用“沉锚效应”隐含着某种错误假定的问语。对这种问语,无论采取肯定还是否定的答复,结果都得承认问语中的错误假定,从而落入问者圈套。如一个人被告偷窃了别人的东西,但又死不承认偷过。这时审问者便问:“那么你以后还偷不偷别人的东西?”无论其回答“偷”还是“不偷”,都陷入审问者问语中隐含的“你是偷了别人的东西”这个错误假定中。
对这类问题,不能回答,只能反问对方,或假装糊涂,不明白对方问语的意思。
要想恰当地回答好别人提出的问题,就要多动动脑子,争取摆脱“二难”问题的困境,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如果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通常只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麻烦。
4.没有把握,就别乱应承
当同事或亲友托你办某事时,当上司委托你做某事时,请你一定不要不假思索地满口应承。至少也要冷静1分钟,在大脑中转一个圈子,考虑这件事自己能不能办得到、办得好。把自己的能力与事情的难易程度以及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然后再做决定。
为同事或亲友办事,应该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如果不帮他办,可能会感觉情理上不太对劲,有时事情尽管很难办,也不得不勉强答应;作为下级,对于上司委托给自己的事,虽然不乐意,但又不好拒绝。这种搪塞性的应承,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不利。但是,如果为了一时的情面接受自己根本无法做到或无法做好的事情,一旦失败了,同事、亲友、上司就不会考虑到你当初的热忱,只会以这次失败的结果来评价你。
所以,最好不要轻率地对朋友做出许诺,而是要三思而后行。尽量不说“这事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了”之类的话,给自己留一点余地。顺口的承诺,只是一条会勒紧自己脖子的绳索。
前几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曾演出这样一个小品:一个老实巴交的人担心自己的领导和同事会看不起自己,就假装自己手眼通天,别人求他办事,不管有多大困难一概来者不拒。为了帮别人买两张卧铺票,不惜自己通宵排队,结果不但自己吃苦不说,还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
有时候,一些关系不错的朋友托我们办事时,我们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或为给对方一个台阶,往往对对方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分析地加以接受。但不少事情并不是你想办就能办到的,有时受各种条件、能力的限制,一些事是很可能办不成的。因此,当朋友提出托你办事的要求时,你首先得考虑这事你是否有能力办成,如果办不成,你就得老老实实地说,我不行。随便夸下海口或碍于情面都是于事无补的。
有人来托你办一件事,这人必有计划而来,最低限度,他已准备好怎样说。你这方面,却一点儿准备都没有,所以,他可是稳占上风的。
他请托的事,可为或不可为,或者是介乎两者之间,你的答复是怎样呢?许多人都会采取拖的手法。“让我想想看,好吗?”这话常常会被运用。
有些时候,许多人会做一种不自觉的承诺,所谓“不自觉的承诺”,就是“自己本来并未答允,但在别人看来,你已有了承诺”。这种现象,是由于每一个人都有怕“难为情”的心理,拒绝属于难为情之类,所以拒绝的话总是难以说出口,结果被对方认为你已经答应了。
但要记住,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言出必行”的人,却很少有人会用宽宏的态度去谅解你不能履行某一件事的原因。因此,拿破仑说:“我从不轻易承诺,因为承诺会变成不可自拔的错误。
“你的承诺和欠别人的一样重要。”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
当对方没有得到你的承诺时,他不会心存希望,更不会毫无价值地焦急等待,自然也不会有被拒绝的惨痛。相反,你若承诺,无疑在他心里播种下希望,此时,他可能拒绝外界的其他**,一心指望你的承诺能得以兑现,结果你很可能毁灭他已经制定的美好计划,或者使他延误寻求其他外援的机会,一旦你给他的希望落空,那将是扼杀了他的希望。
并且如此一来,你的形象就会大跌,别人因你不能信守承诺而不相信你了,别人也不再愿与你共事,不愿再与你打交道,那么,你只能去孤军奋战。有些人在生活或工作上经常不负责,许下各种承诺,而不能兑现承诺,结果给别人留下恶劣印象。如果承诺某种事,就必须办到,如果你办不到,或不愿去办,就不要答应别人。
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把握不了承诺的分寸,他们的承诺很轻率,不给自己留下丝毫的余地,结果使许下的诺言不能实现。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要轻率许诺,许诺时不要斩钉截铁地拍胸脯,应留一定的余地。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你原来可以轻松地做到的事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有了一定的难度。如果你轻易承诺下来,会给自己以后的行动增加困难,对方会因为你现在的承诺而导致将来的失望。所以,即使是自己能办的事,也不要轻易承诺,不然一旦遇上某种变故,使本来能办成的事没能办成,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一个言而无信的伪君子。对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可以采取延缓性承诺。
比如:有人要求老板给自己加薪,老板可以这么说:“要是年终结算公司经济效益好,公司可以给你晋升一级工资。”用“年终结算”一语表示实现承诺时间的延缓,显得既留有余地,又入情入理。
对不是自己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应采取隐含前提条件的承诺。
如果你所做的承诺,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还要求别人帮忙,那么你在承诺中可带一定的限制。比如:你承诺帮朋友办理家属落户的问题,这涉及到公安部门和国家有关政策,你不妨这样说更恰当一点:“如果以后公安部门办理农转非户口,而且你的条件又符合有关政策,我一定帮忙。”这里就用“公安部门办理”、“符合有关政策”等对承诺的内容做了必要的限制,既见自己的诚意,又话语灵活,具有分寸,还向对方暗示了自己的难处(也要求别人),真是一石三鸟。
为人处事,应当讲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承诺不可随意为之,信口开河。明智者事先会充分地估计客观条件,尽可能不做那些没有把握的承诺。
须知,有了承诺,就应该努力做到,千万不要乱开“空头支票”,不然不仅伤害了对方,还会毁坏自己的声誉,使你在社会上难有立足之处。
5.拒绝也是一种艺术
任何人都有得到别人理解与帮助的需要,任何人也都常常会收到来自别人的请求和希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谁也无法做到有求必应,所以,掌握好说“不”的分寸和技巧就显得很有必要。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个人有求于别人时,往往都带着惴惴不安的心理。如果别人求到你,而你一开口就说“不行”,势必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如果你能在话语中让他感觉到“不”的意思,从而委婉地拒绝对方,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拒绝、制止或反对对方的某些要求、行为时,你可以利用某种含糊的原因作为借口,避免与对方直接对立。比如,你的同事向你推销一套家具,而你却并不需要,这时候,你可以对对方说:“这样的家具确实比较便宜,只是我也弄不清楚究竟怎样的家具更适合现代家庭,据说有些人对家具的要求是比较复杂的。我的信息也太缺乏了。”
在这种情况下,同事只好带着莫名其妙或似懂非懂的表情离去,因为他们听出了“不买”的意思,想要继续说服你什么“更适合现代的家庭”,却是一个十分笼统而模糊的概念。这样,即使同事想组织“第二次进攻”,也因为找不到明确的目标而只好作罢。
当别人有求于你的时候,很可能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来请你帮忙的,其心情多半是既无奈而又感到不好意思。所以,先不要急着拒绝对方,而应该尊重对方的愿望,从头到尾认真听完对方的请求,先说一些关心、同情的话,然后再讲清实际情况,说明无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于先说了一些让人听了产生共鸣的话,对方才能相信你所陈述的情况是真实的,相信你的拒绝是出于无奈,因而也能够理解你。
例如有个朋友想请长假外出经商,来找某医院的医生朋友,想让他出具一份假的肝炎病历和报告单。对此作假行为医院早已多次明令禁止,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于是该医生就婉转地把他的难处讲给朋友听,最后朋友说:“我一时没想那么多,经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这个办法不行。”
这样的拒绝,既不会影响朋友间的感情,又能体现出你的善意和坦诚。
拒绝对方,你还可以幽默轻松、委婉含蓄地表明自己的立场,那样既可以达到拒绝的目的,又可以使双方摆脱尴尬处境,活跃融洽气氛。
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在就任总统之前,曾在海军部担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道:“你能保密吗?”“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地看着他,“我也能。”
弗兰克林·罗斯福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委婉含蓄地拒绝了对方,在朋友面前既坚持了不能泄密的原则立场,又没有使朋友陷入难堪,取得了极好的语言交际效果。在罗斯福死后多年,这位朋友还能愉快地谈及这段总统轶事。相反,如果罗斯福表情严肃、义正辞严地加以拒绝,甚至心怀疑虑,认真盘问对方为什么打听这个、有什么目的、受谁指使,岂不是小题大作、有煞风景?其结果必然是两人之间的友情出现裂痕甚至危机。
委婉的拒绝能让对方知难而退。例如,有人想让庄子去做官,庄子并未直接拒绝,而是打了一个比方,说:“你看到太庙里被当作供品的牛马吗?当它尚未被宰杀时,披着华丽的布料,吃着最好的饲料,的确风光,但一到了太庙,被宰杀成为牺牲品,再想自由自在的生活着,可能吗?”庄子虽没有正面回答,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已经回答了,让他去做官是不可能的,对方自然也就不再坚持了。
其实,拒绝别人的方式有很多种,你可以给自己找个漂亮的借口,或者运用缓兵之计,当着对方的面暂时不做答复。或者用一种模糊笼统的方式让对方从中感受到你对他的请求不感兴趣,从而达到巧妙的拒绝效果。
6.正话反说,正题反解
面对别人不适当的言行,有时候不宜直接回击,而将正话反说,委婉地点拨对方,则既能够巧妙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能避免伤害对方,不致造成过分尴尬的局面。
楚庄王的一匹爱马死了,他非常伤心,下令以上等棺木,行大夫礼节厚葬。文臣武将纷纷劝阻也无济于事,最后楚庄王还下决心说:“谁敢再劝阻,一定要杀死他。”
很明显,不论怎样改头换面,只要一说“不”,必是自取其辱。优孟知道了,直入宫门,仰天大哭,倒把庄王弄得异常纳闷,迫不及待地问是怎么回事。优孟说:“那马是大王最喜欢的,却要以大夫的礼节安葬它,太寒酸了,请用君王的礼节吧!”庄王越发想知道理由了,优孟继续说:“请以美玉雕成棺……让各国使节共同举哀,以最高的礼仪祭祀它。让各国诸侯听到后,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啊。”至此庄王恍然大悟,赶紧请教优孟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终于将马付予庖厨,烹而食之。
以优孟地位之微,如果直陈利弊,凛然赴义,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最终的结果却令人实在难以想像,而他正话反说,却能巧妙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反语是语言艺术中的迂回术。正话反说以彻底的委婉,欲擒故纵,取得合适的说话角度,达到比直言陈说更为有效的说服效果。
齐国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怒,命人将这个胆大包天的人绑在了殿下,要召集左右武士来肢解这个人。为了防止别人干预他这次杀人举动,他甚至下令:“有敢于劝谏者,也定斩不误。”文武百官见国王发了这么大的火,谁还敢上前自讨杀头之冤。晏子见武士们要对那人杀头肢解,急忙上前说:“让我先试第一刀。”众人都觉得十分奇怪:晏相国平时是从不亲手杀人的,今天怎么啦?只见晏子左手抓着那个人的头,右手磨着刀,突然仰面向坐在一旁的齐景公问道:“古代贤明的君主要肢解人,你知道是从哪里开始下刀吗?”齐景公赶忙离开座席,一边摇手一边说:“别动手,别动手,把这人放了吧,过错在寡人。”那个人早已吓得半死,等他从惊悸中恢复过来,真不敢相信头还在自己身上,连忙向晏子磕了三个大响头,死里逃生般地走了。
晏子在齐景公身边,经常通过这种正话反说的方法,迫使齐景公改变一些荒谬的决定。比如,有一个马夫有一次杀掉了齐景公曾经骑过的老马。原来是那匹马生了病,久治不愈,马夫害怕它把疾病传染给马群,就把这匹马给宰杀了。齐景公知道后,心疼死了,就斥责那个马夫,一气之下竟亲自操戈要杀死这个马夫。马夫没想到国君为了一匹老病马竟会杀了自己,早已吓得面如土色。晏子在一旁看见了,就急忙抓住齐景公手中的戈,对景公说:“你这样急着杀死他,使他连自己的罪过都不知道就死了。我请求为你历数他的罪过,然后再杀也不迟。”齐景公说:“好吧,我就让你处置这个混蛋。”
晏子举着戈走近马夫,对他说:“你为我们的国君养马,却把马给杀掉了,此罪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不得不杀掉养马的人,此罪又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了养马人的事,传遍四邻诸侯,使得人人皆知我们的国君爱马不爱人,得一不仁不义之名,此罪又当死。鉴于此,非杀了你不可。”晏子还要再说什么,齐景公连忙说:“夫子放了他吧,免得让我落个不仁的恶名,让天下人笑话。”就这样,那个马夫也被晏子巧妙地救了下来。
我们发现:正话反说可以放大荒谬,让人更为清楚地见到荒谬的真面目,从而达到更好的劝谏效果。
汉武帝刘彻的乳母曾经在宫外犯了罪,武帝知道后,想依法处置她。乳母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他搭救。东方朔对她说:“这不是唇舌之争,你如果想获得解救,就在将抓走你的时候,只是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但千万不要说一句话,这样做,也许有一线希望。”当传讯这位乳母时,这位乳母有意走到武帝面前,要向他辞行。只见乳母面带愁容地不停地看着汉武帝。于是,东方朔就对乳母说:“你也太痴了,皇帝现在已经长大了,哪里还会靠你的乳汁养活呢?”武帝听出东方朔是话中有话,面部顿时露出凄然难堪之色,当即赦免了乳母的罪过。
总之,说反话的效果源于它的“显微镜”作用,荒谬之上再加上更荒谬,则荒谬就无处躲藏,显而易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