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的人大多是聪明人。一个人做事如果顾前不顾后,遇事不动脑子,他就难以做好一般的事情,更别说关系到是非成败的大事了。人生的决策不仅需要胆略,更需要智慧,所以,用智慧武装自己,就能提高脱颖而出的几率。
1.三思而后行
人们都说老张做起事来风风火火。这不,星期天老张家的水龙头坏了,因为孩子们都不在家,老张连一秒钟都不耽误,就冲出去找水电工修理。他心急火燎地骑车沿着马路一家一家地找水电修理铺,没想到路口发生了车祸,把路口堵得水泄不通,老张满头大汗,20分钟后才挤过去。好不容易在拐角处找到了一间修理铺,偏偏老板的脚扭伤了不能出门,老张只好又跳上自行车,沿路找另外一家。两个小时后,老张气喘吁吁地带着水电工回到家里,没想到水龙头早已修好了,老伴正在悠闲地看电视呢。原来老伴等了一会儿,不见老张回来,就向邻居咨询了一下,邻居给推荐了一个水电工,一个电话就过来给修好了。老伴叹着气说:“你这个习惯真得改改,遇到事儿想都不想就乱干一通,结果自己累得够呛,事也没办好!”
老张遇事不拖延、积极行动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没想好就做,不给自己留一分钟考虑的时间,却让人不敢恭维。如果他稍微考虑一下,就可以很轻松地打个电话或问问邻居找到水电工,但他却想都不想地冲出去,费了不少力气、浪费了很多时间。想到就做的危害不仅如此,有的时候,它还会给你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有一位父亲过世之后,只留给儿子一幅古画,儿子看了十分失望,正要把画束诸高阁,突然觉得画的卷轴似乎异常的重,他撕开一角,惊奇地发现不少金块藏在其间,于是立刻把画撕破,取出了金子。然后他又看到卷轴中藏有一张字条,指出该画是古代名家所绘的无价之宝。
可惜画已经在他冲动之下撕得破碎不堪了。
很多人都把“做了再说”当做行动时的座右铭,这个做法让你在行动时很潇洒,行动之后却要饱尝悔恨、无奈之苦。比如故事中这个儿子,便因为没有给自己留思考时间,急于行动而失去了大利。
还有这样一个因想到就做而发生的悲剧:很久以前,在阿巴加旺住着一个领主。领主有一个老婆和一个儿子,他的儿子还小,躺在摇篮里,每天得有人照看。他还有一条狗,这是一条忠心耿耿的大狗,这条狗勇敢倔强,打起来不置对方于死地不肯罢休。
一天,领主的老婆上教堂去做礼拜,领主在给马厩里的马喂草。忽然传来了一阵号角声。随后他看见一匹牡鹿从大门口穿过,一群猎人和狗在后面追它。猎人们骑着马,狗奔跑着。
“我得和他们一道去追,”领主自言自语地说,“我是这块土地的主人,这匹牡鹿有我一份。”
那条狗照例总是跟他走的,可这回主人指了指睡在摇篮里的孩子,它就乖乖地蹲伏在摇篮的一边了。
领主走后不久,一只狼从门外走进来,直朝摇篮跑去,想吃掉这孩子。狗一下子站起来,竖起背上的毛,一眨眼功夫,它已经和狼扭打起来了。
这是只很厉害的狼,它正值壮年,爪牙锋利。两个天生的冤家用牙齿撕,爪子抓,直打得口角流血,血肉模糊。它们从房间的这一头打到那一头,撞翻了摇篮,把血溅在毯子上。尽管它们又是吼又是叫,尽管它们把桌椅撞得东倒西歪,孩子却始终安安静静地躺着。他睡着了,一点儿也没受惊吓。那狼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近他。
最后狗把狼逼到了房间尽头的一个角落里,狼的嚎叫声低了下来,变成了喘息声,吼叫声变成了嘶哑的嘘嘘声,已无力挣扎了。狗立即使出了最后的力气,咬断了狼的喉咙。
过了一会儿,打到猎物的领主兴高采烈地回来了。狗听见院子里主人的脚步声,挣扎着站起来,跑去迎接主人。狗摇着尾巴要舔主人的手,可主人闻到的是狗满嘴的血腥味,看到的是血迹斑斑的狗腿和尽是血迹的地板,以及倒扣在地板上的摇篮。孩子呢?哪儿也看不见,领主大吃一惊,悲怒交加。
“畜牲!”领主一边高喊着,一边拔出剑。他愤怒得几乎要发狂了,以为这狗吃了他的孩子。领主一剑刺穿了狗的身子,狗倒地死了。狗刚刚断气,领主听见摇篮底下一声孩子的哭叫。他急忙奔过去,扶正摇篮,他的孩子平平安安地躺在里面,吸吮着自己的大拇指呢。
就在领主把孩子往怀里抱的时候,他发现躺在远处屋角里的那只死狼。主人赶回到狗那里,他看见狗的两腮被撕裂了,血肉模糊,这是那场恶战给它带来的。领主十分悲伤,心如刀割。他捶胸顿足,懊悔万分。可是狗已经死了,再也无法喘息了。
后来悔恨不已的领主让当地的诗人把他的鲁莽行为编成一个故事,还选了一块很好的墓地,像埋葬英雄那样埋葬了他的狗。以后人们形容那些鲁莽行事而又事后懊悔的人说:“他可怜得就像那个杀了狗的人。”
这个领主看到了血却不去辨别一下是谁的血,就错杀了一条忠诚的猎狗,等到后悔已经太晚了。生活中,很多人也像领主一样想到就做,结果也常因为行事太鲁莽而犯了不少错误,如果他们能在行动之前给自己一分钟思考时间,事情的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人生有很多选择,都是在想到就做的情况下出错的,因此,在行动前给自己一点时间做最后的检查、比较和判断,也许你会发现新的盲点。
行动比思维快,往往将导致一团混乱,而愚蠢的行为也大多是在想到就做的习惯下产生的。你应该明白,一旦你做出实际行动,那么事情就很难挽回了,所以行动之前还是多思考一下,免得让自己后悔。
2.宁静而致远
冲动情绪往往是由于缺乏周密思考引起的。要知道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是冲动、未经深思熟虑的结果。
许多愚蠢的行为大多是在手脚转动得比大脑还快的时候产生的。在遇到与自己的主观意向发生冲突的事情时,若能冷静地想一想,不仓促行事,也就不会有冲动,更不会有事后追悔莫及了。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首批“封王”中最年轻的军事将领。在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后向金陵进军的途中,石达开均为开路先锋。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城夺镇,所向披靡,号称“石敢当”。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他同杨秀清、韦昌辉等同为洪秀全的重要辅臣。后来他又在西征战场上,大败湘军,迫使曾国藩又气又羞又急,欲投水寻死。在“天京事变”中,他又支持洪秀全平定韦昌辉的叛乱,成为洪秀全的首辅大臣。
但是,就在这之后不久,石达开却独自率领20万大军出走天京,与洪秀全分手,最后在大渡河全军覆灭,他本人亦惨遭清军骆秉章凌迟。石达开出走和失败的历史是鲁莽行动的体现,足以使后人深思。
1857年6月2日,石达开率部由天京雨花台向安庆进军,出走的原因据石达开的布告中说,因“圣君”不明,即责怪洪秀全用频繁的诏旨来牵制他的行动,并对他“重重生疑虑”,以致发展到有加害石达开之意,这使二人之间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
出于气愤,石达开决定脱离洪秀全,率部出走。这样既可继续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进行推翻清朝的活动,又可以避开和洪秀全的矛盾。而石达开率大军到安庆后,如果按照他原来“分而不裂”的初衷,本可以此作为根据地,向周围扩充。安庆离南京不远,还可以互为声援,减轻清军对天京的压力,又不失去石达开在天京军民心目中的地位。这是石达开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石达开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决心和洪秀全分道扬镳,彻底分裂,舍近求远,去四川自立门户。
历史证明这一决策完全错了。石达开虽拥有20万大军,英勇转战江西、浙江、福建等12个省,震撼半个中国,历时7年,表现了高度的坚韧性,但最后仍免不了一败涂地。
石达开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个人决策的错误,他的一时冲动使他走上了分裂太平军的道路,也为自己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当我们在做决定时,常会犯一个老毛病,就是凭冲动行事,既不分清情况又没有衡量好自己的能力,因此往往会做一些让自己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后悔事。因此,在面临做决定时,首先,应先问问自己做这个决定到底是为什么?有什么目的?如果做此决定会产生何种后果?这样能促使你三思而后行,避免冲动。
其次,要锻炼自制力,尽力做到处变不惊、宽以待人,不要遇到矛盾就以“兵戎相见”,像个“易燃品”,见火就着。倘若你是个“急性子”,更应学会自我控制,遇事时要学会变“热处理”为“冷处理”,考虑过各个选项的后果后再做决定。
我们不是神,对一些事情考虑不周是正常的,在做决定时我们也要经常提醒自己这一点。因为思虑不周所以更不能冲动,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感情,面对问题时尽量保持冷静。
3.自残式行为不可取
行动之前的决定是由一连串的判断而来的,如果没有看清情况就仓促行动,很可能会使人做出“搬石头砸自己脚的蠢事”。
“二战”期间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早春的一个下午,某国的一个一等兵开着一辆带帆布顶篷的大卡车,艰难地行驶在前线那被融雪浸泡得异常泥泞的道路上。
卡车已经两次陷进深深的泥浆之中,到了第三次,一等兵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汽车滑进泥坑直陷到车轴处。
正在这时,随着一阵响亮的汽车喇叭声,一队轿车从右边驶过。看到这辆陷入困境的卡车,车队立即停下来。一位身着红色佩带的将军从8辆汽车的头—辆中走了出来招手,让一等兵过去。
“遇到麻烦了?”
“是的,将军先生。”
“车陷住了?”
“陷在泥坑里,将军先生。”
这位将军仔细地观察了一下,他认为这是一个促进官兵同甘共苦的好机会。于是,他决定身体力行地给大家做个榜样。
“注意了!”他拍拍手用命令的口气高声叫喊着,“全体下车!军官先生们过来!我们让一等兵先生重新跑起来!干活吧,先生们!”
从8辆汽车里钻出整整一个司令部的军官、少校、上尉,一个个穿着整洁的军服。他们同将军一起埋头**起来,又推又拉,又扛又抬。就这样干了10多分钟,汽车才从泥坑中出来停在道上准备上路。
我们可以想像当这些军官穿着满是泥污的军服钻进汽车时,他们的样子是何等的狼狈,他们在心里又是怎样诅咒这命令。将军留在最后,为自己的善举而洋洋自得的他又走到一等兵面前。
“对我们还满意吗?”
“是的,将军先生!”
“让我看看,您在车上装了些什么?”
将军拉开篷布,他看见,在车厢里坐着整整23个士兵。
当我们发现问题时,首先要判断一下这个问题值不值得我们花心思去研究,然后把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东西都搞清楚,再判断一下到底该怎么做。简单地说,在思考及评估一个决定的过程中,判断是一个个环节,不停地滤掉不合逻辑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我们该采取的正确行动。当然所有的一切判断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前提。故事中的将军就是因为没对问题考虑清楚,所以才下了一道让自己丢脸的命令。他还没有把目标定出来,就急着判断,判断时又只按照自己的思路走,结果做出的决定是一团糟,事实和想像差了十万八千里。这种情形,就像我们打靶时还没瞄准,就扣了扳机,结果,不仅浪费了子弹,搞不好还打到别人或物品,这时再后悔,已经晚了。
还有人会“砸到自己的脚”是因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就随便下决定导致的。有一位美丽的姑娘与一位才华出众的意中人共坠爱河。女方的家人却极为反对,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因为小伙子太穷了。姑娘虽极力坚持,却不料此时意中人意外地离去。姑娘遭受重大打击后,万念俱灰,便随意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嫁给一位自己并不爱的人。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位姑娘慢慢地发现,她从一种伤痛中走入另一种更深的痛苦。
生活中许多事例证明,痛苦消沉时的决策、赌气时的冲动决策、悲观失望时的无奈决策,都是不明智的,多年以后,当我们返回头时,就会明白这些决策给我们造成多大的伤害。
遇到问题时应平心静气地进行处理,越是重大的决策,越是要心平气和、头脑冷静,周密地分析各种信息,判断各方局势,做出认真负责、科学的决策。
而当一个人情绪波动比较大或压力比较大时,仍然能做到冷静理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我们可能丧失了清晰的分析判断能力,最容易做出糟糕透顶的决策。而且,这种时候,人心底还会有一种尽快摆脱这种境地的渴望:我不想在这儿呆下去了,随便哪条路,只要能走开就行。
在各种情绪的冲动下,我们极易干出后悔终生的傻事来。所以,在情绪不好的时候,首先应平静下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匆忙决策。
4.不打没把握之仗
《孙子兵法》中说:“多算胜,少算不胜,由此观之,胜负见矣。”这里的“算”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胜算”,也就是取胜的把握。胜算较大的一方多半会获胜,而胜算较小的一方则难免见负。又何况是毫无胜算的战争更不可能获胜了。
战术要依情势的变化而定,整个战争的大局,必须要有事先充分的计划,战前的胜算多,才会获胜,胜算小则不易胜利,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果没有胜算就与敌人作战,那简直是失策。因此,若居于劣势,则不妨先行撤退,待敌人有可乘之机时再作打算。无视对手的实力,强行进攻,无异于自取灭亡。
《孙子兵法》在此处所表达的意思是,凡事不要太过乐观,一旦大意轻敌,将陷入无法收拾的可悲境地。这个道理在中外历史上屡屡应验。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偷袭珍珠港,美军毫无防备,结果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而日本当时胜算可谓极小,却仍然不顾一切地发动战争,其后果当然可想而知了。日本人自古以来便以此种冒险式的“玉碎战法”而自我炫耀。
这种倾向在其现代企业经营策略之中亦极明显。的确,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积极果敢的经营形态是造就日本经济繁荣的因素之一,但是这种做法虽然适用于基础的建立,却难以持续发展下去,没有把握的战争不可能一直侥幸获胜,终究会碰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因此,当我们要开创事业,或者拓展业务时,最好还是有致胜的把握再动手。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有资格被尊为“名将”的人,都有个大原则,即不勉强应战,或者发动毫无胜算的战争。如三国时的曹操便是一例。他的作战方式被誉为“军无幸胜”。所谓的幸胜便是侥幸获胜,即依赖敌人的疏忽而获胜。实际上,曹操的战略方针确实有相当的胜算,他依照作战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稳稳当当地获取胜利。
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和世界历史上的凯撒大帝等人,均是因善于运筹帷幄,才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虽说把握胜算,然而经济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所以不可能有完全的胜算。因为其中包含着许多人为的因素,诸如情感因素在内,无法确实地掌握。不过,至少要有七成以上的胜算,才可进行计划。
而要做到有把握,就必须知彼知己。孙子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句话虽然很容易理解,实际做起来却颇难。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均应以此话来时时提醒自己,无论做何种事均应做好事前的调查工作,确实客观地认清双方的具体情况,才能获胜。
人生有时候还是需要运用“不败”的战术来稳固现况。就像打球一样,即使我方遥遥领先,仍需奋力前进,掌握得分的机会。荀子说:“无急胜而忘败。”即在胜利的时候,别忘了失败的滋味。有的人在胜利的情况下得意忘形,麻痹大意,结果铸成意想不到的过错。须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预先设想万一失败的情况,事先准备好应对之策。拿企业经营来讲,一个企业在从事经营时,必须事先做最坏的打算,拟好对策,务必使损失减至最低限度。如此一来,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致命的伤害,这一点至关重要。就个人来讲,如果有了心理上的准备,情绪上就会放松,遇到问题也会从容不迫地解决。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自古以来,不考虑长远利益的,就不能够谋划好当前的问题;不考虑全局利益的,就不能策划好局部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历史上有许多谋深计远,终身受益的事例。刘邦谋士萧何,眼光远大,不同凡人。汉高祖刘邦率兵攻占咸阳后,凡秦宫的金银财宝,狗马玩物,任凭臣下随意掠取,毫不禁止。萧何其人行为独特,他进入丞相府,收罗秦朝的典籍簿册而回。这时,他便对当时天下的山川形势、关隘险阻、户籍多少、人民贫富了如指掌。这些在楚汉战争中,都派上了用场。为此,他做了西汉的第一任相国。
20世纪初,日本人不会打棒球,大多数人不知道此项体育运动为何物。可有个日本人却要开拓日本棒球市场,他叫水野利八。他当时开了一家生产棒球棒的工厂,供美国海员使用。他想,如果在日本人中提倡棒球运动,其潜在的市场是不可估量的。1913年,他在日本国立高等学校发起学打棒球锦标赛。这一新型的体育运动吸引了广大的日本体育爱好者。
当日本人,特别是日本青年开始迷恋棒球运动以后,水野利八冷静地思考新兴的热潮。他同体育器械的专家们一起,研究棒球棒耐破裂性能的技术关键。有人为之不解:如果棒球棒的破裂减少了,不是会降低“水野公司”的棒球棒销售量么?他们劝水野利八放弃改进棒球棒强度的试验。但水野利八不这样看,他认为一个企业家要面向长远,面向未来。他说:“如果我们能使棒球棒的破裂减少,那将意味着人们能够花费便宜的代价玩棒球,这样,参加这项体育活动的人会更多,我们就能获得更加广阔的棒球市场。”
正是这种企业家的长远眼光,使得水野利八作为一个发起人,不断开拓业务新领域。他推动了高尔夫球、排球、足球、网球、滑雪等各项西方盛行的体育活动在日本的开展。每一项运动的展开,都使他生产的运动器械获得畅销的市场。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一些英雄豪杰,因一时目光短浅,眼界狭隘,致使前功尽弃,饮恨苍天。楚汉相争中,项羽身经70余战,连战连捷,但因战略失误,最后自刎乌江。陈胜、吴广、张角、黄巢、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领袖,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阶级的嚣张气焰。然而,终因未能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等战略上的失误,以失败告终。
谋深计远,需要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可能和趋势,事先采取相应的措施。萧何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能知人所不知,见人所未见,知道掌握秦朝山川图册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别人惟财物是夺的时候,他收起了当时百无一用的图册。水野利八也是如此,他能在大多数日本人对棒球一无所知的时代,预见到可以在日本创造出一个棒球运动的热潮,一个十分可观的棒球市场。为此,他做出了其他人不曾想到的惊人之举。
谋深计远,还需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胜利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危险和困难。
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胜利,是各种竞争力量暂时较量的结局,不是恒久不变的,一旦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就会胜转为败,强化为弱。
有一句成语,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在树上放声歌唱,可它不知道螳螂正躲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躲在一边,正想捕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鸟在它身旁。黄鸟伸长脖子,正想去捉螳螂,却不知道树下行人举着弹弓要打它。
在竞争胜利者的身前身后,一定有人在睁大双眼,伺机取而代之。如果胜利者放松戒备,骄傲自满,稍有失误,便可能为人提供可乘之机,转胜为败,化强为弱。
因此,聪明的人总是十分注意保持高度警惕,“既胜若否”,以防万一。
武则天时,有一个负责传递消息的舍人叫元行冲,学问渊博,多才多艺,狄仁杰很器重他。元行冲数次规劝狄仁杰说:“凡是举家过日子,必须有所储备。肉干、酒是用来食用的,参、术是用来治病的。我暗想明公之门,山珍海味,无奇不有,一定多得不得了。但我元行冲恳请您一定要储备药物。”狄仁杰笑着说道:“我药笼中的药,怎么可以一点没有呢?”
这是一段暗语,“药物”,是指发病即遇到意外伤害时的应付措施,防患于未然之法。当时,狄仁杰深得武则天的信任,可谓志得意满,但他懂得这并不是不可以失去的,应该防患于未然,准备应付失宠,这就是成功者的胸怀。
6.条条大路通罗马
反向思维是不随大流走反而朝相反的方向走。这种反向思维虽然有点冒险,却常因独辟蹊径而获得起死回生、反败为胜的效果。
从前,有位商人和他的儿子一起出海远行。他们随身带上了满满一箱珠宝,准备在旅途中卖掉,但是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这一秘密。一天,商人偶然听到了水手们在交头接耳。原来,他们已经发现了他的珠宝,并且正在策划着谋害他们父子俩,以掠夺这些珠宝。
商人听了之后吓得要命,他在自己的船舱里踱来踱去,试图想出个摆脱困境的办法。儿子问他出了什么事情,父亲于是把听到的全告诉了他。
“同他们拼了!”年轻人断然道。
“不,”父亲回答说,“他们会制服我们的!”
“那把珠宝交给他们?”
“也不行,他们是会杀人灭口的。”
过了一会儿,商人怒气冲冲地冲上了甲板,“你这个笨蛋!”他冲儿子叫喊道,“你从来不听我的忠告!”
“老头子!”儿子也同样大声地说,“你说不出一句值得我听进去的话!”
当父子俩开始互相谩骂的时候,水手们好奇地聚集到周围,看着商人冲向船舱,拖出了他的珠宝箱。“忘恩负义的家伙!”商人尖叫道,“我宁肯死于贫困也不会让你继承我的财富!”说完这些话,他打开了珠宝箱,水手们看到这么多的珠宝都倒吸了口凉气。而商人又冲向了栏杆,在别人阻拦他之前将宝物全都投入了大海。
又过了一会儿,父与子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只空箱子,然后两人躺倒在一起,为他们所干的事而哭泣不止。后来,当他们单独一起呆在船舱里时,父亲说:“我们只能这样做,孩子,再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救我们的命!”
“是的,”儿子答道,“您这个法子是最好的了。”
轮船驶进了码头后,商人同他的儿子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城市的地方法官那里。他们指控了水手们的海盗行为和犯了企图谋杀罪,法官派人逮捕了那些水手。法官问水手们是否看到老人把他的珠宝投入了大海,水手们都一致说看到过。法官于是判决他们都有罪。法官问道:“什么人会弃掉他一生的积蓄而不顾呢,只有当他面临生命的危险时才会这样去做吧?”水手们听了羞愧得表示愿意赔偿商人的珠宝,法官因此饶了他们的性命。
这个久经商场磨练的商人见识确实高人一筹。遇到会被人谋财害命的危险时,一般人的做法是跟对方拼了,或是献财保命,但这位商人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跟对方撕破脸,反而做出一无所知的样子,不把财宝献给水手,反而把它们抛入大海。身陷绝地的时候,如果按常规出牌那就必败无疑,但若反其道而行,则可能会获得一线生机。故事中的父子便用反向思维保住了生命,又使财产失而复得。
美国布里奇玩具公司董事长莱希顿常常为了公司的事情而烦闷。由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各大玩具公司竞相推出儿童们喜爱的新型玩具,并且在市场上十分畅销,这无疑对布里奇玩具公司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如何在玩具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确实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莱希顿的别墅后面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每当遇到令人头痛的问题时,他都会到树林里去散步。树林里幽静的环境和美丽的景色能够使他暂时忘却烦恼。
这一天,莱希顿又慢慢地踱到了树林里,但他的脑子里一刻也没有停止转动,他是一个不肯服输的人。为了对付其他公司的排挤,他绞尽脑汁,努力想找出一个新的方案来给予反击。
正在这时,他看到小路旁的一棵树下,几个小孩似乎在玩什么东西,每个人都玩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莱希顿马上跑了过去。原来,那几个小孩正在玩一种肮脏而且看起来十分丑陋的昆虫。
莱希顿十分奇怪,便问其中的一个孩子:“你们怎么玩这种又脏又丑的虫子呢?难道你们的爸爸妈妈没有给你们买好看的玩具吗?”
那个小孩一撅嘴,说道:“那些商店里卖的玩具我都有,可是全玩腻了,都是一个样子,没有什么意思。这种虫子我从未见过,虽然脏一点、丑一点,可是比家里那些漂亮的玩具好玩多了。”
莱希顿头脑突然闪过一道火花。他知道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莱希顿一连对那个小孩说了好几声谢谢,弄得他们莫名其妙,然后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回家,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电话。
不到一个月,布里奇玩具公司就隆重推出了一种新产品,一改过去玩具总是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的造型,而是以丑陋、色彩暗淡作为主要特征。一时间,这种丑陋玩具满足了儿童们的好奇心理和新鲜感,于是成为市面上的抢手货,在儿童之中甚至形成了一种玩丑陋玩具的趋势。
布里奇玩具公司因为莱希顿的奇妙设想而在竞争之中稳住了阵脚,并且一一击败了对手,而成为玩具业的佼佼者。
莱希顿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反向思维。市场上到处都是色彩鲜艳、美观漂亮的玩具,而各个公司还在拼命地设计新型玩具,都是向着更美、更好这个方向发展。所以莱希顿想在玩具市场上获得优势地位真的很难。幸好莱希顿没有随大流,而是把玩具设计得既丑陋,色彩又暗淡,反而受到了孩子的欢迎。这种做法虽然冒了很大风险,但由于是出于清醒判断的选择,反而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是一种独特做事方法的体现,它既是一种创新,又是一种对常规的破坏。当然,这种“破坏”不表现在对人情和风气习惯上,而是表现在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的常规思维上。新的思路往往能在常规事物之外找到突破口,当然这也需要人的清醒判断和某种可遇不可求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