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种下机会才能收获人生(1 / 1)

人生三策 东篱子 4601 字 3个月前

综观那些事业成功人士的发迹史,其共同的特点是从不坐等机会,他们知道一个好机会就意味着一次人生的突破,而好机会不会从天而降,需要自己付出努力和才智去争取,因此他们对“创造机会”情有独钟。

1.等待让机会从指间溜走

有一位满脑子学问的教授与一位卖鱼的小贩比邻而居。尽管两人地位悬殊,知识水平、性格有天壤之别,可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尽快富裕起来。每天,教授跷着二郎腿大谈特谈他的致富经,卖鱼的小贩就在一旁虔诚地听着教授说:“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就能成功!”小贩非常佩服教授的学识与智慧,并且开始依照教授的致富设想去做。若干年后,小贩成了百万富翁、城里的新贵,而教授还在家里等着致富机会。

这位教授可能有100种致富方法,但他却很难成为真正的富翁,因为他习惯了消极等待,缺少实干精神。消极等待的习惯除了磨去我们的锐气,让我们一事无成外,没有任何好处,所以决不能让这种恶习控制了我们,应该随时提醒自己:要想成功就要有实际行动。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落魄的中年人每隔三两天就到教堂祈祷,而且他的祷告词几乎每次都相同。

“上帝啊,请念在我多年来敬畏您的份儿上,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

几天后,他又垂头丧气地回到教堂,同样跪着祈祷:“上帝啊,为何不让我中彩票?我愿意更谦卑地来服侍你,求你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

又过了几天,他再次出现在教堂,同样重复他的祈祷。如此周而复始,不间断地祈求着。

终于有一次,他跪着祈祷说:“我的上帝,为何您不垂听我的祈求?让我中彩票吧!只要一次,让我解决所有困难,我愿终身奉献,专心侍奉您……”

就在这时,圣坛上空传来一阵宏伟庄严的声音:“我一直垂听你的祷告。可是,最起码,你也该先去买一张彩票啊!”

这个中年人其实是很可笑的,他希望能中彩票,解决自己的困难,那么他为这个目标做了什么呢?除了等待上帝赐予这样的机会外,他甚至连一张彩票都没买过。生活中,许多人也像这个落魄的中年人一样,习惯于等待好事情的发生,而自己却不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一点努力,到了最后,他们的梦想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一位名叫曼迪的美国女孩,她的父亲是西雅图有名的整形外科医生,母亲在一家声誉很高的大学担任教授。

她的家庭对她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她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从念大学的时候起,就一直梦寐以求地想当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她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才干,因为每当她和别人相处时,即使是陌生人也都愿意亲近并和她长谈。她知道怎样从人家嘴里“掏出心里话”。她的朋友们称她是他们的“亲密的随身精神医生”。

她自己常说:“只要有人愿意给我一次上电视的机会,我相信我一定能成功。”她在等待奇迹出现,希望一下子就当上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这种奇迹当然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在她等奇迹到来的时候,奇迹正与她擦肩而过。

我们不能不为曼迪感到惋惜,如果不是习惯于等待,她是很有可能获得成功的。

电影《刘三姐》中唱道:“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行动就能拥有一切,等待便一无所获。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论多么公正,如果无人执行,就永远不可能防止罪恶的发生;任何宝典,即便是羊皮卷,永远也不能创造财富,只有行动才能使法律、宝典具有现实意义。

2.人生没有“折中”,半途而废就是终点

两个女孩都没有考上大学,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呢?两人商量一下,决定向餐饮业发展,两个女孩的想法很有意思,她们不是到饭店打工,而是自己开了小店当老板。她们在一个商业区附近开了间小而干净的饭馆,并且只接受附近写字楼上班族订餐,一开始她们吃尽了苦头:四点多钟就要去早市批菜,回来后赶紧洗菜择菜,给厨师打下手,然后又蹬着三轮车挨个往写字楼里跑,受人白眼、奚落是经常的事……终于A女孩决定放弃了,她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辛苦。亲戚介绍她去做公交车售票员,她去了。B女孩却没有放弃,她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成功。5年后,两个女孩又见面了,A女孩还在做她的公交车售票员,B女孩却自己买了车和房,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小老板!

A女孩被困难击倒了,选择了放弃,结果她也放弃了一个美好的前途;遇到困难就想逃避、放弃的习惯,让她的生活变得平庸。轻易放弃,是导致人生失败最常见的原因,一个人如果无法改掉遭遇一时不如意就撤退的习惯,那他就只能与成功擦肩而过。

美国淘金风正炽时,阿迪的伯父也迷上了“淘金梦”,于是只身跑到西部去挖金矿,好实现他的发财梦。他认领了一块土地,拿着铁锹和十字镐,开始动手挖掘。

苦干了好几个星期之后,他总算发现了亮晃晃的金砂,颇有收获。可是他没有机器把矿砂弄上地面,便不声不响地离了矿,回到他的家乡马里兰州的威廉斯堡,把他走运的发现告诉了亲友。大家凑足了钱买机器,并把机器寄去矿场。阿迪也跟着伯父去挖矿。

挖出来的第一车矿砂送到冶金厂提炼。结果证明他们挖到的,是科罗拉多最丰富的矿藏之一。再多挖上几车的矿石,他们就可以清偿债务,随后的进账就可以多得吓死人了。

挖金的矿钻不断往下延伸,送上来的,是阿迪和伯父的希望。然而,这时情况不妙了,因为矿脉突然间消失,矿藏已不再有,他们仿佛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他们不停地钻,拼死拼活想重新找到矿脉,结果徒劳无功。最终,他们不得不就此“罢休”。

他们把器材仅以数百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位旧货商,然后搭火车回家。这位旧货商邀请了一位开矿工程师去看矿坑,做实地的地质测量。结果发现,原来计划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矿主不熟悉“断层线”所致。据工程师的推断,矿脉就在“歇手处的下方三英尺”。结果矿脉果真就不偏不倚地在地下三英尺处露脸了。

在成功的路上,相当一部分人都被一种坏习惯所控制,他们随时准备好抽身后退,弃目标于不顾,一碰到反对信号或坏机运,就半途而废,结果他们永远也得不到他们梦寐以求的成功,阿迪和他的伯父就是这种习惯的牺牲品。后来阿迪先生成为了一名寿险销售员,他彻底改掉了轻易放弃的习惯。遇到拒绝时,他总要提醒自己:“只差三尺就要挖到黄金了,我绝不放弃!”阿迪先生因为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受益无穷,他后来晋身于年收入逾百万美元的精英之列。

也许你很喜欢吃“肯德基”,那么你是否知道肯德基的创办经过呢?

肯德基的创办人桑德斯上校65岁时,才开始从事这个事业。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终于拿出行动来呢?因为他身无分文且孑然一身,当他拿到生平第一张救济金支票时,金额只有105美元。他不怪这个社会,也未写信去骂国会,而是心平气和地自问:“到底我对人们能做出何种贡献呢?我有什么可以回馈社会的呢?”随之,他便思量起自己的所有,试图找出可为之处。

头一个浮上他心头的答案是:“很好,我拥有一个人人都曾喜欢的炸鸡秘方,不知道餐馆要不要?我这么做是否划算?”随即他又想到:“我真是笨得可以,卖掉这个秘方所赚的钱还不够我付房租呢!如果餐馆生意因此提升的话,那又该如何呢?如果上门的顾客增加,且指名要点用炸鸡,或许餐馆会让我从其中抽成也说不定。”

好点子固然人人都会有,但桑德斯上校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他不但会想,而且还知道怎样付诸行动。随之,他便开始挨家挨户地敲门,把想法告诉每家餐馆:“我有一个上好的炸鸡秘方,如果你能采用,相信生意一定能够提升,而我希望能从增加的营业额里抽成。”

很多人都当面嘲笑他:“得了吧,老家伙,若是有这么好的秘方,你干吗还穿着这么可笑的白色服装?”这些话是否让桑德斯上校打退堂鼓呢?丝毫没有,因为他还拥有天字第一号的成功秘诀,我们称其为“能力法则”,意思是不懈地拿出行动:无论你遭受了什么样的失败,都不能放弃,你只能从中学习,找出下次能做得更好的方法。桑德斯上校确实奉行了这条法则,从不为前一家餐馆的拒绝而懊恼,反倒用心修正说词,以更有效的方法去说服下一家餐馆。

桑德斯上校的点子最终被接受,你可知先前被拒绝了多少次吗?整整1009次之后,他才听到第一声“同意”。在过去两年时间里,他驾着自己那辆又旧又破的老爷车,足迹遍及美国每一个角落。困了就和衣睡在后座,醒来逢人便诉说他那些点子。他为人示范所炸的鸡肉,经常就是果腹的餐点,往往匆匆便解决了一顿。历经1009次的拒绝,整整两年的时间,有多少人还能够锲而不舍地继续下去呢?真是少之又少,也无怪乎世上只有一位桑德斯上校。我们相信很难有几个人能受得了20次的拒绝,更别说100次或是1000次的拒绝。然而这也就是成功者的可贵之处。

很多人都说自己为了机遇,付出了许多努力,尝试了很多次,可就是不见成效。他们所说的很多次,可能只不过是3次或5次,但因为不见成效,结果就放弃了再尝试的念头。你应该知道,每个成功前面都有很多不如意,你只有一个个地战胜它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心愿。

3.谁都可以选择天堂

美国的詹姆斯博士曾将强者和失败者加以比较,他说:“失败者压制自然地、正确地表达潜在的能力。如果他选择的那条道路走投无路时,他不知道人生还有其他的路径。他畏惧尝试新的东西,他固守自己旧有的地位,他不是个创新者。他重蹈覆辙,他总是一再重复家庭和文化的不幸。当事业和生活遇到无可挽回的困境时,当一个更有**力、更有发展前途的目标向自己招手时,失败者没有当机立断、弃旧迎新的勇气和毅力。”

三十六计中的最后—计是“走为上”,主张在战斗不利于己,且暂时无力扭转的情况下,要引兵退却,脱离险境,保存实力,等待良机。走为上计的方略,在人生的漫漫征程中也是适用的。在这里,走为上计的具体表现是“改换门庭”,变更单位。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既取决于主观能力学识的强弱,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主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客观条件的好坏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制约事业成功的客观条件有三种:一是工作条件,如资料、设备、单位的工作性质等;二是人际关系条件,如领导是否支持、关心下属,同事之间关系是否融洽等;三是生活条件,如住房、孩子上学、买菜买粮等等。前两个条件更为重要。

生活实践证明,年龄、能力、专业、性别、毕业学校等条件基本相同的同学,因为工作单位的条件不同,一些年后,事业进展往往大不相同。比如,在条件优越的名牌大学和研究院工作,占有丰富的科研资料,近水楼台,得天独厚,如果不是朝三暮四、主观不努力,一般都会学有所成;反之,在条件较差的地方,要想获得同样的成果,不知要克服多少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花费差不多同样大小的力气,有的人成果累累,有的人却两手空空。难怪有人唉声叹气,埋怨自己投错了地方。

单位条件的好和坏,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及满足的程度大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多数人利益需要的单位,就是好单位。但是,同一单位,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不同个人说来,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因为人们的需要不同。单位的条件适合甲的需要,因此,对甲说来,单位是好的;同时,它不能满足乙的需要,所以,乙认为单位不好。

另外,单位的条件和人的需要都是发展变化的。曾一度被人说成绝无仅有的好单位,后来条件变差了,不适合人们的发展需要了;或者虽然单位的条件依旧,但人的需求提高了,他要追求新的更高的目标,原单位的条件已经远远不足……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一旦觉得工作单位的条件不利于自己的发展,且较长时间内也不会出现转机,便应该当机立断,走为上计。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有一位青年学者,研究方向是西方哲学,可他现在在某工科院校讲授马克思主义公共课。该学校西方哲学的专业资料残缺不全,研究课题与教授内容关系不大。更为严重的是,在工科院校,从教师到学生,由于受专业所限,对西方哲学知之甚少,知音更谈不到。他的专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非常苦恼。还有一位看起来很聪明的大学生,分配到工作单位不久,就因一件小事和领导闹僵了。该领导的度量也真够“大”的,那以后从不用好眼神儿看他。这小伙子也懂得“礼尚往来”,专找领导的别扭,他以为自己专业过硬,人人服气,谁也无可奈何。谁知胳膊扭不过大腿,遇到提干、晋级的“大事”,他总差人一等。他和领导的关系越来越僵,他本人的情绪也越来越坏,彼此之间拉开了“持久战”。结果,他把充沛的精力、宝贵的年华,虚耗到无休止的争吵中,令人嗟叹不已。

按照兵家走为上的韬略,这两位确实有必要一走了之。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天下如此之大,单位如此之多,何必固守一隅,空耗时光呢?能够审时度势,及时改换门庭的,是强者;不愿改变,只知困守一城一池的是失败者。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手下大将韩信,东征西讨,运谋定计,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劳。韩信最初并不是刘邦的人,而是项羽的侍卫,一名执戟郎官。在任项羽侍卫期间,韩信经常接近项羽,并屡次为之献计献策。可是项羽根本看不起韩信,从来不肯采纳他的意见。韩信见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就下决心离开他而去另谋出路。后来,因为偶然的原因他得到萧何的赏识。由于萧何力荐,他被刘邦拜为大将,在刘邦军中,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三国时期,有一位谋士郭嘉。郭嘉当初是投奔袁绍去的,但相处一段时间,发现袁绍“好谋无决”,难济天下大事,就反转投奔曹操。他与曹操议论天下大事,深得曹操的赏识。曹操高兴地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以后,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帮助曹操取得平定中原的胜利,也施展了自己的伟大抱负。

假使韩信、郭嘉一直待在项羽、袁绍手下,很可能默默无闻,遗恨终生。

4.机会在前,勇敢推开虚掩的门

在机遇来临时,是最需要表现自我的时候,胆子会助你一臂之力。现在,在几乎所有的竞争性录用中都加了面试一项内容。面试的内容非常广泛,但说到底口才是最为重要的,得体而不俗的谈话不仅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内涵,而且还会弥补你的某些不足,从而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有些时候,面试的成功决定了你一生的命运,成为事业成败的转折点。许多人就是凭着其出色的面试表现,击败对手,由一位不为人知的普通人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成功人士。但是有些人往往因为胆子不够大,即使有口才也怯于展示,从而丧失唾手可得的机会。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商业的社会,不要来定义和评价它的性质特点优劣曲直,你就尽快地投入和适应它吧。一位年轻的学生讲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作为学生,我最害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且我发现周围的同学也和我一样。每次上课的时候,当教授提问时,我们总是习惯把头低下去,生怕教授的眼光扫到自己。

一次外语课上,一位来自商业银行的专家做讲演。做讲演的人总是希望有人配合自己,于是他问教室内有多少学经济的同学,可是没有一个人响应。但我知道,我们当中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学习经济的,可是出于怕被提问的原因,大家都沉默着。专家苦笑了一下,说:我先暂停一下,插个故事讲给你们听:

“我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在大学里经常有讲座,每次都是请华尔街或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讲演。每次开讲前,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周围的同学总是拿一张硬纸,中间对折一下,用颜色极其醒目的笔大大地用粗体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在座位上。于是当讲演者需要听者响应时,他就可以直接看名字叫人。

“我不解,便问前面的同学。他笑着告诉我,讲演的人都是一流的人物,他们就意味着机会。当你的回答令他满意或者吃惊时,很有可能就暗示着他会给你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事实也如此,我确实看到我周围的几个同学因为出色的见解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职。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机会不会自动找到你,你必须不断地醒目地亮出你自己,吸引别人的关注才有可能寻找到机会。我发现中国学生在这方面实在是不能令人满意,他们太过含蓄或者说是怯懦,他们不习惯让别人看到自己,或许这样你会过得很轻松,但是你绝不会得到更大的成功。我想你们中的每个人都会有凌云壮志,但是你的第一步必须是找到赏识你的人,这对沉默的人是非常困难的。”

他的话结束后,有人笑了,有人不屑一顾。但是我明显看到有更多的同学举起了手或做一些暗示:我可以回答。

我们每个人都是茫茫人海中之一粟,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所无法决定的。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身、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环境、我们的领导、我们的同事,我们也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有人提携我们或阻碍我们,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做主可以选择的,那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可以不断地奋进努力提高自己。因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这些,有这些也就足矣!在成功之路上,除了你自己谁也不能代替你拯救你;除了你自己谁也不能打垮你战胜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就是你自己。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一个十分重视内因的人是不会放过任何有利的外部因素的。

5.成功就是永远快一步

很多商界成功人士的创业之始就与众不同,他们起步就快人半拍:金花集团总裁吴一坚初涉商海以600元人民币闯海南,半年博回3个亿;兴宝董事长张兴民第一次向俄罗斯出口20万吨积压白糖,就净赚4亿元;软件大王宋朝弟第一次营销,一天净赚500多万元。起步的成功,为他们走向巨富打下了基础,缩短了成功的距离,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先人一步抢占市场制高点。

那么,如何让自己成为起步的赢家?

陈东升,下海经商之前发现,在中国现阶段,最好的创富途径就是“模仿”,看外国有什么而中国没有,就可以做起来。有段时间,他经常在电视上看见类似的消息:某人在伦敦索斯比拍卖行买了一幅名画,然后电视画面上是一位长者,站在拍卖台上,“啪”地敲一下槌子。他想,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个一定能做起来。于是,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具有国际拍卖概念的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第一次拍卖额就达1400万人民币。陈东升的成功源于他在起跑之前对一种商机的独到发现。

海王集团总裁张思民,在下海经商之前,看了《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书中写到海洋生物商机无限。于是,他从北京南下深圳,想从海里捞取一种叫牡蛎的东西,希望从牡蛎里提出精华物,然后转化成胶囊。然而,半个月后,他身无分文,剩下的只是一个梦,一个关于海洋药物的梦。就是这个梦引来了澳大利亚的投资者出资100万美元,成立了“海王药业有限公司”,由张思民控股,第一年销售100万元,第二年销售300万元,第三年销售一个亿。张思民的起步之秘诀,是在他起跑前选准了一个好项目——商机无限的海洋生物。

赢在起步的企业中,也有第一步走对,中途遭挫,而一改初衷,结果前功尽弃的企业。因此赢在起步,就不能让它输在结尾。

湖北九龙集团公司董事长汪爱民,在她上任时,厂里亏损严重,她决定选准一个救活企业的产品。后来她根据市场需求选准了“整体式汽车动力转向器”。该产品试产成功后,因“一无资金,二无市场”,不但没有给厂里带来福音,反而债台高筑,企业陷入更深的困境。有人建议,将这个产品放一放,再寻找一个“短平快”的产品来解决全厂职工吃饭问题。汪爱民觉得,“整体式汽车动力转向器”既然是一个好产品,就不应该推翻初衷。眼前没有资金应该筹集资金,没有市场应该开拓市场。汪爱民找到了一家港商合资,联合经营这个产品。产品出来后,销路出现问题。又有人动摇:“积压那么多产品销不动,还不停产,岂不是要我们厂死?”汪爱民仍然不改初衷,为产品四处找销路。1995年,东南亚某国家向一汽订购一万辆装有整体动力转向器的汽车。深知九龙集团产品质量过硬的一汽,一次就向其定购600台,1996年增到3000台,1997年达到6000台,1998年至2001年九龙集团连续4年保持利税在5000万元以上,企业资产总额从1600万元增加到3.6亿元……

创业的成功与否,起步是关键。

寓言“龟兔赛跑”的新版本是:龟兔重新赛跑,赛跑开始后,乌龟按规定路线拼命向前爬,可当它到了终点,却不见兔子,正在纳闷之时,只见兔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乌龟问其缘由:“半路又睡了一觉?”兔子哀叹道:“睡觉倒没有睡,却跑错了路线。”兔子输给乌龟,输在哪里?输在起步时选错了方向。

瞅准机遇,快人一步,开创商机,就可以使人们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6.犹豫谋杀机遇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头驴在两垛青草之间徘徊,欲吃这一垛青草时,却发现另一垛青草更嫩更有营养,于是,驴子来回奔波,没吃上一根青草,最后饿死了。驴子饿死,是因为没有草吗?不是,草足够它吃饱的,可它确确实实饿死了。这是因为它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考虑该吃哪一垛草上,而没有去实践吃草。

也许有人认为,我们人比驴子聪明多了,不会犯驴子一样的错误。果真如此吗?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父亲试图用金钱赎回在战争中被敌军俘虏的两个儿子。这个父亲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和一笔赎金来救儿子。但他被告知,只能以这种方式救回一个儿子,他必须选择救哪一个。这个慈爱而饱受折磨的父亲,非常渴望救出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在这个紧要关头,他无法决定救哪一个孩子、牺牲哪一个。这样,他一直处于两难选择的巨大痛苦中,结果他的两个儿子都被处决了。

歌德曾经说过,犹豫不决的人永远找不到最好的答案,因为机遇会在你犹豫的片刻失掉。所以我们必须抛掉犹豫不决的习惯,即使是处在混乱中,也必须果断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在圣皮埃尔岛发生火山爆发大灾难的前一天,一艘意大利商船奥萨利纳号正在装货准备运往法国。船长马里奥敏锐地察觉到了火山爆发的威胁。于是,他决定停止装货,立刻驶离这里。但是发货人不同意。他们威胁说现在货物只装载了一半,如果他胆敢离开港口,他们就去控告他。但是,船长的决心却毫不动摇。发货人一再向船长保证培雷火山并没有爆发的危险。船长坚定地回答道:“我对于培雷火山一无所知,但是如果维苏威火山像这个火山今天早上的样子,我一定要离开那不勒斯。现在我必须离开这里。我宁可承担货物只装载了一半的责任,也不继续冒着风险在这儿装货。”

24小时后,发货人和两个海关官员正准备逮捕马里奥船长,圣皮埃尔的火山爆发了。他们全都死了。这时候奥萨利纳号却安全地航行在公海上,向法国前进。

试想一下,如果马里奥船长有迟疑不决的习惯的话,那么他会得到什么样的结局呢?毫无疑问,同发货人一起毁灭。在一些必须做出决定的紧急时刻,你就不能因为条件不成熟而犹豫不决,你只能把自己全部的理解力激发出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做出一个最有利的决定。当机立断地做出一个决定,你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如果犹豫不决,那结果就只剩下了失败。

所以,我们要努力训练自己在做事时当机立断的能力,就算有时会犯错误,也比那种犹豫不决、迟迟不敢做决定的习惯要好。

成千上万的人虽然在能力上出类拔萃,却因为犹豫不决的行动习惯错失良机而沦为平庸之辈。