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规则对则事易成(1 / 1)

人生三策 东篱子 4908 字 3个月前

做人讲原则,做事要讲规则。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制社会,从大的方面讲,要不折不扣地遵守国家法律;同时行有行规,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行为规范。不管是明规则还是暗规则,只有依规则而行,才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1.将“墨守成规”丢到月亮上去

已有的并不就是合理的,有的规则你越是去遵守,越难成事,如果勇于向规则挑战,事情反倒简单了。

例如,咖喱粉是一种厨用调料,在日本市场上销售量很大。有个食品工业公司的老板浦上,对咖喱粉新品种的开**有独钟,但是尝试了几种配方之后,并没有找到成功的喜悦。后来,他挑战规则,开发出跟传统口味大为不同的“不辣咖喱粉”,结果引来一顿非议。

有人还当面侮辱浦上:“你这个白痴!哪有这种咖喱粉呢?”

的确,当时的咖喱粉都是辣的,浦上这个“不识时务”者,居然用蜂蜜和果酱调制成不辣的所谓咖喱粉,不是“白痴”又是什么?

世界上的事说来也怪,被同行断言根本卖不出去的“白痴咖喱粉”,上市后居然受到一些讲究口味人的喜爱,他们认为早就该发明这种不同于传统风味的调料。经过各种活动的配合,新口味咖喱粉异军突起,一年后竟成为日本市场上的畅销调料之一。

如果浦上一味地从“辣味”方面去“解”新调料开发之“结”,怎有异军突起的营销辉煌?

再比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男不施妆”的千年古训使美容似乎成为女士独享的专利。化妆品市场自然被当作女士们的天下。精明的日本企业家率先挑战千年古训,把市场开发的眼光投向千千万万的男性消费者。男士系列化妆品上市后,高薪阶层中的男士们纷纷拥向化妆品柜台。

为什么男性化妆品也会畅销呢?富士照相软片公司的公关部主任认为:“生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打激烈的人生之仗。对生意人来说,能不能说服对方,签下合同,达成交易,都要在商战中决定。在这个战场上,如果脸色枯黄、须发蓬乱、身带异味、衣服不整,那等于向对方表示自己是个失败者,是败下阵来乞求施舍的人。这种形象的公关者能有所作为吗?”

日本社会如此,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富有成功潜力的男性化妆品也会成为公关人士的“挡不住的**”。

艺术大师毕加索有句名言:“创造之前必须先破坏。”破坏什么?传统观念、传统规则在毕加索眼里都在破坏之列。

毕加索的话很有道理。其实中国人在发明“创造”一词时,就有“破坏”加“建设”的含义。创造,简单地说,就是推陈出新。实践表明,新生事物的产生总要受到传统观念和传统规则的制约,甚至是压制。因此,一切创新都可以说是向现存规则的挑战。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敢使用这一技法。为什么人们面对各个领域的“哥顿神结”不敢像亚历山大那样挥剑而解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观念中有着“遵守规则”的压力,这是我们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社会从稳定的要求出发,常常鼓励那些循规蹈矩,习惯于按常规方法从两端找结的人,对企图改变现行规则的行为和想法,往往给予某种有形的或无形的压力。结果,人们觉得遵守规则比向规则挑战要安全得多、愉快得多。

但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墨守成规是十分危险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这句讲话,高度概括了创新的历史作用,也是向中国人发出的“创新宣言”。

就个人而言,一味地“遵守规则”或许是一种心理枷锁,一种创新障碍,因为它代表的是僵化不变的守旧观念。如果不挑战规则,将注定你的一生是无所作为的。

2.做人,外圆而内方

大家常听说做人要“外圆内方”,实际上,对于何为方、何为圆可能并不十分了解。其实“方”就是讲做人的品质和正气,“圆”就是处世的老练和技巧,比如走路,直走不行,就要想办法绕过去。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就会像生铁一样一折就断;但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时间长了谁还愿与这种人打交道呢?这种人自然也是人生的失败者。做人就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而内方。

①“方”是做人之本

“方”是堂堂正正做人的根本。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受爱戴的那些人物都具有“方”的灵魂。武侠小说之所以备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它歌颂了一种正气,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没有“方”之灵魂的人,有悖于社会伦理,只会遭到大众的唾弃,不可能取得最辉煌的成功。但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协助,需要掌握为人处世、有效说话等技巧,才能无往而不胜。

但单纯的技巧是很俗的,一本书如果只是一味地宣传技巧,而不激励人的品质,这本书是低俗的。我们不能为技巧而技巧,学习技巧的目的既是为了应用,更是为了升华品质。

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外表就无法显露;内心有了,外在自然而然就能表现出来。人的心灵出众,行为才可能出众;人的内心端正,气质才会端正。人的气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人的内在品质支配。正如军队,做参谋的,只需要有智谋,但起决定作用的司令官,却要有威信、魄力,具备优秀的品质。对人生而言,技巧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决定人生成败的却是一个人的品质。

伟人与凡人并无多大区别,有区别的只是他们具有伟人的品质。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个“才”,不是才华,而是品质。一个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无论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最终都会超过他的同类,环境、条件只能限制成功的大小,但绝无法阻止他最终取得成功。

一个人要干出一番事业,要真正懂得为人处世,要取得生活快乐,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具备优秀的品质。这就是“方”的真谛。这些品质就是“方”的基本要术,是一个人必须修练的“内功”。

②“圆”是处世之道

港姐邝美云当初在参加竞选时,被记者问了一个很厉害的问题。“你读书时成绩不好,你是否很笨?”这个问题的确棘手,她巧妙地回答道:“你们注意到没有,读书时成绩一流的人毕业后干什么?可能当工程师、律师、医生;而成绩二流的干什么呢?他们中很多人却当了那些工程师、律师、医生的老板。”

看看社会中,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工作后并不见得就成功,那些成绩一般的却混得风风光光,实在是耐人寻味。这是因为成绩好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一般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之道。

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凭借什么?不妨看一下周围的人。那些成功的经理、厂长,甚至专业性很强的工程师、律师、医生,他们的成功是否因为他们的专业技术都是最好的呢?情况并非如此。他们的成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善于为人处世,会有效活动,推销自己。正如幸福的家庭并不一定是郎才女貌,而在于双方彼此尊重体谅,关系融洽和谐。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论述道: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而我们的教育却太偏重于前面的百分之十,而对后面的百分之八十五几乎可以说是没有涉及,实际上后面的百分之八十五对人而言更加重要。

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团在芝加哥做“如何提高生产率”的调研时,首次发现人际关系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由此提出“人际关系”一词。从此,人们普遍认识到个人的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生活快乐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而人际关系技巧则正能使你在与人交往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是你在现实世界中拼搏、奋争的法宝。“处世绝学”正是想让您在“方”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圆”,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

“外圆内方”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座右铭,这也是生存规则的主旨。

3.诚信者人信之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需要十分诚实,更需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如果只会说大话,开空头支票,却不履行自己的承诺,这样的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唾弃和鄙视。

上司许下诺言后不能兑现将不利于在下属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从而导致上下级之间交往的失败。某机关的田处长是出了名的支票机,只会许诺,不会兑现。前不久,单位新分来一个小伙子,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田处长一大早就把他叫到了办公室,笑眯眯地说:“小陈啊!我看了你的履历,不错不错,以后啊咱们单位的计算机就交给你负责了,出了什么故障你就给看看,需要升级什么的你就看着办!有前途啊,我最喜欢有专长的人才了!”小伙子一阵激动:“田处长,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干!”几天之内,小伙子天天加班,把单位的几台电脑整修了一遍,田处长高兴地说:“小陈啊,我不会委屈人才,忙过了这一段,我就一定要提拔你!”小伙子乐得天天“溜”着处长,甚至还跑到处长家里教处长儿子学电脑,单位里的同事看到小伙子这么卖力,却只是暗暗摇头。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田处长的“提拔”还是没消息,实在忍不住了,小伙子跑去问田处长,他支吾以对:“这个嘛,我还得再研究一下!”小伙子心里真是又急又气。同事老张拍着小伙子肩膀说:“认了吧!田处长的话不能信,4年前他就说提拔我当科长,我现在还不是小科员!”

不久后,处里的工作出现了个大纰漏,田处长急得跳脚,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帮他,最后他被降职外调了,大家乐的直鼓掌:“支票机总算走了!”

做领导的有一种失败,是最不受人同情的,那就是把大家当阿斗,随意哄骗。用得着大家时,又是许愿又是承诺,好话堆满一箩筐,说得大家纷纷为其效命;而当用不着时,极尽委蛇之能事,记性也不好了,以前说过的全忘了。这样的领导失去了群众基础,失去了人心,一旦遇到什么工作失误或是错误,立刻就会墙倒众人推,无可挽回地一败涂地。因此当领导的一定要一诺千金,这样在与下属打交道时才会成功。

中华民族有一个古老的传统,那就是对信用与名誉的注重。曾有个“抱柱守信”的故事,讲道: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和人相约在桥下会面。他等了许久,约会的人不见来。一会儿,河水上涨,漫过桥来,他为了守信,死死地抱住桥柱,一个心眼地等待着友人的到来。河水越涨越高,竟把他淹死了。这位年轻人抱柱而死的行为尽管有点迂腐,然而,那种“言必信,行必果”的品格,却是永远值得人们敬佩的。

有些人口头上对任何事都“没问题”、“一句话,包在我身上”,一口承诺;可是,嘴上承诺,脑中遗忘,或脑中虽未遗忘,但不尽力,办到了就吹嘘,办不到就噤若寒蝉。这种把承诺视作儿戏,是对朋友不负责的行为,迟早为人所抛弃。

轻易对别人许诺,说明你根本就没考虑所办一件事情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这样,困难一来,你就只会干瞪眼。从而给人留下了“不守信用”的印象。许诺越多,问题越多。所以,“轻诺”是必然“寡信”的。

有许多诺言是否能兑现得了,不只是决定于主观的努力,还有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照正常的情况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因为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要轻率许诺,许诺时不要斩钉截铁地拍胸脯,应留一定的余地。当然,这种留有余地是为了不使对方从希望的高峰坠入失望的深谷,而不是给自己不努力埋契机。自己必须竭尽全力。如果你没有把握,就不要向人许诺。迫不得已时,就要实事求是,有几分把握说几分,这样时间长了,人家才会信任你,把你当成靠得住的人。

4.小心!危险!——工作中别做越位之事

越位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动作,因为这种行为打破了原有的秩序,给事情的发展带来了不可预料的变数。

在工作中,越位是最要不得的。

杜刚进入社会不久,血气方刚,雄心勃勃。到单位上班不久,他就积了一肚子的意见。在他看来顶头上司胡科长是个无能的人,只会媚上,把工作处理得一团糟,他实在无法忍受在这样一个人手下工作。所以他找了个机会跟局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领导很认真地听取了他的意见,还表示尽快做出处理。果然,一个星期后,胡科长被调走了,局里又派了一位姓陆的科长,陆科长很有能力,没几天就把科里的工作理得一清二楚,这让杜刚佩服不已。然而杜刚也没能在这个科里呆多久,很快有个到基层工作的名额,陆科长认为杜刚很有能力,就推荐他去了。

这种越位是很愚蠢的,越级指责顶头上司只会让自己处境艰难,新的上司也会把你当成威胁,谁知道你会不会再做出同样的事。

还有一种越位叫越级报告,在工作中,越级报告意味着越过顶头上司,向更高层的上级说明你的看法,来争取权益。

某科研所的外文资料室负责人王涛就是在这方面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当上级布置了需要大量翻译外文资料以供科研任务使用的项目之后,所里的领导反复斟酌,有些犹豫,一时难以下决心,拿不出可行性方案。这时王涛就越过所里的领导,直接向上级自告奋勇,说承担这种任务没有问题。这种做法无疑伤害了所领导的感情,其实王涛完全可以找所领导适当地谈一谈,从分担压力、分担忧愁的角度,替领导着想。这样不仅有助于领导解决难题,也使他对你加深了好印象。王涛错误的做法的关键就是他不是替领导着想,而是在潜意识中认为领导无能。这样不仅不是帮领导解决难题,给予安慰和分忧,而是给予压力和刺激。当你伤害了直接领导的感情的时候,上级领导对你也不会赏识和满意的。

若想任何事情都回避顶头上司,这并非是个好主意。尝试越级报告的人,往往会伤害到自己。即使你是“对的”,你仍不免破坏单位的运行秩序,并使高级主管头痛。即使你很幸运地成功了,高级主管也会心存芥蒂,认为你对他们也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

越级报告的酝酿并不难觉察,谁是越级报告者,也经常很难隐瞒。对于这一类的行动,上级可以采取许多防范措施,并且通常能够在你行动之前就将事情摆平。

一般来说,促使一个人采取越级报告的行动,不外乎是处在下列几种状况之下:

①我早该升职了,但是上级就不这样做,甚至连提都不提。

②工作部门运行不佳,但上级却加以掩饰,上面的人如果知道了,一定会引起震动。

③上级对不尽责的人迁就,却给我一大堆工作,他对我不关心,也不在乎我到底做了些什么。

④上级知道我比他能干。他既恨又怕,因此压制我,老是让我做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他绝不会让别人知道我杰出的表现,他怕我升得比他快,他也把我的功劳据为己有。

⑤上级工作不力,影响组织的工作效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野心你也得慢慢来,想通过越位来一步登天的人其实是在做南辕北辙的事。

5.什么样的人你都得接触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同一种方法,对甲有效,放到乙身上也许完全没有作用。因此,要想办事有成,离不开细心观察摸清对方的脾气秉性,如果对方是素食主义者,就不能端上来大鱼大肉。只有看人下菜,区别对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将事情办好。

①与对人冷淡的人交往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往往是我行我素,对人冷若冰霜。尽管你客客气气地跟他寒暄、打招呼,他却总是爱理不理,不会做出你所期待的反应。和这类人交涉事情,的确让人感到不自在、不舒服。但出于工作、办事的需要,我们往往又不得不与他们来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也采取一种相应的冷淡态度呢?

从形式上看,似乎他怎样对你,你当然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但是,这种想法是不恰当的。在这种人中,他们的这种冷淡并不是由于他们对你有意见而故意这样做,实际上这是他们本身的性格。尽管你主观上认为他们的做法使你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但这未必是他们的本意。因此,你完全不要去计较它,更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去判断对方的心态,以至于做出一种冷淡的反应。这样,常常会把事情弄糟。

其实,尽管性格冷淡的人一般说来兴趣和爱好比较少,也不太爱和别人沟通。但是,他们也有自己追求和关心的事,只是别人不大了解而已。所以,在与这类人交涉事情时,不仅不能冷淡,反而应该多花些功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来。一旦你触到他所热心的话题,对方很可能马上会一扫往常那种死板冷淡的表情,而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

与这种人打交道,更多的是要有耐心,要循序渐进,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维护其利益,逐渐使他们去接受一些新的事物,从而改变和调整他们的心态。这样,遇到事时,托到他们头上也不会轻易碰钉子。

②与傲慢的人交往

在日常交往中,还有些人自视清高,目中无人,表现出一副“惟我独尊”的样子。与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打交道,实在是一件令人难受的事情。可是,如果我们在办事过程中不得不与这种人接触,又当如何呢?

有人说,对这种人就必须以牙还牙。他傲慢无礼,我便故意怠慢他。这种做法在适当的时候也许是必要的,但它更多地只是一种从感情出发的表现。似乎对方的傲慢清高对我们是一种侮辱,于是,我们也要用这种方式去回击他。而当我们思考一下自己的目的和处境时,则应该寻求某种更适当的方式。因为,如果他傲慢,你怠慢,便很可能使交往无法进行下去,这显然对于办事不利。所以,我们应该从如何使自己办事成功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③与不爱说话的人交往

和不爱开口的人交涉事情,是非常吃力的。对方太过沉默,你就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

对于这种人,一定要想办法让他说话,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确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你不妨直接地问:“对于A和B两种办法,你认为哪种较好?是不是A方法好些呢?”

④与好出风头的人交往

在社会中,“好出风头”的人也不少。这种人狂妄自大,自我炫耀,自我表现欲非常强烈,总是力求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正确。当遇到竞争对手时,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挤兑人,不择手段地打击人,力求在各方面占上风。人们对这种人,虽然内心深处瞧不起,但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不伤交往中的和气,往往处处事事迁就他,让着他。这样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中国人总是追求一种和谐,谓之“和为贵”。为了顾全大局,求大同,存小异,在某些方面做一些必要的退让,应该说是一种比较聪明的方式。“和”无疑是必要的,但如何去获得“和”,则有不同的方式。“让”是一条途径,“争”也不失为另一条必要的方式。殊不知,有些争胜逞强的人并不能理解别人的谦让,而以为真是自己了不起,由此而变本加厉地瞧不起别人,不尊重别人。对这样的人,则不能一味地迁就,而应使他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迁就只适用那些比较有理智的人,而对于不明智的人,不妨给他点儿厉害,挫挫他的傲气。

⑤与性情暴躁的人交往

性情暴躁的人,通常是那种好冲动,做事欠考虑,思想比较简单,喜欢感情用事,行动如疾风暴雨似的人。和这种人交涉事情时,应该谨慎,否则稍有得罪,他便捶胸顿足,怒不可遏,甚至拳脚相见,实在是不划算。也正是这样,许多人都不愿意和这种性情暴躁的人来往。其实,这是一种对人认识不足的偏见。

当然,性情暴躁是一个缺点,它容易伤害人,并且常常表现为蛮横无理。但是,这种人也有优点,而这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重要基础。

首先,这种人常常比较直率。肚子里有什么,也就表现出来,不会搞阴谋诡计,也不会背后算计人。他对某人有意见,会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所以,与那些城府较深的人相比,这种人反而更好相处。

其次,这种人一般比较重义气,重感情。只要你平时对他好,尊敬他,视之为朋友,他会加倍报答你,并维护你的利益。所以,和这种人共事,不一定非要那么客套,或讲什么大道理。你只要以诚相待,他必定以心相对。

⑥与草率的人交往

与草率决断的人办事要确信他领会了你的意思。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他常常在交涉进行到最**时,忽然做出决断,予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是性子太急了,因此,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这样的人,经常会“错误地领会别人的意图”,由于他的“反应”太快,常常会对事物产生错觉和误解。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谈话,就“断章取义”,自以为是地做出决断。如此,虽使交涉进行较快,但草率做出的决定,多半会留下后遗症,招致意料不到的枝节发生。

与这种人打交道,最好要按部就班地来,最好把事情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一部分)之后,马上征求他的意见,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致发生错误,也可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与人打交道要讲艺术,若是不分人,只论事,和什么人办事都一套办法用到底,那无异于盲人骑瞎马,事办不成不说,还有把人给惹火的危险。

6.顺他一回又何妨?

顺着别人的意图来,首先是促成与对方合作的一个前提和推动力量,但更主要的,这样做可以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罗斯福做纽约州长的时候,完成了一项项特殊事业。他与其他政治首脑们感情并不好,但他却能推行他们最不喜欢的改革。

他是如何做的呢?

当有重要位置需要补缺的时候,罗斯福请政治首脑们推荐。

“最初,”罗斯福说,“他们会推荐一个能力很差的人选,一个需要‘照顾’的那种人。我就告诉他们,任命这样一个人,我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因为公众不会同意。

“然后,他们向我提出另一个工作不主动的候选人,是来混差事的那种人。这个人工作没有失误,但也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政绩,我就告诉他们,这个人也不能满足公众的期望,我请他们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更适合这个位置的人。

“他们的第三个提议是一个差不多够格的人,但也不十分合适。

“于是我感谢他们,请他们再试一次。他们这时就提出了我自己选中的那个人。我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然后我说就任命这个人吧。我让他们得到了推荐人选的功劳……我请他们帮我做这些事,为的是使他们愉快,现在轮到他们使我愉快了。”

他们真的这样做了。

他们赞成各种改革,如公民服役案、免税案等等,这使罗斯福工作愉快。

当罗斯福任命重要人员时,他使首脑们真正地感觉到,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候选人,那个任命是他们最早提出的。

艾登·博格基尼是美国著名的音乐经纪人之一。他曾做过许多世界著名演唱家的经纪人,并且十分成功。

众所周知,明星是最难处的,由于舆论和社会的吹捧,他们的身价十足。这从客观上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孤高、不可一世的气质。他们那种不合作的态度时常令一些音乐经纪人十分头痛。

卡尼斯·基尔勃格是美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明星,他那浑厚、激昂的声音赢得了众人的青睐。但就是这种青睐,使他养成了一种坏脾气。但是,艾登·博格基尼却成功地做了他的音乐经纪人达5年之久。说到其中奥妙,艾登·博格基尼谈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

一次演出的头天晚上,卡尼斯·基尔勃格在与朋友的聚会上不小心吃了一块辣椒。结果可想而知。万幸的是及时采取了措施,还没有什么大的妨碍。

当天下午4点,卡尼斯·基尔勃格打电话给艾登·博格基尼,说他的嗓子又痛了起来,无法演出。

这下急坏了博格基尼,他立刻赶到了基尔勃格的住所,询问他的情况。他十分明智,没有提当天晚上的事,只是叮嘱他好好休息。

下午6点,博格基尼又来询问了一次,基尔勃格看起来仍十分难受,博格基尼只好压住焦急的情绪,安慰了他几句。

晚上7点,仍不见好转,博格基尼对基尔勃格说:“既然你仍不能进入状态,那就只好取消这次演出了,虽然这会使你少收入几千美元,但这比起你的荣誉来,算不了什么。”

就在博格基尼驱车前往纽约歌剧院,打算取消这次演出时,基尔勃格终于打电话来了,他说他愿意参加今天晚上的演出,因为,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他就对不起博格基尼了,是博格基尼的慰藉使他恢复了状态。

在这两个故事中,罗斯福和博格基尼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顺着对方的意图,晓以利害,这样就使他们自觉地回到罗斯福和博格基尼的“圈套”里来了。所以说,“顺着别人的意图”其实是一种高明的策划手段,既达到目的,又不露痕迹。

没有人喜欢觉得他是被强迫购买或遵守命令行事。买主会说:“我们宁愿觉得是出于自愿去购买这些东西,或者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我们很高兴有人来探询我们的愿望和我们需要的东西,以及我们的想法。”

对于推销员来说,应该把顾客推到台前,而自己应隐身幕后。因为如果把产品和顾客自身的风光感受联系在一起,他们就乐于接受了。这种手段无疑会大大提高业绩。

同样的道理,做人也应如此,顺着别人的思路来,往往能在交往中无阻无碍,办事时顺顺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